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成书于魏晋之际的《老子节解》是以道教养生修炼思想注解《老子》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其特色在于突出神仙信仰,强调身国一体,而且将老子思想解释成了一套具体的修炼养生之术。《老子节解》不仅与《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老子内解》等书关系密切,而且与另一部早期道教经典《老子中经》也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明清老学内容丰富,在思想上也仍然具有创造性,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通过梳理《老子》的注解,结合儒道释思想在老学中的融合与老学的民间化进程,对明清时期老学的主要特点、地位与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清时期对老子思想政治功能的阐述达到了新的高度,主张藏富于民,提出如何限制君主权力的问题,同时以儒家的经世思想改造道家的贵身理念,继承了“天下为公”的儒家传统,同时有限度地肯定了私的价值和合理性,由此发展出具有一定政治启蒙色彩的公私观。研究还认为,在儒、道、释三教关系上,明清学者在老学中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比附,而是注意揭示儒、道、释之间能够互通合一的深层原因,有的以气沟通三教之道,认为儒、道、释各家的修养方法虽然不同,但追求的理想境界却异曲同工;有的从老子“正言若反”的否定思维方式出发进行分析,认为老子并不是要绝弃儒家的仁义礼智,理解老子的思想,一定要注意其“立言之大意”,或正言若反,或反言若正,而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修身治国为主,抓住了这一主旨及老子的立言特点,便知“孔老之合一,儒道之同源”。研究表明,随着明清道教发展的下移,其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日益紧密,与此相关,明清道教老学中出现了民间化的趋势,这正是道教影响中国社会、文化、信仰的独特方式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汪象旭创作的仙话小说《吕祖全传》,是明清小说中对黄粱梦故事进行全面创新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他根据自身经历,在原有故事框架基础上,把整个故事内容情节做了全面的改编,用入梦前、梦境中、二次入梦和梦后再试等故事,将吕洞宾塑造成仁义忠孝、智勇双全的完美人物形象。除此之外,《吕祖全传》还是唯一试图将南、北道教记载的黄粱梦故事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不仅包含了吕洞宾醒悟黄粱梦的内容,还将化卢生入梦的故事吸收到作品中,形成了完整的黄粱梦神话故事版本,成为吕洞宾仙迹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吕祖全传》也开创了使用第一人称撰写小说故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期,老学的发展由此也发生了变化,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结合的角度,王安石、司马光、范应元、董思靖、张伯端等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对流传至今的宋代《老子》注本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从文本诠释的角度来看,宋人解《老子》重视义理,并开以道教内丹解《老子》之新风;从思想的层面看,宋代老学重视心性之学的阐发,儒家注重阐发道德性命之学,道教注重发挥内丹心性理论,佛教则重在明心见性,同时宋代老学也反映出儒、道、释思想的互相包容与深度融合;宋代老学研究者身份的多样化和突出的思想创造性成为宋代老学发展的重要特点,其对理学的影响以及于道教义理建构上的贡献是其中两个突出的方面,可见当时的思想界在不同思想之间彼此激发所呈现出来的蓬勃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正> 所谓道教老学,指道教学者用道教的宗教思想诠解《老子》,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老学。道教老学在其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宗教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不可抹杀的一席之地。不研究道教老学,就不能从总体上全面把握中国哲学,也不能透彻地认识道教的宗教哲学思想;只有研究道教老学,我们才能搞出完整而非残缺的中国哲学史和道教思想史著作,才会从全局上总结我们民族的理论思维教训。可见,研究道教老学,弄清其发生发展史,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其在中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理论工作。这项工作应从《老子想尔注》以下简称《想尔注》打开突破口,因为它标志着道教老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顾欢有关《老子》的种种著作,尽皆亡佚。现存可能是顾欢注老佚文的材料,情况较为复杂。《经典释文》中的"顾云"不一定是顾欢注老佚文,有可能是顾越注老佚文。《道德真经注疏》和《道德真经取善集》中的"顾曰",则可以肯定是顾欢注老佚文;敦煌文书S4430中的数条注文,不可能全都是顾欢注老佚文。  相似文献   

7.
唱道情是道教弘道宣教的一种文艺形式,在宋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颇为流行。明清以来,道教唱道情在湖北的传播,是道教与楚文化相结合的民间文艺形式。道教唱道情在楚地民间的兴起,并形成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道情,是明清时期道教影响地域社会的结果。明清以来,道教唱道情与楚地民间信仰相结合,是拓展楚文化研究内容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老子与“道”,老子与道家、道教与道家,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等四个逻辑层次对老子道范畴的本质、道家向道教的流变、道家——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对儒家《易》学和道家《易》学的不同特质和效应进行了比较,阐明了作者对道家之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汪兆镛为清末民初岭南著名学者,由于时势变迁和命运多舛,他的生活轨迹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晚年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一名宿儒变成一名道士,享有“高风亮节”美誉;他纂写的《老子道德经撮要》,析注老之谬讹,释著老之原因,撮《老子》之要义,阐发经旨,不仅方便世人体悟《老子》真谛和了解道学源流,而且有助于道教的宣传和弘扬,有益于社会的治道和化俗。  相似文献   

10.
《老子想尔注》乃道教勃兴阶段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乃"有道教"的存在性路标:作为在五斗米道宗教生活中被直接给予的教义。《想尔注》的宗教性位格,集中地在其"想尔之道"中显摆出来;经过想尔之道的生存性建构,传统的神仙信仰已不再只是一种个体的柔性"信仰"生存方式,而是进一步生成为一种刚性的社会"宗教信仰"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1.
吕洞宾是我国道教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千百年来数不清的传说,使他成了妇孺皆知的神仙,层层的油彩掩盖了他的真实面貌,一些严肃的论著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吕洞宾不是唐朝人,清人却将他的诗编进了《全唐诗》,新出版的李养正《道教概说》将钟  相似文献   

12.
陆西星是明代著名的内丹家,所著《方壶外史》是道教内丹史影响颇大的宏篇巨著。本文着重探讨《方壶外史》之《老子玄览》的思想特色。陆西星站在内丹家的立场注解《老子》,对《老子》的“道”论、“观妙观徼”、“上德下德”、“有为无为”等等都从内丹炼养的角度进行诠释,旨在阐发其“玉炼金炼”、“炼己采药”的内丹双修理论。《老子玄览》还深受大乘佛教的影响,讲解内丹以无相为宗,此为其不同于以往丹经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瑶族宗教中常用的挂三台灯、挂七星灯、挂九星灯和挂大罗十二盏灯等几种挂灯仪式,全与道教北斗七星信仰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并受到了道教设灯仪祭拜北斗七星和授箓的影响。其中前两种仪式与道教北斗七星本命星信仰有极大的关联,挂灯经书的部分内容直接抄自道教《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与道教北斗信仰追求现世得道升仙所不同的是,瑶族挂灯主要在于祈求来世成仙。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在道教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道教教义、修炼方法以及神仙信仰等三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老子及其思想对道教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哲学家老子之所以能够成为道教教主,其原因为:一是老子受到黄帝的“感染”而成为神仙,二是《史记》的含糊记载有助于后人对老子的神学改造,三是《老子》有助于道教理论的建立。最后讨论了道教放弃黄帝而选择老子作为教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景元是北宋著名的道教人物。他采纳百家之长,写成颇具特色的《老子》注解,在保留《老子》原义基础上,又作了新的发挥。这一特点表现在其道论中,即是重新对“道”作出了诠释。他由道的不可言说性出发,提出“常道”与“可道”之间存在一种体用关系;通过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属性,将道释为“通”,反映大道通达恢宏的气象;至于道与气的关系,他依然沿用道家传统气化论来加以解释,但又融入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纵观苏辙一生,以儒为宗,兼融释老,晚年作《老子解》,道家思想对其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苏辙与道教的因缘、人生观、政治观、修炼道术等四个方面。苏辙其人生于崇道重镇蜀地,且天性近道,仕宦生涯中以不为外物所役、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作为人生观。在政治上,苏辙将道家思想视作儒家思想的补充,认为其同样有治世之功用。在实践上,苏辙修行道教内丹术以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衍《老》,一是为了拨正历来解《老》中的错误,还《老子》以本来面目;同时批评历史上因不善用《老子》而导致的祸乱。二是为了曝显《老子》之失,将它引导到儒家的正确方向上来。三是为了指出《老子》的优长之处,以与儒家大正中和之道会通。他的诠释和发挥着重于三个方面:以道为中心的本体论,以气为中心的宇宙论,以守一主静为中心的修身治国论。通过对《老子》之旨的重新揭示,王夫之表达了他既批评佛老又吸取其合理思想充实儒家的诠释方向。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中经》形成于汉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中经》对早期道教修炼术的发展影响很大,但因其形成时代不明确而未引起当代道教研究的重视。本文首先考察了《老子中经》与《玉历经》的关系,然后主要从主张元气、自然的哲学思想,崇尚太一、中黄的宗教信仰,重视丹田、太一紫房的修炼方法,所见官制称谓之特征等四个方面考察了《老子中经》的形成时代,确认其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并认为《老子中经》是东汉道书《玉历经》的一个传本。  相似文献   

20.
道教的“守一”实践论既是对先秦老庄道家的发展,又是推动成玄英重玄学思想建构的重要理论资源。而先秦道家与六朝道教的深度融合,开启于更早问世的《老子节解》的认识中。梳理揭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守一”学说的独特精神气质,则是把握道教哲学的深刻演变的不可多得的时代坐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