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解构与重构是当前一道亮丽的文艺景观.消费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冲击、经典的"老字号"招牌和文艺创新的贫乏与无奈是造成重构兴盛的主要原因.经典重构虽然部分地消解了传统及其蕴涵的神圣性,但它又重新诠释了经典、延续了经典的生命,使经典"死去活来",显示出一定的现实意义.经典重构只有坚持限度、效度与文化建设相统一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语言学上文化和语境内涵的论述,进一步对作为文化的语境和语境中的文化进行了深。的探讨。认为,语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语境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人们的语言活动或语言行为有着文化的制约功能,并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同时语境中的文化又有其特定的“知识”内容,它是语境的构成基础,受集团或语用主体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制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相对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社会,服装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全方位地牵引社会潮流,唤醒人们曾经被压抑的自我表现意识,并最终主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服装的使用价值正在慢慢丧失,与之相对,服装的“打扮”含义得到强调,其符号价值日益被大众所关注。就消费语境而言,服装在本质上并非是对个性的倡导,而是服从于商业和资本流通的需要。服装也是权力规训的产物,通过建构强有力的服装美学,意识形态完成了对人的身体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4.
消费社会的商业和文化逻辑推动中国电影专注于符号价值的生产,形成了新的美学形态和营销理念。在大众媒介帮助下,围绕电影的符号消费,一个个具有独特气质的排他性文化团体建立了起来。符号价值冲击着中国电影的大众属性,造成了电影文化生态的失衡,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公平。现实主义电影以内容为王,提供共通的体验,是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6,(5):62-64
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美学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存在,享乐和快适成为一切行为的追求旨归,美学迷失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物"的世界中,其生存状态亦有别于往日,美学日渐沉沦。主要表现在:一是美学的独立精神被打破,理性批判的内核丧失,美学信仰被抛弃;二是审美判断无法实现,美学的生活批判功能和情感观照功能在物欲的媚眼中失去了力度;三是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丧失,美学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附庸,丧失了对日常生活的价值批判功能;四是美学的焦虑感突出,学科存在的困境加深。而坚守美学的精神操守、与日常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及不断完善美学学科理论体系则是实现美学良性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广告现象和消费文化中的反常主题是情感匮乏时代的兴奋剂,它满足了潜意识中不可名状的渴求,给社会带来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后现代主义把曾经秘而不宣的东西变成大众财产和公开为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潮流以解放、冲动、自由以及诸如此类的名义猛烈冲击社会价值观,当心理焦灼取代了负罪感时,一个享乐盛行的时代就找到了与自己相应的心理疗法。20世纪后期的文化中具有一种新的历史蕴含:它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又是一个时代的开端。这个时期中国都市涌动的怀旧情调是一种时尚的不无优雅的市井之声。这种怀旧的表象成为一种魅人的商品包装和消费文化,是一种与世界的接轨和应用。广告现象和消费文化不是个人的和无意识的,它是在人类集体的需求中由集体共同创造出来的,暴露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匮乏。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消费呈现出符号化、观念化的特征。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当代社会已然笼罩在消费文化语境之中,在这样的语境下,新世纪的文学有着诸多复杂的面孔,各种文学之外的无形之力在角逐。从消费文化语境入手,考察新世纪诗歌的喧哗与躁动,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世纪诗歌的审美特征,发现其存在的困境与超越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化消费中,身体的商品化与各艺术门类的商业化相伴随,成为一个习见的文化现象。"乌鸦"等文学现象中所暗含的"半自传+情欲文本"结构,表征了一种文学商业化运作的常见模式,即文学也以"香车+美女"型的组合方式完成了作家身体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视觉消费文化时代。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商品性与艺术性的矛盾成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张恨水小说的电视剧改编就是在忠实性与当下性、艺术追求与商业追求的矛盾与分歧中进行的。新世纪以来张恨水小说的电视剧改编呈现两种路向:以青春偶像剧演绎民国爱情故事和以社会写实剧再现民国社会生活。两种路向各有侧重,但改编者都在努力发掘张恨水小说与当下文化语境的契合点,采用相应的改编策略实现理性概念文化向感性视觉文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文化和作为消费文化支撑的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了“美女作家群”、“80后”等一系列文学现象。本文提出“媒介文学事件”概念,从理论上找出这类文学现象运作的一般规律。首先通过特征描述的方式来定义这个概念,其次将定义要素转化成一种类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它,并进一步认为,“媒介文学事件”与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存在于“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延续并改造了80年代的文化逻辑,其文化语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形态辐射至文学生产领域,实用主义、功利意识取代精神启蒙和理想主义,市场法则取代晕轮效应,文学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文学生产主体包括以“单位”为代表的组织化生产和以“自由撰稿人”为代表的个体化生产,在博弈中相互交流、渗透、交叉,表征着写作者的分化与知识分子的选择,彰显出该年代文学生产机制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延展性.  相似文献   

12.
严肃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走入低谷,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均陷入困境,惟有散文在90年代成就了20世纪的第三次高潮。这次高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消费文化时代文化消费的外力推动,散文很好地借助了这股外援,实现了一次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3.
译者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从事翻译,其翻译活动总是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以盛行于清朝末年的侦探小说的翻译为例,详尽阐释了翻译实践与社会文化语境互动作用的关系:翻译实践的内容是社会现状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一钟反映,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15.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消费文化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书写。关于消费情形和状况主要书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奢侈、豪华、铺排的,二是贫穷、困顿、窘迫的;关于消费资源受损、消费条件不足的群体维护,以及争取消费资源、条件的事实,既书写了其自身的维护和争取,也书写了企业领导和基层干部为维护其权益而采取的举措。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还集中呈现了一些官员、商人和女性对个人消费资源的贪婪攫取和大肆侵吞。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消费文化书写的意图在于审视、反思和质疑、批判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史 ,总体上是以西方美学为推力、为圭臬、为主导、为中心的历史 ;西方美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即现代化的学术承诺、理性化的认知规范、体系化的知识形态、普遍化的阐释准则和科学化的研究方法 ;但西方美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水土不服”的深在症状也已逐渐显露 ,所以至世纪末 ,中国美学研究的本土化学术倾向正开始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17.
消费文化即社会的消费理念、消费规范、消费方式、消费产品、消费环境和各种消费现象的统一体,它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相对应的。 21世纪的人类经济社会正被纳入到可持续发展轨道和陆续全面地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其相应的主导消费文化精神则是追求生活质量和自我实现、崇尚节约和与自然和谐。为了适应 21世纪人类知识经济形态和新型消费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必须对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不合理的消费文化进行全面改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消费新文化。其基本方法论原则是,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开展全民消费教育;制定适度的消费政策;选择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推进消费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语言研究离不开语境,语境对翻译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缺乏敏感的语境意识,译者既不能正确的理解原文的意义和功能,也无法选择恰当得体的表达方式。语境可划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翻译中必须进行语境分析,译者通过分析各种语境来选择词义,并考虑原文的文体特征和言外之意,从而选择最恰当的译文形式。  相似文献   

19.
文学名著在我国被反复重译,每个时期的译本透露当时的语言、出版、文学风尚、读者要求和总的社会文化情况。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众所周知,译者并非处在一种理想化情形下,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中翻译。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翻译界一般存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通过对比研究分别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两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可以揭示译者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主要倾向于哪种翻译策略,"归化"还是"异化";及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否最终会占上风。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湖"具有全身远害之义,它代表的是文人的失意与落魄。而武侠小说所虚构的江湖世界,一方面把原来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关系化约成简单的概念,如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恩怨与情仇的划分,自给自足地呈现出此一世界的规律;另一方面以模拟的方式,复制了现实世界的种种面相,展现复杂的人性,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