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选取16世纪英国作家约翰·多恩诗作和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作品,从女性视角角度对文学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析,在研读这些作品中,深刻体会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近现代社会变革中女性的所属地位和生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最具代表性的两首诗作《修墙》和《摘苹果之后》的分析探讨,认为诗人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象征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成功地深化了诗作的主题,从而使其诗作清新生动,充满哲理,意蕴丰富,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国诗人依·依·卡明斯在他诗作中运用了词汇变异、语法变异和历史时代变异等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卡明斯风格,原因是他从英国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的同时,又能打破常规,把现代绘画艺术的方法恰如其分地移植到诗歌创作上来,运用超乎寻常的词汇和结构,挖掘视觉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潜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誉满当代美国的诗歌界。  相似文献   

4.
从虚无主义看雪莱对现代主义的渗透梁为祥人们一般认为,现代主义是从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开始的;而波德莱尔从美国诗人埃德加·爱伦·坡那里学得的东西渗透了他的诗作和思想。所以,爱伦·坡是一位极富现代主义特征的诗人。于是,他e然没有成为现代主义攻讦的靶子。...  相似文献   

5.
R·S·托马斯是当今英国诗坛一位杰出的威尔士诗人,其诗风朴素严谨,诗艺精湛。虽然最初被认为是一位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田园诗人,威尔士山区的农民及其生活是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但其在早期诗作中流露出了很强的威尔士民族意识。本文对其早期诗歌的主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是美国新经济政策之后的重要时期。它是一个多元化、新保守主义时期。七十年代的美国为少数民族作家提供了写他们本民族文化的机会。同时,少数民族作家也表达了他们所受到的种族歧视的亲身经历。M·H·金斯顿在她的小说《女斗士》中表达了她的中国文化背景及美国的生活经历。由此而渴望寻找到适合并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埃兹拉·庞德(Ezra Poand,1885-1972)是二十世纪美国的著名诗人,其诗作《在地铁站里》为意象诗的经典 作品。本文基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创作三原则,分析了诗歌《在地铁站里》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8.
沃尔特·惠特曼是美国 19世纪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及对未来美国的信心。在诗歌的形式上 ,他大胆地运用自由诗的形式。本文通过对其两首作品的分析 ,将对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创作表现出纯粹的美国气质,标志着地道的美国本土文学的诞生与发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马克·吐温小说独特的幽默艺术。第一,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艺术不仅建构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上,而且以当时美国的边疆生活作为根基,因此显得厚实、深沉、凝重与生动;第二,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艺术是其幽默理论的具体实践,体现着幽默的内在品质,蕴含着丰富的闪光的真理;第三,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艺术具有异彩纷呈的表现手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有四种,而每一种又都是极具审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彼得·昆斯弹琴》(Peter)是美国著名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ece Stevens 1879—1955年)诗作中颇有影响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史蒂文斯是一个罕见的集企业家和名诗人于一身的作家。他既是哈特福特一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又是本世纪初美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他的生活中,有两件他从不混淆却对他来说又是同等重要的事:赚钱和写诗。他还在这两者之间发现了某种联系——金钱为他提供了感官经验的可能,感官经验又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的要素。在他看来,一个有能力拥有油画的人自然要比对油画只能夸夸其谈的人更能够评判  相似文献   

11.
蜚声国际文坛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对马克·吐温推崇备至.他说:"所有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马克·吐温写的叫《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的书。"①在《哈克》一书中,他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美国生活中悲惨的现实.马克·吐温自己的论著,如《费尼莫尔·库珀的文学罪责》、《威廉狄恩·豪威尔斯》,表明他是非常了解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并通晓美国文学史的."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学会运用大结构、悟力.这种悟力,早期的幽默大师们在他们的奇闻轶事中曾反复使用过."②马克·吐温充分意识到文学潮流和…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前期,在美国诗坛上活跃着三位都来自美国伊利诺州的诗人: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卡尔·桑德堡、伐切尔·林赛。他们三人形成了美国新诗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流派——芝加哥诗派。三人中最杰出的是卡尔·桑德堡。和当时许多美国诗人向欧洲文化学习,到欧洲寻找灵感,吸取营养的发展道路不同,桑德堡投身于美国工业社会,投身于美国人民的怀抱,向现实生活挖掘诗歌创作的源泉。他的诗歌直接反映了美国工业文明的进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工、种族、经济竞争、政治不平等等社会问题。所以,诗人兼批评家的路易斯·安特美尔在1923年把桑德堡称为“工业美国桂冠诗人’(‘the Laureate of industral America’)。  相似文献   

13.
同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政治要驾驭生活.哲学解释生活,伦理规范生活·文学则要表达对于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这才是其深层本质。人在现实中·总会产生许多生活感受·常常骨骾于喉.不吐不快,文艺正是人类为倾吐生活感受而创造的形式:作家在作品中总要回答“我觉得我笔下的这种生活怎么样”。通过生活感受的表达.人既满足了“不满足”的心理·获得了心理平衡,又“补充”了生活中所缺少的美。审美感受是人在一定理想(意)的指导下,认识生活(知).从而产生了一定情感(情)的综合结果,因而是一个知、情、意统一的三元结构。作家在表达审美感受的过程中.即使笔下生活的美丑昭然若揭,又融进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因而更具感染力。这才是“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才是文学比生活“高”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是盐城建湖人,在撰写《中国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传略》的过程中,多方寻求乔冠华诗作,终从其夫人章含之等人处觅得其35首诗作之全璧,欣慰至极。今特辑录介绍,以飨读者,并以此告慰先贤。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又一次的美国移民的高潮,美国犹太文学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犹太小说,主要都是由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创作的。这些小说大多聚焦于大都市郊区的美国犹太移民生活,集中反映了犹太人和反犹主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的《尾舵》(1962)和索尔·贝娄的《牺牲品》(1947);以及美国小说中哈克贝利·芬的犹太变体,如索尔·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新生活》(1963)等。与此同时,不涉及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的另一种美国犹太小说正在悄然兴起。从1930年起就一度从美国小说中消失的犹太移民形象,又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出现了。这种新的移民小说,既不同于盛行的美国犹太小说,也不同于早期的移民小说。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是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其成就斐然却瑕瑜互见.他以情感旋律作为小说的内在结构,继承了以惠特曼、爱默生和马克·吐温为代表的一代美国文化名流所创立的以边疆生活为核心的,切近生活,即兴博发、朴实奔放的文学传统,文风豪放,抒情色彩浓郁.长期以来评论界对他的小说创作形式褒贬参半.但他个性化的抒情性表现风格以及他融入小说语言中感官色彩浓郁的直观表现方式使他的作品独具特色,风格迥异.他的小说因此染上了浓重的史诗性色彩,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其遁世隐居、情感纠葛、拒绝皈依基督教、生前极少发表诗作 ,以及与当时浪漫主义文学潮流格格不入的创作主题和风格等诸多方面留给世人的困惑 ,在阐述和分析了国外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期对诗人丰富离奇的内心世界做一番全面而又较为客观的透视。  相似文献   

18.
薇拉·凯瑟在美国文学艺术领域被誉为拓荒传统的”挽歌作者”。她的文学创作主题与其早年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凯瑟的“故土情结”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成为她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而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沃土给了她无尽的创作灵感 ,其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她对生活、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19.
米尔曼·帕里研究荷马史诗的一大成果是提出了“程式”这一概念,他据此认为荷马史诗与口头传统密切相关。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在《海华沙之歌》的创作中主动借鉴欧洲史诗的口头传统与格律,匠心独具地使用印第安术语,将这三者完美融合,创造了一系列程式,既革新了英语诗歌语言,又赋予了英语诗歌浓郁的印第安色彩,使《海华沙之歌》获得了迥异于英式诗歌的独特的原创性和鲜明的美国性。朗费罗将欧洲文学传统与美国本土文化元素完美嫁接,践行了他提出的构建美国民族文学的理论主张,为19世纪美国文学的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马丁·伊登》(Martin Eden)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的代表作。他在小说中通过对马丁·伊登怎样靠个人奋斗、由一个穷水手成为红极一时的大作家,但又不愿向上层社会妥协,终以自杀了结一生的复杂经历的描绘,对当时的美国社会作了无情的批判和鞭挞,揭露了资产阶级生活的腐败与空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