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欧洲爆发了一场关于多元文化主义是否滋生宗教极端势力的争论。尤其是指伊斯兰极端主义。在这场激辩中。多元文化主义通常被理解为政府对少数族裔群体民族文化和宗教习俗的支持。这些群体的构成主要是海外移民以及他们的第一代、第二代后裔。但英国的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西班牙的巴斯克人不在讨论之列,尽管他们也始终坚持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甚至有时与国内多数派族裔的矛盾已经危及整个国家的凝聚力。这场争论的中心焦点是穆斯林国家的移民,但随着争论的日趋激烈。其他国家的移民也逐渐被卷入这场风暴。 相似文献
2.
江玉琴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3):24-29
人们为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多元文化主义叫好的时候,经常忽略多元文化主义背后的陷阱和问题,"多元文化主义"并不等于"多元文化的"。以移民流散文化为例,多元文化主义并非是协调少数族群和主流族群的政治策略法宝,这是因为多元文化主义本身就充满悖论,即它的"认同政治"和"差异政治","认同政治"和"差异政治"促使主流文化在对待移民文化方面因文化本身的差异性及对认同性认识的不同而无法协调。因此,世界主义可以作为超越多元文化主义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浅析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43-48
美国国家认同由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文化和"美国信念"等观点构成,主要反映了WASP文化和欧洲移民的历史认知。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国家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在20世纪末的美国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文化冷战":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国家认同的核心是WASP文化,指责多元文化主义可能导致美国的分裂,而多元文化主义者更强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受美国保守主义崛起和"9.11"事件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转为低潮,但围绕美国国家认同的争论不会消失。从长远来看,"和而不同"的理念,即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信念"的共识,也许是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4.
王宇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76-182,192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战后澳大利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社会的需要导致移民的涌入,进而引发澳大利亚社会出现以族群认同为基础的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崇多元文化主义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因此,在白澳政策被废止后,作为战后澳大利亚政府处理族群和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基本国策,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变化与完善。针对全社会,其主旨是将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为前提,不分民族与文化背景,尊重全体澳大利亚公民的平等和自由等合法权利,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 相似文献
5.
季戈宁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多样性吸引着世界各地文化学者的关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争取少数民族权利为基本诉求的多元文化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局限性也引起了一股以保守主义势力为代表的反多元文化的浪潮。这场文化之战表明:在多元文化国家中,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张国军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5,(4)
现代社会中存在着普遍平等的政治与文化差异的政治,二者分别与两种多元主义观念相关,即价值多元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正如普遍平等的政治与文化差异的政治相互交织,价值多元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之间也关系复杂.处理二者关系的策略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其中格雷的“权宜之计”适用性更强,而自由主义者试图消弭多元文化主义的论调则只能表明其狭隘性和独霸性. 相似文献
7.
付翠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92-96
台湾向来是一个由多元族群所共同组成的移民社会,在全球化语境和台湾本地特殊情境影响下,其自身所蕴含的多元文化特质而发展为多元族群的社会。但台湾的多元文化主义被高度意识形态化,对真正的宽容、民主和多元的造成伤害,导致台湾版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异化和畸形,无益于台湾形成真正宽容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台湾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应怀抱平等、尊重、学习的方式,面对不同文化,达成相互理解;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必须在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主流文化之间作抉择或取得平衡点;透过多元沟通,建立起台湾人民对新移民的同理认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欧洲多元文化主义的危机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长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5-20
欧洲的多样性曾经为美国所羡慕,在几十年前,多元文化主义曾是欧洲各国政府倡导的新兴事物,但突然间成为各派政治人物抨击的对象,而且民众性排斥外来移民事件层出不穷,多元文化主义一时间危机四伏,大有彻底失败之势。欧洲多元文化主义危机的实质是政党的政治需求与公众的经济需求相结合的结果。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攻击,混淆了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事实及欧洲各国实施的多元文化政策具有残缺性这两个事实,而共生互补基础上的多元文化主义才是解决欧洲社会民族问题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9.
已有关于运动型政党产生原因的解释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习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进入门槛理论和政党竞争空间模型四个方面。虽然后三种理论都属于结构分析,但这些结构分析都忽视了观念结构对运动型政党形成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后现代价值观念和多元主义模式变迁这两条路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政治文化层面的探讨。英格尔哈特的后现代价值观分析与达尔顿的结盟战略分析相结合,可以更加清晰地描述运动型政党生成的文化背景。而差异多元主义的出现则为社会运动向政党转型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合法性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丁月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6)
目前学术界对加拿大多元教育政策的实施理念和社会现实的相脱节,无助于消除族群间的实质性不平等以及不利于民族认同、不利于国家统一等批判的出现,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未能及时适应全球化时代加拿大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有关.以跨国主义理论框架来重新审视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文化、认同以及公民身份等核心概念,可以发现,混合的文化、动态叠加的认同,以及多维的公民身份和合一的国家认同等是全球化社会的新特点和新趋向.多元文化教育需要超越传统的民族-国家分析框架,重新建构其核心概念,以一种全球视野来培养学生在这个日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社会里更好地和谐共处的知识、价值观和技能. 相似文献
11.
赵闯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67-73,139
作为时代主题之一的生态问题,面临价值多元化的局面,多样化的生态价值观念带有各自的生态立场与诉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可通约性和不可兼容性。面对生态价值观念的多元性,自由民主制度的偏好聚合模式存在缺陷,需要寻求另一种以偏好转换为核心的公共协商形式,协商民主在理论讨论和制度设计上有利于保护多元性的价值观念和提升生态敏感性。生态政治与民主政治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在宪法权利和公民社会两个领域对民主的绿化,将有效地提升民主制度对合理生态价值观念的关注度,并为与环境决策相关的公共协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从而对环境的改善和民主质量的提升产生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卫星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65-67
民主是党和国家的生命,是当今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有力武器。我国民主状况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要扩大党内民主,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努力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参与:民主的重要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6):5-8
本文阐述了政治参与的含义、特征、政治作用及其方式和途径,说明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髓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实质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的和谐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两种民主"的统一是从"价值理性的错位"走向"工具理性的回归"、从革命走向建设、从民本走向民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与政治参与——一种重要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民主是一种重要的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形式。其主要体现为:协商民主有利于整合政治过程中的利益冲突;有利完善政治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利于形成科学和民主的公共决策;有利于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夏金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40-42
政治民主是波普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波普认为现代社会政治的中心议题的范式需要从统治权转换到拓展和加强民主,用民主的方法控制和制衡公共权力的运作和实施,以证伪的方式检讨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波普的一些民主思想在当代的中国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作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34-38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有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种具有"民主"特性的精神或原则(即经济民主)在政治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和必然要求.因此,经济民主既是民主政治形成的现实基础,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8.
覃漩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1):148-155
本文对比了中西语境中协商民主出现的理论动力和历史条件,来说明协商在不同制度中可能承担的不同功能.不同于西方背景下为了弥补聚合式民主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纠偏机制,协商在中国的出现是为了回应政治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功能性需求.自全球范围内的殖民统治时期开始,到中国获得独立并过渡为现代国家,协商在制度安排和政治话语中的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呈现为谈判、咨询、治理机制三种样态.它与民主之间的联系,也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程序民主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7(1):108-112
程序民主是实现实体民主的方式、方法、途径及其制度性规定。它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具有综合标志功能 ,政治程序在制度和意识层面则对政治文明起到重要保障作用。从程序民主建设的角度推进政治文明发展 ,要在全社会尽快树立程序法制化的观念 ,不断推进程序制度建设 ,建立一个良好的程序民主运行机制 ,着眼于党内权力运行以及民主的程序化 ,逐步推进社会民主的程序化 ,切实提高社会政治的整体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历史就是民主同政党纠结、互动、博弈的历史。一方面民主是政党存在的基础,政党是实现民主的载体;但另一方面,民主与政党又存在着内在的博弈,政党有吞噬、主宰民主之嫌疑,民主也有抛弃、游离政党之趋势。分析二者的互动与博弈,将揭示西方民主政治的内在逻辑机理,也将对政党政治、民主政治的未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审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