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州地处历史黄河流经区,受到其频繁决溢和泛滥的影响,水患严重.频发的黄河水灾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导致人口流徙,城市淹没,交通受阻,社会混乱等.本文回顾了徐州地区黄河水灾的相关史料,旨在分析徐州历史上黄河水灾的规律与特征,揭示黄河水系变迁对当地社会系统的影响,以期为研究本区域人一地作用关系,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民国前期荆江地区水灾频仍,严重的水患给荆江地区的赈务带来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成为了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试图将赈灾救灾制度化、法制化,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系列的赈务机构,颁布了某些赈灾法规,采用了急赈、蠲缓、米禁、贷款、农赈、工赈等救灾措施,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新格局,水灾的救治功能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赈务取得了一定成绩,解救了民生疾苦,成为了这段不幸年月中广大灾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依靠,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民国前期动荡社会的至关重要的减震器,维系了荆江地区社会的稳定,不过,政治黑暗和经济凋敝最终影响了赈务的实效,极大地消蚀了社会的赈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3.
1849至1949年间,频繁的水灾给长沙的社会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但受落后的社会条件的限制,近代的赈灾方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救济效果.因而,只有依靠社会的进步,城市的水灾防治水平才能逐步提高,水患才会得以根治.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湖南省娄底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和虫灾,还有雹灾、地震、风灾、冰冻等。这些灾害,特别是近代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并造成了大量的难民。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统治安全的需要,采取了一些积极的防灾救灾措施,但清末、民国时期的防治工作不如从前。  相似文献   

5.
河北地处华北,按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而言,应以旱灾为主。但是民国38年间,河北的水灾竟超过旱灾,打破了传统"南涝北旱"的说法,成为对河北危害最大的灾种。文章通过对民国38年河北水灾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分析发现:民国时期河北水灾的发生多是由于连降大雨、河流溃堤决口造成,这除了与河北的地形条件、季风气候特点、河流的分布状况等自然因素有一定关系外,主要还与民国时期政府不重水利、战乱年代对水利设施和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社会因素有重要关系。所以,预防灾害并非难事,只要国家稳定,注重水利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很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水灾与西汉荒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的时期。各类灾荒中,水灾对西汉的危害尤为严重,西汉一代不懈地同水患作出了英勇的斗争。西汉因而也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同时,西汉政府在荒政上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那么对于西汉水灾与荒政的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因此,本文拟对西汉的水灾及其荒政举措作些研究,旨于探明西汉时期的水灾概况,阐明西汉的救灾措施及其社会功效,并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7.
战争与灾荒作为民国时期的两大显征,其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连年内战,国库空虚,水利建设经费竭蹶,致使政府防灾无力;战争本身也会带来兵灾,破坏城乡生产、生活设施条件,降低社会层面抵御灾荒的能力;"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既是1931年江淮水灾的产物,同时又加重了水灾救济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灾的话题新华社记者鹿永建今年,是中国九十年代第四个洪涝重灾之年。去冬北方的大旱时间一直延伸到今年春夏之交,黄河断流达133天。大江大河水患紧接着就汹涌而至,一些中小河流也相继洪水肆虐,一时间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9.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从全国及区域层面研究新增水利投资、各类型水利设施在抗击农业旱灾、水灾中的效果。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新增水利投资能有效降低旱灾成灾率、水灾成灾率,但水利投资抗旱效果比抗击水灾效果好。水库能有效抗旱,但加重了水灾成灾率,水闸抗旱效果明显。从区域层面看,东、中、西部地区水利投资抗旱效果都较明显,而水利投资抗御水灾效果东部地区最明显。机井在中部地区对抗旱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东部、西部地区机井数量却与旱灾成灾率正相关。水闸抗御水灾的作用在中部地区显著。中部地区堤防长度与水灾成灾率正相关,西部地区机电排灌站装机容量与旱灾成灾率正相关。东部地区机电排灌站装机容量与水灾成灾率负相关,而在中部地区两者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一、明代水灾的基本情况及对社会的影响明代水灾次数之多,危害之重,它是前后任何一朝都不能相比的。有明一代,凡二百七十六年,共遭各种自然灾害1214次,其中水灾486次,位居各种灾害之首,占41%。旱灾次之,为434次,占35%。其它自然灾害(包括蝗灾、雹灾、风灾等)共有294次,占24%。在平均每年4.4次灾害中,水灾就约占了1.8次.这些水灾遍布全国各地,而尤以黄河下游地区、苏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江地区为多。黄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受黄河及其支流泛滥而灾,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决堤改道,黄河决口的年份达二百四十六年。河南、河北、  相似文献   

11.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在华传教的45年间,正是中国黄河水灾频发时期,他目睹了中国受灾人民的惨状,后在《万国公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探寻黄河水灾之原因,及其治水、赈灾之方法。虽然他的治理方法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但对于现今中国黄河水患的治理仍有借鉴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外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历史时期长江水灾发生的规律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区开发的加强,生态调节机制的破坏,长江水灾越到近期越为频繁。长江流域水灾频率的增强,基本上是与历史上地区开发的进程同步的。过度的垦荒引起严重的生态失控,进而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加之围湖造田,最终成为引发和加剧流域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当前,加强生态保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围湖造田,实施高科技减灾工程,是谋求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良策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皖北地区发生了多次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具体表现为人口的死亡和迁移、农村高利贷的严重、土地兼并、社会阶级对立和贫富悬殊加剧等。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太平府水灾频发,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太平府水灾频发除了人为因素外,还与该区域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密切关联。在水灾应对上,清廷、太平府和民间士绅分别采取了灾后赈恤、指挥救灾和捐资助赈等举措。尤其是太平府形成了以营建圩田为中心、恢复农业经济为主的应灾良策。这些举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灾的影响,对太平府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关乎大众民生,影响着政治安定和社会发展.民国时期四川东北渠江流域的旱灾、水灾等发生较为频繁,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灾害给渠江流域内人民生命、社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由于渠江流域特殊的地形因素,加之民国政府的腐败,渠江防洪工程缺乏,水利建设较为滞后,防灾救灾效果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河神信仰由来已久,不但在民间极为盛行,亦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明清时期,开封地区频发的黄河水患给沿岸民众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使当地河工不断。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频繁的河工使得开封地区河神信仰极为盛行。在官方和民间崇祀的众多河神中,以金龙四大王信仰最为盛行。河神信仰的盛行对开封地区黄河水患的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祭拜河神成为官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要手段,修建河神庙宇则成为河工告竣后酬神报功的重要举措。河神信仰在民间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修建河神庙宇成为官民情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7.
试析民国时期甘肃社会教育发展的原因和特点高士荣甘肃社会教育开始于清末民初。民国时期甘肃社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拟就民国时期甘肃社会教育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作初步探讨。一、民国时期甘肃社会教育发展的原因1、为了提高甘肃民众的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1931年江苏水灾的概况,并初步探讨了导致水灾发生的自然、社会等方 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水患曾经是郑州历史上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明清时期尤为严重。它不仅吞噬了无数人口,冲毁大量良田,淹没大批城池和村庄,而且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郑州地区水患严重,主要是黄河经常决口,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等原因所致。明清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治水措施。这些措施虽有许多缺陷,但对我们今天治水、治河,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安徽水资源丰富,这既给安徽人民带来生产、生活上的方便,同时也使其经常遭受水患之苦。1910年安徽各州县普遍受灾,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过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救助,使灾害没有继续扩大。对晚清安徽水灾的研究,无疑会给今天的防洪救灾,提供一些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