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英量词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语有专门的量词 ,英语中没有独立的量词词类 ,但有各种不同的表量形式。将汉语和英语中的量词在分类、语法特征等方面作一比较 ,可以看出汉语与英语在表量方面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趋向 ,即汉语中表个体的量词多而专用性强 ,表群体的量词少而通用性强 ,英语中的量词则成相反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汉、英语中都有表示数量的范畴,区别在于汉语量词独立成类,英语中在名词之下有一个次分类表数量。通过对汉英量词(该文只指名量词)分类的分析,发现只有个体量词属汉语特有。该文解释了"量词"译成英语的译法,重在强调英汉量词系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中,量词是一个重要的词类。它不但可以用来做为称数的标准,而且,还可以用来区别词义,以及增强修辞效果等。而英语中虽然没有“量词”这一语法范畴,但是,几乎所有汉语量词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英语表量词来表达。对此,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总体看来,与英语表量词比较,汉语量词不仅使用广泛、种类繁多,而且意义和作用的分工也极为细腻。但是,有这样一种情形为众家论著所忽视了:在表达“群体量”和“不定量”时,汉语量词与英语表量词的对比情况会呈现一种反常现象,即这类汉语量词数目较少,分工较粗略,而英语中相应的表量词却比较丰富,而且意义和作用分工很细。分四点成文:  相似文献   

4.
汉英量词对比及翻译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着重对比了汉语量词和英语表量形式的语法分类及特征,探讨了汉语量词的英译和英语量词的汉译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表量词是人类语言符号体系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既标示单位和量,也表示类型和性状,在汉语中已立类,但在英语中仍然作为名词的一种特殊类型对待。从形式、意义和功能角度对比分析,可以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表量词既有在类别、功能、搭配等方面的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也存在诸如表量词数量、结构、可数个体名词表量等差异。对于汉英两种语言中不使用表量词的情况,也可以从符号学的宏观视角将其视为隐性量词、零量词或无标记。  相似文献   

6.
汉语个体量词是汉语中特殊的一类,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产生、性质和专著描述的探讨。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发展和成熟都经历了虚化的过程,大部分来源于名词和动词,后经词义的演化和类推,逐渐有了表量的语法功能。通过对个体量词字形分析、语义演化和句法功能的描述,以期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量词是汉语中的特殊词语,是语义成分,语法功能相当复杂的一种词类。量词不仅有表量的作用,而且有修辞功能。汉语里数词和量词的结合必须经过量词的中介,而维语里一般情况下,无须量词做中介。文章主要对汉维语量词在各自语言中所处的地位,量词的表意功能、语法功能,形象色彩进行了对比研究,以便使维吾尔族学生能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汉语量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汉语方言有生量词的使用情况发现,不像其他语言的数分类词系统,汉语方言量词系统没有将“人/非人”“有生/无生”或者“人/动物/无生”等特征区别开来。汉语方言称量“人”和“动物”主要使用通用量词和形状量词,虽然有少数专用的量人量词和动物量词,但使用的限制多、范围窄,不具有普遍性。汉语方言的植物量词具有类型学共性,都来源于植物或植物部件,并且可以演变成形状量词。汉语方言有生量词系统应该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量词类型。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没有量词词类,但并不能说明英语中不存在表量的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英语中不仅存在表量的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量词还具有隐喻性。结合隐喻和英语量词的研究成果,从相似性和互动性考察了英语隐喻性量词的构成以及隐喻性量词和所修饰名词的三种搭配关系,然后从修辞、语言、认知三方面探讨了隐喻性量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对自然语言量化表达式的语义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量词的语义性质是量化表达式语义研究的基础,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表达式的语义.因此对自然语言量词的语义性质进行分析和形式刻画是语言逻辑的一个重要内容.广义量词理论借用数学的单调性概念对英语量词的语义性质进行分析,得到了许多重要成果.汉语作为一种自然语言,有其自身特点,但也有与英语类似的语义性质.我们可以尝试从单调性定义出发,分析各种汉语量词的语义特征,然后运用集合运算证明它们的单调性,根据得出的结论分析汉语量化表达式的左元单调推理和右元单调推理,从而刻画出汉语量化表达式之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1.
0.1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使用了大量的量词,从中可窥见当时的量词系统及其运用的情况。本文拟详细描写《金瓶梅》的量词系统,从其所用量词的数量、系统、运用频率、语法特征、量词及其组合的语境分布,以及量词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等诸方面作些考察,以期为汉语量词发展史提供一个断代的个体模型。本文所用语料采自山东齐鲁书社1987年版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王汝梅等校点),并参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酌补。0.2《金瓶梅》(以下简称《金》)成书于15世纪初,汉语的量词发展至此早以形成一个成熟的系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为能够反映量词历时发展过程中某一共时系统的专书量词系统,《金》的量词系统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的。汉语的量词系统大致产生并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南北朝至明代已历经千年,量词系统当然发生了一些变化。而现代汉语中的量词系统显然又与《金》所处时代的不尽相同。因此为了在描写分析时便于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个体量词一方面以独特鲜明的形象特征表现了汉语重感受、重体验的具象精神,不同于西方表量方式;另一方面又以独特的产生方式区别于汉语其它词类。在汉语发展史上,个体量词的产生有可能是对汉语抽象化进程的一种局部反动,因而值得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3.
系统功能语法将英语事物语与中心语分离的of结构视为延展数量语识解数量或类属,据语义原则可将延展数量语在次阶上分为表数成分和计量成分。汉语语法区分了数词和量词。本文依据功能语法对英汉数量语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概念维度内汉语事物语可与中心语重合,汉语数量语较于英语次级修饰关系相对封闭。汉英识解基数和确数的共性多于对序数和概数的识解,汉英计量成分都可通过语法隐喻式体现,汉语中计量体现的语法隐喻式更为活跃。表数和计量成分在汉语中有重合和省略现象,英语中不能重合或省略。英语数量结构有属性语或类别语的迁移现象,汉语无明显迁移现象。英汉数量语都可通过人际属性语或隐含意义体现人际意义,除此共性英语数量语可通过亵渎语,汉语数量语可通过重叠结构或添加虚字实现人际功能。汉语量词或数量词的重叠结构或数量语的对仗都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试谈汉语维吾尔语量词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和维吾尔语分属于不同的两个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现就两种语言的量词作个比较。虽然,这两种语言都使用量词,但在使用的数量上、程度上都有显著的不同。汉语量词的丰富及其应用的普遍化是汉语的特点之一。据统计,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的量词有五六百之多。汉语的量词错综复杂,不同的事物要求不同的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汉语量词和英语单位名词的语法化现象的描述 ,证实了广义隐喻是语法化的驱使力量。同时 ,对汉语量词和英语单位名词的语法化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得出了汉语量词的语法化程度远高于英语单位名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汉语拥有丰富的量词,使用很广。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语法意义。英语也有类似汉语量词表示特殊量的概念的名词。本文着重比较与研究汉语量词与英语特殊“量词”的异同,并指出两者互译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量词的合并与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词具有表量和修辞两个方面的功能,而汉语量词的繁多主要是由三种原因所致:第一,是由于相同表量单位的量词在使用习惯上的不同所导致的并列现象;第二,是由于表量单位的模糊所导致的并存现象;第三,是由于表量内容相同而修辞色彩不同所导致的并生现象。这些现象既丰富了汉语的表现能力,又加大了汉语学习难度。为此,有必要通过汉语规范化的手段,发扬其正面价值,减少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量词或表量结构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而且一部分量词或表量结构还具有隐喻性。本文基于隐喻的相关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量词结构中的隐喻现象分类进行探讨,并对此结构的形成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英汉语量词和名词的隐喻搭配体现了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观察视角,反映了认知主体对计量名词所代表的范畴的理解和认识。认识突显和相似性是名量隐喻性搭配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量词或表量结构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而且一部分量词或表量结构还具有隐喻性。本文基于隐喻的相关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量词结构中的隐喻现象分类进行探讨,并对此结构的形成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英汉语量词和名词的隐喻搭配体现了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观察视角,反映了认知主体对计量名词所代表的范畴的理解和认识。认识突显和相似性是名量隐喻性搭配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彝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本文对彝语和英语的合成名词和合成形容词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彝语和英语合成名词和合成形容词有许多相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