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是其礼法观的理论基础 ,其礼法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就是在强调“礼”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不忽略“法”的作用 ,即其主张礼法并重———“隆礼至法” ,荀子的这种礼法并重的礼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重要关系 ,特别是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关系 ,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关于荀子礼法思想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但学者们很少从法理学的视角探究荀子的礼法思想价值。荀子认为法律必须依据礼义来制定,因为礼义是法之理,即法律的精神和原则。仁以仁爱为本,义以维护人伦等级尊卑为主,礼以节制规范情欲言行为目的。荀子虽然重视"法",但是他认为"礼"是人伦道德的总则和作为国家法律的依据,代表着秩序和正义,"法"的地位不应超越作为法理的"礼义"。他强调圣贤和君子即社会精英在制定法、执行法和完善法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个观点对于当代法治建设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因而既“隆礼”也“重法”,其“礼”、“法”观念具有较为明确的制度属性与丰富的制度伦理蕴涵。荀子“礼”、“法”制度设计中的“明分使群”、“明刑弼教”的伦理本质与维护等级秩序的社会功能,以及相应的制度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其制度伦理精神的基本体现;而“圣人制礼”和“礼三本”论则为荀子论证礼法制度存在与运行之合理性的主要依据。荀子的制度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制度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荀子援法入礼,礼法互补的思想在政治层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分析荀子的“礼”与“礼治”思想的主要内涵,对荀子礼治观的历史意义与在现实中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可行性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议。  相似文献   

5.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礼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作者通过对礼法思想的人性论基础,“礼法并重”诸问题的研究,并辨析了荀子“礼”“法”与当前我国“德”“法”概念的异同,从而得出荀子礼法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在面对道德意志无力的现象时,孔子、孟子、荀子都根据自己的理论学说提出了自己的克服路径.孔子认为应实行道德教化,孟子认为反诸求己中求“心”最为关键;荀子与孔孟不同,把解决的路径放在主体知性选择能力的培养上.先秦儒家对道德“意志无力”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同时也为以后儒家解决道德“意志无力”提供了总体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李觏以政治理性为基础,整合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礼本论”,建构了别具一格的礼学体系,实现了对荀子隆礼重法思想乃至传统礼学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李觏因循荀子的理路,从人性论角度探讨“礼”的起源,继承了修齐治平和礼主法辅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李觏折中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更倾向于韩愈的性三品论,在圣人制礼、礼法等级、使用肉刑等方面对荀子礼学思想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继承了先秦以来儒家礼学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之上融入时代的精神使之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多年颠扑不破的意识形态基础。经荀子的援礼入法和寓法于礼,礼法已然成为一种兼具道德和法律属性的规范体系,并且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成为贯穿中国古代主流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儒家,荀子首先提出了"礼法"概念,开启了儒家礼的法典化进程。荀子释礼为法,将礼从内在心性引向外在法典,展现了儒家内部的礼法观变革;又以礼纳法,批判了法家以严酷刑律治国的思想,提出以礼为国家法典之主导的思想。荀子的礼法思想,以"重建"整个社会制度为归旨,故而为儒家进入政治生活领域打开了通道,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10.
浅议荀子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之"礼"荡去了孔孟治世思想中的理想主义色彩,具备了严谨性、外律性的特点,成为其思想体系的支点."隆礼重法"、"礼""法"并存的精神贯彻在他的全部政治思想中.荀子维护君权,倡导专制主义,顺应了中国封建统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方向.荀子的君权思想和礼法观可谓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雏形.  相似文献   

11.
作为《荀子》核心思想的礼治主义,实非孔子路线,乃直接承传于西周文化而另辟蹊径。孔孟由“礼”及“仁”及“性本善”,为封建主义创立伦理基础。荀子则融“法”于“礼”,系统强化礼治的整合规范。《荀子》直接影响了秦汉儒家政治。《韩非子》的权术主义乃承继于《老子》。先秦有五种社会政治思想:老申韩客观理性的功利主义,孔孟历史理想的道德主义,墨子平民理想的实用主义,荀子先验理性的礼治主义,庄子理想人性的批判主义。《荀子》理想的贡献在于这种开创性,但它的本质缺陷在于礼治作为外律手段而其本身缺乏外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隆礼重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作者通过对“隆礼重法”的理论基础、礼法关系及礼德作用诸问题的研究,着重辩析了荀子提出的“礼”“法”与孔、孟、商鞅所述的“礼”“法”概念的异同,并探讨了荀子思想与前代各派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对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内涵进行初步的探寻。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的“五常”价值是道德人文观下的价值观,是影响中国人宇宙境界和社会人生的传统精神.文章论述了道德人文观与“五常”价值的关系,阐明了“五常”价值观的人格塑造意义和社会价值意义,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人文观意在强调人的天地精神,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以“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培育人的社会人格,令人在实现社会人生意义时获得个人的充实与自足.  相似文献   

14.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根基,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潜在看法。“义”是荀子思想体系里至高无上的道德形态,而且他充分肯定了“利”以及人的“欲利之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义与利总体上呈一种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的伦理规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关于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途径,荀子提出“学”、“行”、“积”、“尽”,并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礼、法于此的强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不仅对个体道德认识作了合乎孔孟创立的儒家传统的论述,而且对社会道德规范“礼”作了认识发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道德认识理论,代表着先秦道德认识论的最高水平。尽管他的影响不如孔孟那样一贯数千年,却是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值得我们今天去发掘、改造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荀子关于荣辱的界定,先义而后利者为荣,先利而后义者为辱。荣辱分为两类,即“义荣”、“义辱”和“势荣”、“势辱”。荀子认为正确树立和践行荣辱观的途径是教化和法度,是融礼重法。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学习和贯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应该和必须坚持“义”的主导地位,实现义利统一;坚持道德约束和法律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通过道德实践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成为孔孟之后至今一直在研究的道德主题。而王阳明在其道德自觉理论中提出了人“无善无恶”的本性,并强调这是人类将自身道德境界提升到“至善”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王阳明道德自觉论的核心思想。在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王阳明道德自觉论展现了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方琳 《南都学坛》2007,27(3):119-120
荀子的人性论蕴涵了丰富的内容:一方面,荀子坚持“性伪之分”,认为人性指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孟子把后天的道德品性加入人性之中的“性善论”,具有积极意义,但他又陷入和孟子同样的道德先验论中,指出“人性恶”,虽然有其历史原因和进步作用,但表明其唯物主义人性论是不彻底的;另一方面,荀子又强调“性伪合”,肯定社会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对人性的改造和影响,认为人的本质实现于社会之中,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人性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战国中期 ,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 ,荀子从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儒家的礼治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 ,成为战国时期祀学的集大成者。荀子的贡献还在于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儒家“重德轻刑”的倾向 ,在重视“礼”在治国中的作用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法”在治国治民中的作用 ,并且突出了其礼法结合的特点和它们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荀子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的思想理论。礼治之道是荀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礼的起源是为了解决社会的物质分配问题,礼的内涵是道德伦理、礼节仪式、国家的法令制度。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