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怎样评价辛亥时期的革命派与立宪派。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岐。《民报》是革命派的机关刊物,《新民丛报》则是立宪派的喉舌,1905——1907年间,两报就当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具体来分析一下这场大论战,也许会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来进一步了解两派之间的对立与联系。 一 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政权?这是全部论战的中心。立宪派认为,“国体无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年,中国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新民丛报》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报回应.参与各方均欲以“科学”为标准振兴中学.由于夹杂着不同的政治理想,他们表现出对“科学”概念不同程度的迎拒取舍,以及在“智”与“德”之间反复的斟酌与考量.由此表明,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政治变革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整体,“科学”概念在理解与运用中的差异,反映了现实语境下学术思想向政治层面延伸与渗透的必然性与多样性,也折射出不同救国理念背后,近代学人无分轩轾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的概念在上世纪初就已提出,但由于其含义的深邃性,因此,对其理解、宣传、普及等问题尚有待探讨.本文回顾了科学精神提出的背景及演变过程,诠释了科学精神的涵义及蕴含的价值功能,进而探讨了其弘扬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西方隐喻认知观的角度入手,通过实例探讨隐喻在科学语言中的认知功能,并述及其在科学语言中的拓展方式,以证明隐喻是科学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语言手段.  相似文献   

5.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一种重要刊物,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之一.它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原因,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前途等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分析,在建设中国近代文化方面做过大量有益的工作.<新民丛报>总结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和研究中国固有的文化资料,创建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和提高学术在文化史中的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新民丛报》在中国近代文化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丛报>是中国近代介绍和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刊物,它在中国近代报刊界、教育界和文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推动中国近代文化向前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资产阶级革命家马君武在协助梁启超办《新民丛报》的三年,是他一生中参与报刊宣传工作的一个高潮期,在加盟《新民丛报》的前期,他的办报工作对梁启超的舆论宣传方针起到了重要的阐释与配合作用,是康梁阵营中一名重要的宣传者。在1903年,由于马君武与梁启超在对待民主革命态度上的分歧加大、对孙中山了解的加深及“羽衣女士事件”等原因,马君武与改良派决裂,毅然加入了革命派阵营。这一转变轨迹,可以说是清末报人群体聚合方式由门户意识向政治价值认同转变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8.
传统简论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是现今中国文化界经常讨论的问题。讨论这一问题的理论前提首先是弄清楚传统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功能体现。  相似文献   

9.
简论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不同侧面分别讨论了科学问题的类型、结构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并着重论述了科学问题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科学工作者在科研中发现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辨证地思考一切。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辨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有助于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它的科学性表现为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真理性耦合.不存在单纯作为社会分析理论或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两方面论述了隐喻和话语认知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论证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合理性以及含隐喻话语的意义;另一方面进一步论述隐喻在语句中抽象性整合.着重讨论隐喻句的科学含义以及指出隐喻是哲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证明,隐喻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学、经济学和哲学三个层面 ,重新审视了科学的探索创新、务实求真、怀疑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4.
想象在科学认识中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想象使科学认识具有超越性;想象使科学认识具有创造性;想象是通向科学真理的内在环节。想象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坚实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是人类科学认识活动中的一种普遍思维现象。随着想象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的秘密的揭开,整个人类的科学思维水平将大大地深化。  相似文献   

15.
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在于科学执政。科学执政实质是科学执政思维的体现。本文从批判斗争思维和直线思维这两种错误的执政思维认识出发,论述了执政思维从多元思维、互补思维上升到“合力”思维的科学认识过程,并指出程序与民主是“合力”执政思维转化为科学执政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一生都在关注存在(Sein)问题,从其前期的作品《存在与时间》到后期的《林中路》。一般认为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转向",即从前期的此在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到后期的从存在出发来理解存在本身。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对存在(Sein)一词进行了词源学分析,对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转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认知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主题可看作是对心身关系的研究,心与身对应哲学与科学。认知科学对心的经验实证研究不仅体现了科学理性,也蕴含着人文精神的超越性。基于对认知科学前沿问题的简要阐述,尝试性地探讨了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提出某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科学生死观的不普及,是近年来社会上盛行巫术迷信和邪教组织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必须正视生死自然,人类个体的生死没有任何超自然、超现实的力量可以操纵;承认寿命有限,“有生必有死”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人类也不能例外;坚持理性思考,切忌情绪化,力避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科学分类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科学分类的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第一次进行知识分类的是亚里士多德。近代前期(16—18世纪),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使基础自然科学分类初步完成;近代后期(18—19世纪),圣西门、黑格尔等曾对科学进行过分类。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新的科学分类。到了现代,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卡尔纳普、邦格、凯德洛夫等对科学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不仅提出了震聋发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而且形成了具有近代科学因子的科学启蒙思想。他对科学的倡导,是针对明末科举之弊而发的,同时还与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与家学渊源、"儒通天地人"的人格需求和心理合一的认识论密不可分。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倡导和践履,黄宗羲构建出明真求实、借数明理、学贵适用、怀疑批判、会通中西的科学思想体系,显示出与中古科学传统迥然不同的风貌,但哲学思想上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宗羲复兴"绝学"的宏伟抱负,最终滑向了"求之于心"的心学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