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使得文艺大众化、通俗化成为时代主潮,群众成为最重要的角色进入到文学视野与此形成独特的对话关系。正是在这一时代语境中构成的“政治建设”的整体性探究,产生了由对个人力量的表述到集体概念的重视。“群众英雄”的政治认同成为了阐释历史中心事件的话语力量。通过英雄平民化的政治路径呈现了抗战文学叙事的双向交流动程,继而寻找开拓新英雄主义叙事空间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英雄不仅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高频词汇,更是各领域学者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中国共产党坚持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人民价值立场出发,用英雄范畴高度肯定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建构起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民英雄范式。人民英雄同时兼具人民性和先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生活性和政治性、时代性和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百年来英雄观的升华。从生成逻辑层面看,人民英雄是中国共产党在批判中华民族传统个人主义英雄和西方超级英雄基础上建构的全新范畴,以最高荣誉的英雄称谓高度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既在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批判了传统精英式个人英雄主义,以人民英雄和集体主义超越了传统英雄主义的局限,同时还在实践进程中以人民英雄范式为基础批判了西方超级英雄主义,一方面深刻揭示批判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西式神性英雄、超级英雄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还以人民英雄批判和回应了西方超级英雄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人民英雄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提炼和升华,是立足新时代实践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群众观的创新发展。人民英雄范式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殿堂和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支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因此新时代要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赓续发展人民英雄范式:要在深化研究人民英雄范式基础上全面擢升中国特色的英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要在大力培育人民英雄文化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文化建设,为实践发展贡献更持久的精神文化力量;要在加大人民英雄表彰基础上全面发挥中国特色英雄力量,型塑尊崇、捍卫、学习和爱护英雄的社会氛围;要在强化人民英雄教育基础上建构中国特色英雄教育机制,为新时代赓续和弘扬人民英雄范式作出更长远贡献。  相似文献   

3.
英雄主义文学的兴起适应了我国50年代至60年代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英雄主义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弊病并没有及时纠正。发展到文革十年,英雄主义文学走到了极端,失去了读者.进入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加之文学社会功能的全方位实现等因素,英雄主义文学并没有得到作家的重视和读者的青睐.但时代需要英雄,文学也应呼唤崭新的英雄。  相似文献   

4.
英雄神话一词,在神话学领域的使用,其含义并不尽一致。著名的前苏联神话学家叶·莫·梅列金斯基在《神话诗学》中指出,英雄神话讲的是“始祖一造物主——文化英雄”的故事。这些神话的内容主要是古代社会文化知识、制度、风习、技艺及宗教、文艺诸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创制圣迹。通常称之为文化英雄神话。茅盾先生也曾提出过“英雄神话”的概念,但他指的是“记叙神——或民族英雄的武功的神话,如黄帝征蚩尤,颛琐伐共工等等”。文化英雄神话在他那里归属于“万物来源的神话”,如蚕的神话。(《神话研究》第66页)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者只把讲叙征战、冒险之类神话视为英雄神话,另一些研究者又只把文化英雄神话当作英雄神话。我们力图以前阶级社会的英雄主义作为划分英雄神话的原则,这样英  相似文献   

5.
电视连续剧《亮剑》,具有英雄主义励志传奇的特点。该剧与中国传统作品相比,表现出的时代性;与现代流行的影视作品相比,具有突出的积极意义。在当前这个缺乏英雄的时代,面对“新写实”文学对英雄和崇高的消解,《亮剑》迎来了英雄的回归。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尤其需要这种英雄主义精神的激励。励志类电视剧可以对观众传递积极思想和激励精神。中国励志剧未来的发展有机会也有挑战。  相似文献   

6.
《海上扁舟》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斯蒂芬.克莱恩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完成的短篇小说。小说细致地描绘出不同身份的四个人:厨子、加油工、记者和船长,怎样在茫茫大海中与死神挣扎与战斗的过程。他们珍爱生命、无惧死亡;他们热爱祖国、正直无私;他们团结友爱、互相谦让。这些高贵的品质就是克莱恩眼中的英雄主义。将着重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英雄主义,并以此说明克莱恩笔下的英雄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之不同。  相似文献   

7.
贝多芬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创作出了九部不同风格和意义的交响乐作品,他的音乐中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本文主要从英雄的诞生、英雄的成长和英雄的涅槃三个方面来阐述贝多芬交响乐作品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政治建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曾担任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时期,十分关心军队的政治工作,他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和军队的灵魂,明确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是部队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全面具体地阐述和深刻揭示了政治与军事的辩证关系;提倡革命的群众的英雄主义,主张建立健全军队的政治工作制度;强调长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阶级性质。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全面现代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武侠电影中,“英雄主义”情结已经作为一种大众心理积淀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潜在的心理意识时刻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但随着观众审美情趣的提升,英雄形象的人物符码逐渐发生位移,曾深受观众推崇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从影像舞台中渐渐淡出,转而被一种更加亲民的“新英雄”所代替.  相似文献   

10.
张陵、李洁非两同志在一九八五年第三期《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了“从英雄到普通人——论我国当代文学观念的转变”一文(以下简称“转变”)。大意云:建国后,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英雄形象,但这种英雄形象过于理想化。因此“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文学”实质上“是一场真正的浪漫派文学运动”;由于当代文学的过分理想化,英雄主义出现了危机。到了文革,英雄的文学死期临近;新时期中,出现了大量  相似文献   

11.
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情结,英雄主义作为文化的产物,其标准并不统一,不同的文化对英雄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电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可以反映一国文化的特质,并对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以美国影片《功夫熊猫》和中国影片《金陵十三钗》为例比较两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主题的异同,并分析二者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张乔 《中华魂》2022,(8):28-33
<正>巍巍大别山,英雄“将军县”。位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简称“两源两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锻造之地、发展之地。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红色基因库、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阿甘正传>中影片主人公阿甘这个弱智普通人及其经历和命运的发展的叙述的分析,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分析了影片对传统英雄主义的讽刺和新的英雄观的建立及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并论述了这种新英雄观及其文学内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的过程及其影响,表达了人类,特别是美利坚民族对英雄主义的回归与期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期间虽被从属于政治,但也诞生了不少蕴有“大精神”的作品。历史新时期的作品更多地蕴有了“大精神”,铸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年辉煌。后新时期文学相当严重地失却了这种“大精神”,主要表现在:理想主义式微,英雄主义不再;作品缺乏原创性和思想深度;作家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异化为脑力劳动者和智本家。当下只有张炜、张承志等致力于史诗创作、真正地将创作与整个民族命运自觉地相关联的少数“孤胆英雄”支撑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天空。  相似文献   

15.
丰晓流 《中南论坛》2007,2(1):100-102
上世纪九十年代,受着“政治语境淡化和商业语境强化的‘双重夹击’”,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加个性化,出现了像梁大牙、李云龙等被称之为“另类”的英雄。英雄主义写作其价值取向多元化、情感的人性化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化成为创作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生代谍战剧集的代表力作,《暗算》和《潜伏》持续走热荧屏,掀起了谍战、特情片的新高潮,它们成功地突破了传统英雄主义叙事风格的束缚,颠覆了“高、大、全”完美无暇、无懈可击的正统形象。与以往银幕中出现的英雄不同,谍战英雄往往有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比普通人更处于“弱势”。这种“弱势”在不同的题材或情境中有着不同的处置方式,但在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效果方面又殊途同归,从平常人的视角释放着七情六欲,以普通人的方式再现着悲欢离合,从而营造一种平凡却又真实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推动人物性格发展的同时,情节上形成一种引而不发的内在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宋人精神的内在图式的英雄词 ,它表现的不单是个人的英雄主义情结 ,更多的是整个民族的英雄主义情结 ;它揭示的不仅是士人人格的挺立 ,更多的是全民族要求强健和复兴的渴望。词中的英雄形象不仅是词人的自许或者他许 ,更多的应是那个特定时代、社会、人心的一种普遍理想———国家权威与民族自信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英国魔幻作家托尔金是古盎格鲁——撒克逊语言学家和史诗《贝奥武甫》研究专家,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其作品《魔戒》中融入了北欧神话和英雄史诗的英雄传统,且英雄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方面都带有基督教的烙印.《魔戒》对古日耳曼英雄传统的沿袭和对基督教的皈依,使中世纪英雄主义和基督英雄主义在作品中同现,是日耳曼古老的文化传统与基督教文化的撞击融合.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时期,山东文学呈现了革命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自然融合,表现平民英雄,歌颂平民英雄,形成了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小说创作。齐鲁英雄豪杰有别于其他地域的英雄豪杰,也是山东作家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区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英雄主义精神美是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中的不朽雄魂。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采取比较的方法,开掘了毛泽东诗词中对人民英雄的定位、英雄品格的揭示以及美学风范的展露等丰富内涵,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拓展了毛泽东诗词研究的领域,并提出了英雄主义精神美在当代生活和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