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赤壁赋》的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赤壁赋>堪称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代表性作品.本文拟从<赤壁赋>与老庄、禅宗等的关系的角度,探讨其思维方式和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2.
经典《红楼梦》与《红楼梦》的经典化,是通过基础性平台建设、专门性研究以及现代性传播来实现的,它既涉及原著的作者、最初的评者,也涉及广泛的读者和传播者以及专门的研究者.《红楼梦》的经典性是通过该著在后世的广泛阅读和传播、不断深入研究和反思的过程得以证明,而不断证明其经典性的过程,也就是其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红楼梦》及其研...  相似文献   

3.
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赤壁赋》堪称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代表性作品。本文拟从《赤壁赋》与老庄、禅宗等的关系的角度,探讨其思维方式和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4.
拟作是汉代文体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现象。拟作是一个尊体与破体相互交织的过程,汉代的诸多文体常常是在拟作中获得认同,在认同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创新,创新后又被拟作的。汉代拟作促进了文体的定型、文体的创新和文体理论的发展,体现出汉代鲜明的文体自觉性,是文学自觉意识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6.
我国上古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作品,经过孔子及汉代儒家学者的整理、传授和阐释,实现的经典化,相当程度的失去了其原真风貌;由秦汉儒家诗学理论确立的中国诗学传统,对个性化的抒情予以遮蔽乃至否弃,对中国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学经典是近年来文学批评中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白鹿原》的经典化历程为对象,认为《白鹿原》经过初期的“文学史经典”、“批评家的经典”和“流行性经典”的三重定位,再到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再经过“评奖风波”和“版本之争”,最终确立了它的经典性地位。同时,本文还揭示了存在于当代文学中的经典问题“是谁维护着何种经典”的特殊涵义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一个具有经典的自主性意识的作家,其作品《边城》问世七十多年以来,在不断变化的评价中构筑了经典地位。梳理《边城》的经典化历程,考察不同的阐释者在殊异的历史语境下对作品经典元素的肯定,目的在于揭示文学经典的价值不是现成的,它是在各个时代的人的参与中生成的。经典化就是不断挖掘作品经典性元素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文本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和<诗经>一起经历了两个共同的传播经典化历程:一是进入周王所制定的大型乐典并成为起始篇目,具有促进共通语的形成及倡导周王朝文化价值形态的意义;二是由口头传播的乐歌歌词到由文字写定的文本传播形态,具有筑基汉语书面语形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救风尘》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其价值在历史语境中被不断书写、阐释。在明清两代,《救风尘》较少被提及,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在这一时期《救风尘》未见演出,且无改编本,这一现象与元中后期杂剧衰落、明清审美风尚改变和关汉卿地位下降有关。在近代,《救风尘》被改编为评剧《好姐姐》,此后《救风尘》被不断改编为地方戏剧并搬上舞台表演。在现当代,《救风尘》的传播路径更为广泛,它不仅在国内被改编为《梦华录》等影视剧,还传播至海外,受到西方戏剧家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士大夫趣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封建文化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贵族帝胄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农民-市民文化。士大夫的审美趣味随着唐宋世俗士大夫地位的提高而逐渐确立起来,代表人物是北宋文艺全才苏东坡。士大夫趣味看重人情,崇尚意境,追求淡雅。苏轼以后,士大夫趣味蔚为大观,成为社会的主流时尚。  相似文献   

12.
道家美学对苏轼文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诗词中展现出的崇尚真朴,傲视荣贵的思想品格;提出了寓意于物,游于物外的审美态度;其被贬谪期间的作品展示了他看穿忧患,随缘自娱的超然的人生境界;在文艺创作上提出了随物赋形、成竹于胸、反对雕琢、因任自然等重要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红旗谱>的研究由单一的文本阐释走向了多方位、深向度的交叉学科研究.陈思和的"创作理想与文本叙事的错位"观点弓l发了有关<红旗谱>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的热潮.社会历史观、经济史观的渗入,<红旗谱>八种译本的介绍都将推动其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中的研究.2005年有关红色经典的讨论、当前对红色经典价值的重新认定也必将使得<红旗谱>文本的深层次、多方位解读持续不衰.  相似文献   

14.
自宋人刘克庄以来, 人们都不认为唐庚是苏门人士。深入考察苏门人士的生卒年代、唐庚与苏轼的关系及交往情况, 证明唐庚无疑是北宋后期苏门文学群体的重要一员。唐庚的文学理论观念, 学界鲜有全面深入加以探讨者, 考察发现, 其与以欧阳修、苏轼兄弟为代表的北宋主流思想主张基本一致, 并适当吸收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部分理论观点, 形成其自成一家的文学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5.
《昭明文选》出现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挚虞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总集中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合二为一的编纂体例,萧统《文选》打破了这一编纂体例,在文章总集的编纂中仅收录文学作品而摒除文学批评,明确区分了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二者的界线。  相似文献   

16.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不但他的文学作品文体形式多样,而且他的批评文体也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他的批评文体主要体现为论诗诗、序、题跋、书、尺牍、祭文、记等形式.苏轼的批评文体明显呈现出中国古代批评文体的传统特色,其批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批评文体的文学化与多样性、语言的美文化和风格的抒情化.  相似文献   

17.
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狭颂》距今1835年,实物遗存的完整性是汉摩崖文本中鲜有的,而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价值有着特别之处。自北宋至乾隆初,官宦、文士寻访者众,但多猎异和赏书者;至乾隆以降,《西狭颂》文本传扬渐为广远,惜文学层面研究欠缺,其文学地位和价值至今鲜有卓识。《西狭颂》在我国碑铭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中作用显著,有其独到的地位,文学价值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8.
截至唐末,扬州在人们印象中就是一座繁华之城、享乐之城、风月之城,充满物质化、世俗化倾向.宋仁宗庆历年间,欧阳修于城郊蜀冈兴建平山堂,将疏离红尘闹市,亲近山水自然,清静、清淡、清雅的精神形态与生活趣味带到扬州,客观上倡导了中国传统的雅士文化,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有助于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为脂香粉腻、珠翠满目的扬州城市意象平添了几许高情雅致.这种超越世俗之趣的文人雅兴,思想的根基在于对生命无常本质的深切体认.欧阳修、苏轼的两首平山堂词,既是对平山堂所指向的生命意趣的最好注脚,亦是对迷失在扬州城内滚滚红尘与滔滔物欲中的人们一记当头棒喝.这些文化遗产,对今天的城市文化建设仍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秉承儒家传统文化精神的陶铸,苏轼自小养成了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君子人格,对损人利己的小人深恶痛绝。但善于独立思考的苏轼在波谲云诡的宦海浮沉中也体悟到:小人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若不妥善对待小人,自己也绝无安宁之日。因此,为了国家社会的安泰稳定,除了应以渐变的方式把那些罪大恶极的小人铲除外,其他那些有一善可取的小人则应予以教化、引导,争取使之走上正途。苏轼这些真知灼见的哲学依据主要来自《周易》的阴阳哲学。  相似文献   

20.
描述文学史编撰过程中的经典化与本质化,主要分析了经典化与本质化是如何造成文学史真相在文学研究过程中的迷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