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借助对房价收入比、住房空置率的定量分析,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非理性繁荣。首先,从居民投机心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中央政府宏观政策失灵三个方面分析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的成因;然后,从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两个方面分析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的影响;最后,从建立房地产市场的多元机制、加大房地产行业供给侧改革、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遏制过度投机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总体平衡等方面,提出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7-2018年30个省级行政区(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在分析人口老龄化、房价以及住房空置率三者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人口老龄化和房价对住房空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人口老龄化和房价均对住房空置率有正向影响;在区域层面上,中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对住房空置率的影响最大,各区域房价对住房空置率的影响均为正向影响;中介效应表明,房价确实是人口老龄化影响住房空置率的中间桥梁。  相似文献   

3.
选取房地产市场投资完成额、房地产开发量、房地产平均销售价格以及国房景气指数等指标,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波动情况。剖析其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供求关系、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和投机炒房。提出了适当加大土地、金融和税收政策调控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抑制投机需求等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金融加速器效应对重庆房价波动进行研究.围绕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投资市场,分别构建模型以及Shapiro-Wilk检验,证明重庆市住房价格波动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实证研究的结论显示:(1)重庆市住房市场金融加速器效应明显,住房的交易均价与金融机构贷款存在显著相关;(2)重庆市房价波动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重庆市固定投资影响明显;(3)重庆市房价波动受工资收入总额变量影响较大;(4) VAR模型进一步说明了在适应期预期条件下,居民当期储蓄的增加会推动房价上涨.  相似文献   

5.
从供求关系看我国城市房价持续上涨且偏高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都由其供求关系决定,住房也不例外。在分析导致我国城市房价持续上涨且偏高的需求拉动因素: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拉动需求;住房、金融制度改革释放大量“压抑”和未来需求;城市拆迁导致的被动需求;投机需求以及相对的供给无力因素:信贷和土地紧缩导致住房供给短期不足;房地产开发成本上升;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有效供给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我国房价合理上涨的对策:增加土地供给;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遏制住房投机需求;正确引导消费导向。  相似文献   

6.
目前,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了房价平稳的重要性。近年来,日本兴起的“住居福祉学”。更从“民生福祉”的视角将房地产业的民生性质上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从历史经验和教训看,凡是重视房地产的民生性质.将房地产市场作为消费市场而非投资市场的,国家经济周期波动就比较小。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及我国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即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品,其价格波动受贷款规模、市场预期、需求规模、土地投机等因素的影响。欧美经验表明:房地产价格是由当期和滞后的收入增长和实际利率所推动的。对我国的经验分析发现,房价与货币供给之间有强的正相关关系,那么对信贷规模的控制成为目前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人口负增长下日本房地产市场变动情况的分析以及对相关应对政策的梳理发现:人口总量负增长会导致住房增量供给速度的下降以及存量供给的增加;人口负增长并不必然导致房价和地价的下降,经济增长与收入水平的提升对房价和地价上涨的作用更大;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市场有“危”有“机”,应辩证对待。为应对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加速对房地产市场的负向影响,日本政府和学者分别从人口和房地产两个层面提出了多项政策应对,这对即将进入人口负增长的中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调控房价滋生了一系列热点效应,问题的焦点越来越集聚在“标准住房面积”上。我们应当通过人口与住房面积相结合来制定“标准住房面积”,增加住房资源并节约土地资源,有效遏止投资、投机行为,降低住房的总价,使中低收入者直接受益,从而实现房价调控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自1998年以来,我国房价基本呈现上升趋势,房价持续攀升,出现越来越多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房的情况。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居民对城镇住房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更加导致房价居高不下。住房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房价问题成为老百姓广泛关注、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房产税作为调节房价的政策之一,有利于稳定房价,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缓解住房供求紧张的格局,从而对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共住房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住房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文章提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改变传统的住房保障观念,树立现代的公共住房观念,把公共住房与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各项公共住房政策体系的建立,利用市场机制,运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的住房问题.这样才能在做好公共住房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从而达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房改攻坚:住房保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住房资源配置效率已从制度上得以基本保证之后,加快构建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住房领域中的公平问题,成为下一轮房改攻坚的主要内容.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构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加以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住房租赁具有住房使用价值的分期零星出售和住房融资两重属性,分析了住房租赁的特点和培育住房租赁市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自1998年全面停止实物分房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开始,中国房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住房利益分化也日益突出。“98房改”通过内部市场的方式在将计划经济时期由单位制所决定的住房利益差异固化,并一定程度上使之在住房改革过程中以及改革后的房地产市场中得以放大。尽管从市场角度理解住房利益差异是不可忽略的视角,但历史回溯表明,住房政策及其变动过程本身对利益分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并且这种影响也会因为政策设置缺乏预见性而持续作用于改革之后的市场当中。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房改中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阶段 ,集资建房是改善高校教职工住房条件的好办法。对有能力购买商品房以及离退休时住房仍未达标也未购买商品房的老职工 ,应一次性发放货币化补贴。这样 ,充分体现住房制度改革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同时 ,允许教职工对已购公房进行交换、出售和重新购买 ,这是房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住房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民生问题,低收入者福利性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提出了住房弱势群体的认定,分析了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已有经验和我国国情实际,从立法、住房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保障性住房管理和实施机构、住房保障对象、保障性住房供给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住房弱势群体住房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住房政策属于国家公共政策的一种,住房政策是政府为解决住房问题而制定的对策和具体措施,稳定而成熟的住房政策最终为住房保障立法所采纳。中国应根据不同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所出现的住房问题,制定相应的住房政策,加强住房保障立法,促进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对完善我国现行住房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现行住房保障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论规范分析法,分析了其政治和经济学原因。认为政府职能的缺位,制度设计不够合理是当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陷入低谷的根本原因。据此,提出了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诚信档案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目前住宅产业的现状,分析界定了住宅产业、住宅产业化和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分析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现阶段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文章首次深入探讨了住宅产业信息化和住宅产业电子商务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贡献,强调供应链对产业化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住房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住房给居住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要素,满足消费效用;另一方面,住房又可以作为投资品,基于投资者风险偏好,带来短期的出租收入和长期的资产增值收益。这种消费和投资的二重性,在长期内为衍生关系,在短期内却有着内在矛盾。现有住房所有权制度将住房的二重性捆绑在一起,现存住房金融制度通过信贷杠杆更加重了这一矛盾。而这种特性和制度安排对房地产经济的波动起伏具有放大器的作用。为了隔离住房房地产泡沫,可以借助住房金融创新的设计思路,通过住房增值参与证券(HAPN)这种住房金融创新工具进行模拟分析和论证。结果表明,运用住房增值参与证券可以建立住房消费与炒房投机之间的防火墙,隔断房地产泡沫风险,促进住房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