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021年我国贫困治理进入新阶段,即相对贫困治理阶段。相较于绝对贫困,现阶段贫困治理更关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等相对贫困问题,因而,探索建立现阶段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并提出有效对策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相对贫困治理对象及治理方式的界定,探索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互动机制,从乡村振兴战略与相对贫困治理融合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鹏飞  黄丽君 《领导科学》2020,(16):106-109
随着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将消除而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突出,并由一维收入贫困向多维福利贫困、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向城市新贫困阶层转型。治理相对贫困问题要发挥党总揽全局的制度优势,实施城乡一体化治理,并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具体而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维动态识别体系;建立返贫预警监测体系,提高治理预见性;构建数字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强化攻心为上制度安排,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健全大扶贫发展模式,释放社会力量治贫潜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们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农村住户调查和世界银行的专项村级调查数据,通过分析贫困村确定的准确性、决定因素以及贫困人口的覆盖率来评价中国农村扶贫计划中村级瞄准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越是低收入组的村被确定为贫困村的可能性越大,但贫困村覆盖不完全和非贫困村被定为贫困村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总体而言,以收入为标准和在精确瞄准状态下应该被确定为贫困村的村中有48%的村没有被瞄准。确定贫困村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偏远程度等,这与中央政府确定贫困村的原则和推荐方案是一致的。2001年,有59%的极端贫困人口居住在贫困村内,但这一比重在2004年下降到51%。与其他地区和非贫困县相比,西部地区和贫困县确定的贫困村覆盖了更高比例的贫困人口。总体上看,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非贫困县更大的瞄准错误,村级瞄准并没有比县级瞄准覆盖更多的贫困人口。中国政府扶贫部门需要在非西部地区和非贫困县改善贫困瞄准方式和提高扶贫机构的能力,提高瞄准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5.
陈宗胜  沈扬扬  周云波 《管理世界》2013,(1):67-75,77,76,187,188
借用非参数核密度方法,本文利用历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分组数据,绘制了农村最低收入户的绝对和相对收入分布图,详细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变动状况。研究发现,在农村绝对贫困逐步得到缓解(但最贫困人口数量似有所上升)的同时,相对贫困状况日趋恶化;贫困人口持续减少的"表象",主要是由于其测度标准即贫困线绝对值长期保持不变,或其增幅阶段性放缓造成的。换言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正是由于测量贫困的相对数值相应地下降,才保持了贫困率的逐步下降。对此,本文建议重视相对贫困问题,设定"相对贫困线"为贫困度量的另一把尺子,以便有效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相似文献   

6.
7.
后扶贫时代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使用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数据,通过A-F法对农民主观相对贫困进行测算,并构建logit模型等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主观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农民主观相对贫困发生率为30.25%,获得感维度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参与、文化活动等指标对主观相对贫困贡献度最大。(2)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且可以通过扩大收入效应与消费效应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3)村庄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的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相对落后地区;个体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的作用效果对老年群体和风险厌恶群体更为明显。鉴于此,要加强农村民生、文化设施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打造农村数字环境,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组织公益性技能培训,确保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共享。  相似文献   

8.
9.
10.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正逐渐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减贫和乡村发展丰富的实践创新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相比,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还较为不足,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足够支撑.基于中国实践总结经验,探究不同时期贫困和乡村发展的变化特征与一般规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原创性理论,既有助于增进国际主流学界对贫困和乡村转型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为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塑城乡关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等重要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王连花 《领导科学》2022,(10):139-142
全面消除农村贫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绝对贫困已然全面消除,展望未来,应建立健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治理;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精准衔接,实现渐进性治理;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包容性治理;加强世界贫困治理领域的务实合作,实现全球化治理。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的贫困治理实践为审视对象,发挥哲学的反思功能,可以得出:要更加重视贫困治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全面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思维方式在贫困治理评价标准问题域的统一。然而,贫困治理评价标准也面临以下困局:绩效评价标准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突出了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缺少价值理性的思维考量。从社会大众的评价来看,人们的评价观点多元多样,评价标准不一,评价较为表面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特征也表现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与冲突。价值哲学认为,主体的需要、目的即价值评价标准,在此意义上区分不同贫困治理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则是未来确立相对贫困治理价值评价标准的着眼点,也是明确各主体职责边界、推动相对贫困治理新发展以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系统性思考的关键点。为此,应重视价值理性思维方式,从不同治理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出发来确立贫困治理的价值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代正光 《领导科学》2021,(2):107-110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从以解决绝对贫困为主要任务的精准扶贫向以缓解相对贫困为主要任务的乡村振兴转变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紧迫。相对贫困的县域即"贫困县",在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从生存能力到发展能力的任务转换、从静态缩减到动态扩大的对象变化、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的方式转变、从点状扶持到块状服务的政策取向等政策性困境,转变的迫切需求与现实惯性之间的矛盾使"贫困县"易陷入转型之痛、资源之困、策略之变、方式之难等实践性困境。因此,"贫困县"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阶段,须从目标、策略、标准、结构、制度五个层面建立起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克服"贫困县"在继续开展深度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能使用偏好是否能够缓解相对贫困,现有研究鲜有涉及。本文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利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讨了偏好教育活动与偏好社交活动如何影响主客观相对贫困状况。研究发现,偏好教育活动有助于改善个体的主观相对贫困状况,但无益于摆脱客观相对贫困,而且这种正向效应在农村地区更加凸显;偏好社交活动与缓解相对贫困状况则不存在显著关系。这表明数字技能因使用偏好不同而产生了差异化的减贫效应,且体现了明显的城乡异质性,以上发现在经多种分析方法之后依然稳健可靠。从微观能动视角分析数字技能使用偏好与相对贫困的关系,丰富了数字能力减贫效应的研究,同时在实践层面为数字时代的贫困治理工作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对缓解贫困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问题。以江苏南通为例,新一轮扶贫中低收入人口仍然占到4.02%,属于富裕地区的贫困。这一类型的贫困有何表现,产生因素又有哪些,在当前还缺乏理论的探讨和现实的分析。针对富裕中贫困产生因素和表现,从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户、社会力量四个方面有针对性提出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消减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贫困的空间特征客观存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新时期扶贫攻坚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以空间贫困理论为基础,以川滇连片特困藏区为研究区域,在客观描述研究区贫困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四大空间特征进行解读,提出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辐射带动、以生态农牧业为基础的产业托底支持、以生态补偿为保障的制度扶持、以生态服务商品化为持续动力的扶贫综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乡村居民参与旅游乏力现象严重影响到乡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居民参与旅游的机会、权利与意识,导致我国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践仍然存在"政府主动,贫困居民被动"等问题。要真正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最根本的就是要实施旅游增权,巩固提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效果。在增权视角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参与机制应在参与决策机制、参与经营机制、参与考核机制等方面加强优化。在后扶贫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参与机制的优化既需要当地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全面增加相对贫困居民在旅游精准扶贫各环节的决策权、经营权与考核权,又需要相对贫困居民的不懈争取、积极参与和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8.
现有投资组合优化模型普遍假设投资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然而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考虑这种相互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多阶段投资组合理论和纳什均衡思想,考虑投资者决策之间的影响关系,以每个投资者自身终端相对财富的期望效用水平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多阶段投资组合博弈模型,并给出了纳什均衡投资策略和相应值函数的解析解。最后,采用累计经验分布函数和确定性等价等指标,对纳什均衡投资策略与传统策略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纳什均衡策略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20.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和国家把精准扶贫作为创新扶贫工作的新机制。而社会资本作为农民可利用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于贫困户的脱贫尤为重要,精准扶贫机制应从贫困农民社会资本入手。但是农民传统社会资本受到现代化和理性化冲击而出现匮乏。本文针对贫困农户的社会资本情况,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进行剖析,提出提升开放型、发展型、跨越型社会资本,助力脱贫致富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