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利美”,也称“利美运动”,是19世纪兴起于康区的由藏传佛教著名学者降央钦则旺波、贡珠云丹嘉措等倡导和发起的一场宗教文化复兴运动。“利美运动”虽然是藏传佛教内部各教派之间展开的一次互动、调和与对话,但它以开阔的视野和多样性的表现方式深刻影响了藏传佛教及藏族文化,促进了宗教之间的和谐与对话。本文通过对“利美运动”的历史追踪与文化分析,对这一运动蕴含的丰富学术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提出了摒弃宗派偏见,在沟通与对话中建构中华宗教文化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民族文化核心为基点,以朝圣为一般藏族民众宗教信仰的表现形态为出发点,提出了对藏民族宗教朝圣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根据宗教学关于宗教起源的研究提出了宗教朝圣的本质是宗教信徒为满足自己需要让自己的灵魂与精神世界中所虚构的神圣敬畏的灵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不同宗教的朝圣差异只是在灵魂沟通的主体、仪式和时空上的差异。由于藏传佛教朝圣的特殊性,本文也初步提出了对藏传佛教研究中应注重的几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玛久拉仲以独创的一整套宗教理论与修行方法,创立的藏传佛教觉域派,不仅对藏传佛教诸宗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对藏族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玛久拉仲化身的空行母不时出现,通过她们,我们可以发现玛久拉仲对藏传佛教及藏族女性的深远影响。觉域派作为藏传佛教的一种支派,既是一种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通达而完备的哲理学说,且在此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理学说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从而使广大的觉域派行者有了自己的信仰和修行目标。  相似文献   

4.
人观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性命题,其核心是关于一个民族对“人”的基本看法,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宇宙观、时空观、自然观的基础。人类学的人观研究能够为理解藏族生态观提供理论洞见。基于四川农区藏族的田野调查表明,藏族观念世界中自我与他者的多重关系,呈现了其整体生活中的人观以及藏族生态观的本质。三界宇宙论对人、神、物整体关系的处理以及藏传佛教的因果论、转世观使人们能够跳出自我,关照多重他者,使人们能够在由人、万物、神灵等构成的宇宙整体中,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生命。“生命”是“生态”本身所应具有的本质意涵。对藏族生态观的研究,应沉潜到生命的本体意义,形成涵括多重主体的德性、世界想象、宇宙论等在内的综合思考。  相似文献   

5.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各宗派共同遵循的修法程序,起始于公元8世纪莲花戒论师的《修道次第三论》;公元11世纪初,阿底峡针对当时藏传佛教的现状所撰写的《菩提道灯论》是藏传佛教修道次第的雏形;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根据藏传佛教见修行的情形撰写《菩提道次第广论》,使藏传佛教的道次第论达到了极致。此外,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中,修道次第在各宗各派中也有其独特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摘要]藏族宗教礼仪是受藏传佛教、苯教和藏族原始宗教的综合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一个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结构性意义体系。本文借鉴类型学,从物像、示像和意像三个向度分析了藏族宗教礼仪意义的结构性构成。这个分析,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藏族宗教礼仪的意义表达,也有助于考察藏族宗教礼仪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功能。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的宗教功能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通常采取的是"外部界定"的方式,即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加以指认。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等方面的因缘,但还是有必要从宗教自身的经典、教义出发,多一个角度来探讨她的宗教功能。印度佛教界的龙树在《赞法界颂》里提出的"法性圆通之理"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影响深远,从这里入手来研究藏传佛教的宗教功能,或许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禅宗思想的主要内涵有“自性论”、“顿悟说”以及它的语言观。在本质上禅宗不是宗教。在18、19世纪抵制西方宗教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东方文化的精髓,对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后期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深层次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藏族社会中的藏传佛教仪式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仪式是“行动的宗教”在藏族社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吸收了本教部分仪式的藏传佛教仪式对藏族个人和社会具有心理慰藉和社会整合功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调适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摘要]佛教在藏区传播并融入藏族文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将藏族族源传说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通过附会、建构、整合等一系列努力,藏传佛教话语系统中的藏族族源传说,完成了佛教化的改造。藏族族源佛教“神话化”的过程,不仅与藏传佛教的形成同步,也是佛教在不同阶段建构文化权力策略的体现。从宗教的角度而言,藏族族源传说的佛教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佛教在藏区传播过程中进行宗教竞争的工具,也是格鲁派在西藏创建政教合一制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11.
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如何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并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在认识藏传佛教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对其经典思想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阐释。藏传佛教以“缘起自性空”为理论基础,解决了长期争辩的空与有、止与观,或观与行的对立矛盾,使之变成了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从矛盾对立到融合统一经历了问题之提出(8-9世纪)、问题之争辩(11-14世纪)、问题之解决(15世纪以后)三个阶段,这个过程既是藏传佛教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也是藏传佛教形成发展和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藏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与藏传佛教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丰富了藏传佛教的内涵。文章分析了藏族文化体系中诸要素的关系 ,并通过中外学者对文化与宗教关系的理解 ,对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关系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摘要]藏族传统习惯法是藏区历代地方政权以及各部落加以确认或制定,并通过地方政权或部落组织赋予其强制力,保证在本地区或本部落实施并靠宗教组织、部落组织或盟誓约定方式调解内外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社会规范。藏族传统习惯法中既有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乡规民约、风俗习惯等诸多成分,又有吐蕃和西藏地方政府时期所颁行的法律政令及其遗留。同时,藏族社会深受藏传佛教的基本行为规范和法度等影响,以致藏族传统习惯法的核心机制和原则直接来源于藏传佛教,因此,藏族传统习惯法的性质不仅是宗教,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试析果洛藏族的宗教问题李丽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自佛教传入藏族地区以后,宗教信仰影响到了藏族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藏族牧区基本上都是全民信教的区域,寺院林立,僧侣众多,藏传佛教在藏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被一些虔诚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过“本质”一词,其含义有两类:一是把本质当作事物本身、本性、一般、实体、实质、类、共性及特质的同义词来使用;二是把本质当作形式和现象的对立面来使用,认为本质与形式或现象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宗教思想研究中曾14次使用“宗教的本质”这一短语,他们在晚期的几本著作中正面表述了他们的宗教本质说。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中国宗教学者高度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本质说,力图诠释、阐发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整合马克思和恩格思的宗教本质说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本质”这个概念,他们有关宗教本质的论说也遵循着本质主义的思维路径,因此他们对宗教本质的揭示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我们今天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时候仍恪守本质主义的路径,其结论也不能达到辩证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宗教对话"论域与近代藏传佛教著名学者嘉样钦则汪波、贡珠元丹嘉措等所倡导的"宗派无偏向"运动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这说明,古今中外的学者之间有共同的运思取向和思维规律,我们应充分利用藏传佛教关于"宗派无偏向"的学术资源来丰富、提升和发展有关宗教对话的框架体系和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7.
试论藏族游牧部落的牦牛图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考古资料载: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已在青藏高原上生息繁衍,谱写着藏民族的悠久历史。藏族先民多数居住在高原牧区,组成游牧部落,信仰原始宗教,其后,产生了“魔本”和“赞本”等本教,活动在藏南象雄(今阿里)一带。本教的前宏期,它的职能是为民祛除病魔,禳解灾害,仍属原始宗教;在中、后宏期,本教与佛教互相斗争与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喇嘛教。本教不仅遵循喇嘛教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9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西藏地区的社会状况。这一时期西藏地区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地方割据势力林立;经济上,吐蕃时期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封建的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和发展;宗教上,适合藏区特点的“藏传佛教”及其教派形成,各教派与各地方势力互相结合,互为依托,成为藏区早期“政教合一”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的形成石硕藏传佛教之于藏民族,尤如血与肉的联系,二者密不可分。藏传佛教对藏族历史与社会各个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也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曾从政治结构(政教合一)层面,特别是从宗教同藏族社会发展机制的内在联系来探讨和认识藏传...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于15世纪初,在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们的努力下,格鲁派在西藏及其它藏区。蒙古等地得到传播和弘扬。以其显密教法相结合的中观理论和严格的戒律制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即使如此,格鲁派也并未获得当时西藏社会的统治权。宗教势力也并不居于优势。尤其到了17世纪藏巴汗时期,格鲁派处在四面楚歌之中。是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使其转危为安。为最后格鲁派走向西藏历史舞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