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真理问题传统哲学视野之外,关于真理在生活世界中的实际语用维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真理作为某种"真的东西",超越单纯认知意义上的"真",还包含道义性的"真(的道)理"的维度。在科学和日常行为层面上,"真"关乎"成事",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用"真"说事论"理",后者即真理的社会语用层面。严格意义上的真理的到场其实不是用说的,而当以真理的名义说事时,实际上蕴涵着此际真理的不在场。在论理语言游戏中,以真为理乃基于其在科学领域中作为竞争性语言游戏胜出者所蕴涵的话语权威,问题是,排他性真理的决出实非社会场域语言游戏的常规。并且,单纯的真本身亦不具足道义合理性与正当性。在社会场域中,话语的合理性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并行不悖"的各种道理。  相似文献   

2.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对《围城》中的非真实性话语进行语用分析,结果表明:非真实性话语是人们的语言选择与其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然而,由于顺应过程的动态性,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效果并非总是尽如人意。说话人只有根据交际语境的动态变化,有意识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并在交际情境中表现得体。  相似文献   

3.
从语用角度论证了玩笑话语的理解与语用推理的密切关系。玩笑话语的间接性、非规约性和语用蕴含的必然性决定了其理解离不开语用推理。而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以其对交际话语的强解释力成为语用推理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框架。所以本文拟基于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对间接玩笑话语这一特殊的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尝试性分析。以期得出基于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会更好地解释玩笑话语。  相似文献   

4.
在诉讼活动中经常存在谎言,要揭示谎言的影响以及研究相应的对策,都要以查明相关性为基础。厘清谎言与假话的区别以及事实性谎言与证据性谎言的关系,是在证据法视野下认识谎言相关性的基础。谎言的相关性主要在证明待证事实和弹劾证言可信性方面发挥证明价值,但是相关性中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在此过程中产生不公正的风险。谎言的相关性所产生的证明价值与证明风险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可采性规则以及证明力评价规则的重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5.
英语仿拟修辞格的语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拟修辞格对原有词语或结构改变或创新是为特定的语用用意服务的。仿拟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修辞格能使语言讽刺幽默 ,同时也具有联想、说服或欺骗等功效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话语幽默产生的语用策略之一就是利用语言的语用模糊特征,说话者有意或无意制造出一些具有语用模糊的话语,使同一话语产生多种解释,多种解释并置于头脑中,听者经过认知推理,最终获得话语的真实意图,同时产生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7.
语用标记语及其对语用含混的揭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关联理论能够解释语用标记语对含混话语的揭示作用。因为语用标记语作为一种语用制约手段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或由命题引起的言语行为具有制约功能 ,因而对话语的理解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似乎都免不了撒谎,中国人也一样。就像一名中国朋友所说的,只要撒谎的动机"情有可原",就没人会去揭穿你的谎言,以前的关系还会继续。善意的谎言是一种保护,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爱护。"情有可原"的谎言什么是"情有可原"的谎言?比如,可能有些行为或话语,做出来或说出来会伤及他  相似文献   

9.
正谎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社会和语言现象。善意谎言,作为谎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善意谎言能够在交际者之间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帮助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避免产生尴尬的情形。因此,对善意谎言进行研究是极有必要的。以往学者们多将目光放在对谎言的研究上,近年来少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善意谎言现象。目前有关善意谎言语用功能方面的成果非常少,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视角对善意谎言的交际功能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词语常常带有语用松散性,交际者理解话语时会出现词语的意义伸缩。话语的理解是一个语用充实的过程,交际者理解话语时需要通过恰当的语用充实才能获得最佳关联意义。言语幽默是基于话语语境意义与最佳关联意义之间强烈的反差而产生的。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交际双方对特定词语进行不恰当的语用充实或没有进行语用充实,都可能使其中一方对话语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活动可以隐喻地看作是商品交换的活动,交际双方是市场活动的主体,话语是交换的产品。由此分析,话语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二重属性。作为个体劳动的产品,话语的使用价值决定于表征信息的认知成本,其价值决定于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效度。因为真实、真诚和适当的话语是交际成功的基础条件,所以交际双方需要以磋商的精神参与交际以实现话语的两种价值。这一认识的语用学意义在于,有可能将基于认知的语用学研究模式和基于社会关系的语用学模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语用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从模糊理论的全新视角探讨了幽默的模糊根源、模糊机制、常用的模糊手段和所起的语用功能,旨在阐明模糊性是幽默话语的本质和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指示方式是在对话语指示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后提出来的一个语用学概念。作为一个话语现象,表达指示的单位在语义上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影响话语整体的理解。因此,消解这种不确定性,就是要把话语和它所在的语境关联起来。指示语和语境的联系是我们分析文化语境指示、指示语以及指示方式的理据。文化语境有别于直接语境和社会语境,其大部分信息都处于隐含的状态。相应地,文化语境的指示方式、话语单位、超话语单位(如会话)要比一般的明确指示和指向更加复杂和隐蔽,有时只能推导出来。文化指示是文化得以向话语渗透,实现其现实人际社交价值、社会价值以及自身重构、复兴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合作化小说作为一种高度政治化的小说,存在着多种话语形态。为了突出和强调政治话语的权威地位,遮蔽、压抑和扭曲历史话语与人性话语,采用的话语策略之一就是对人物话语的去势与整容。所谓“去势”是指有目的地压抑、删改那些符合人物性格却不符合政治话语或叙述需要的话语,主要方法有通过外力使人物适当沉默和让人物自我去势、自我否定。“整容”也可叫做“包装”,具体又可以分为大手术与小手术、浓妆与淡妆两类。小手术或淡妆是指离人物的思想性格不算太远的包装,大致合乎情理;而大手术或浓妆则完全不顾人物思想性格的逻辑而让人物说一些他不会说或不愿说的话,结果使人物面目全非。常见的办法包括阐释型整容,即人物说出一段话之后,叙述者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作出一种歪曲性的阐释;以及在直接引语中偷梁换柱,对所谓正面人物进行拔高、对所谓反面人物则极力丑化。  相似文献   

15.
话语意义与语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境可分为三大类 ,即语言环境 (linguistic context)、副语言环境 (paralinguisticcontext)和语言外环境 (extralinguistic context)。话语意义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境对话语意义有很强的制约性 ;话语意义对语境具有依附性。因此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要善于利用语境来准确表达、准确理解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证,是以论题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从一个或一些已知真假的论据,确定某个论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陈述句的序列.它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证明,它的作用是确定论题的真实性;一种是证伪,它的作用是确定论题的虚假性.论证有明确的适用范围,作为论题,同语反复的逻辑真理和自相矛盾的逻辑谬误,无需论证;形而上的哲学命题、江湖术士的鬼话和类语句的字符序列,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无限的全称陈述,只能证伪不能证明;无限的特称陈述,只能证明不能证伪;能够证明同时也能够证伪的,只能是意义明确的有限的全称陈述和有限的特称陈述.  相似文献   

17.
汉语省略句的研究由来已久,以往的论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但讨论引用的材料依据多来自于现成的作品,分析的手段以语法成分为主。而本文从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口语体省略句的语境因素,说明汉语口语中某些蕴涵着深刻的会话含义省略句,既是话语的优化选择,又是日常交际经济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修辞格中的语义认知,即首先指出了修辞格语言的个性,其次列举了几种修辞格来说明不同修辞格语句含有不同的语义认知,最后强调阐释了修辞格语言的语义外向性和语义内向性。  相似文献   

19.
认为意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 ,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意和象的关系类似于计算机科学中的编码和解码 ;意象的升华形成意境 ,是靠妙悟 ,而不是凭直观获得的 ;意象有虚有实 ,虚实相间 ,才能既有理可循 ,又思而无穷 ;意象在作者心中 ,意境在读者心中  相似文献   

20.
“五四”以来,《西游记》研究失误的方法论原因,首先在于“五四”后盛行的“疑古”思潮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易》理”、“丹学”和道教等不求甚解(即“轻古”)乃至一概否定的研究模式。作为一位日本学者,太田辰夫没有读懂第一回对《西游记》最终定稿人阎希言真实身份的所有隐喻暗示,“《易》理”难倒了日本的“中国通”。由于对“丹学《易》理”和《道藏》等典籍的熟悉程度不够,所依托的西方形式逻辑思维习惯与中国“丹学《易》理”要求的八卦象征、《易经》用典等思维习惯大不相同,所以,美国学者蒲安迪对《西游记》第一回中一些关键性“密码”的破译就不到位,也未能破译阎希言。国内外华裔《西游记》研究者难以破译的首要原因,则在于专业视野太狭窄,不太了解茅山明代道教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