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独生子女的照顾与养育是城市家庭面临的重要事务。在强调相互影响的“双向模型”理论导引下,将中国城市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养育过程还原到跨代育儿的家庭系统之中,《多重照顾》由此给读者呈现了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能动性,展示了他们与由父辈、祖辈共同构成的跨代育儿组合的互动过程,用丰富的经验数据揭示了跨代育儿组合内部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双向模型”、“跨代育儿组合”等理论性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独生子女养育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3.
从儿童心理问题看当前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生态观而言,“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这也就意味着儿童的心理问题应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两大误区必须引起重视。 1.急于求成下的重训练,轻引导。如果以前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么现在就是“望子早成龙,望女早成凤”。为了让孩子不落后,为了孩子一进学校就是第一,为了孩子不吃亏,现在的家长(包括父母、祖辈等)互相比赛一样地训练着孩子:最好比别人早走路、最好比别人早 相似文献
4.
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思潮之间的较量更为激烈,对于我国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民族整体素质将是更大的挑战和考验。这就要求我们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强调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的同时,从价值层面上不失时机地推进信仰、信心的价值目标工程。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确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当代青年价值目标工程的必修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精神信仰,就没有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就不可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壮大。衡量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指标,就看 相似文献
5.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笔谈: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其整体素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青少年社会公德、理想信仰困惑,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开始突出,中小学生存在非正常缀学现象,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独生子女成长出现新情况等。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改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法,构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各种社会生活素质的培养,提高青少年对主流思想道德体系的认同程度。在具体工作中,要以科学精神为主导,为造就创新型人才提供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改进和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正成为社会共识。前不久我们在上海地区开展的对11-18岁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显示,当代都市青少年成长遭遇了不少困惑。 1.社会公德的困惑与年龄同步增长 青少年对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规范产生了认同困惑,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持肯定评价的达15.2%,表示“难评价”的为29.8%;对“骑自行车不交税”作肯定评价的达16.3%,难评价的为21%;对“穿马路不看红绿灯”表认同的为11%,难评价的为18.3%;对“在公共场所喧哗”与“乘车不买票”持肯定与难评价态度的分别为24.6%和23.2%;对“乱扔杂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生非正常流失亟待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习得进入未来工作职场的专业技能,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为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我国有相当部分青少年在求学过程中,因为自愿性(学习困难、情绪困扰等)或非自愿性(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养育不当、教师歧视劝退等)因素而中途流失辍学。2002年上海5715名未成年社区青少年中,中途中止学业流失者占44.83%。这些青少年除闲居家庭社区外,更可能因缺乏一技之长与社会适应能力,而无力扮演好相应的家庭与社会角色,成为社会的高危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其整体素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青少年社会公德、理想信仰困惑,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开始突出,中小学生存在非正常缀学现象,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独生子女成长出现新情况等.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改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法,构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各种社会生活素质的培养,提高青少年对主流思想道德体系的认同程度.在具体工作中,要以科学精神为主导,为造就创新型人才提供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9.
“网络红人”现象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网络红人”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一大文化生态现象,而青少年是网民的主要人群,因此,研究这一现象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化背景、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红人”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其对青少年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扬州四所高校457名大学生,利用自编的“大学生消费状况问卷”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消费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消费的各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呈现以下特点:独生子女的消费层次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以生存消费为主,且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针对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进行合理的消费教育:家长要区分孩子消费行为的合理性;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思想道德状况堪忧。文章分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认为只有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政府政策支持的有机结合的留守儿童思想德育教育体系,重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统筹规划各个教育层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提起古代官员职责,很多人会想到一是收税,二是断案,似乎跟“科学发展”不沾边,其实不然,古代不少官员甚至皇帝也重视“科学发展”,空口无凭,请看凭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蕉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之一."香蕉人"的本意是指"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但在现实社会中,"香蕉人"泛指具有"外黄内白"、"外中内西"人格特征的年轻华裔."香蕉人"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成为两头够不着的"边缘人".年轻的华裔不应该做迷失的"香蕉人"、"边缘人",而是要找到自己的根.在海外大力弘扬中国文化,需要全世界的华人共同努力.营造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让"学习中国文化"成为年轻华裔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构建生本理念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措施。本文旨在强化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推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或轻或重地存在着"六小"作风,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习惯问题,可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客观地说,培养青少年的良好习惯,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的责任。那么,就家庭而言,家长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什么时候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呢? 相似文献
16.
“啃老族”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啃老族”的出现,有三大原因:一是观念上的,中国的父母觉得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让年轻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当然的;第二,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生活成本急剧攀升,客观上形成了他们向父母和家庭伸手的社会原因;第三,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显著提高。帮助“啃老族”走出人生误区。一是要抓思想教育,教育年轻一代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尽快走出及时行乐的“游戏时空”;二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啃老族”就业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三独”现象是指在当今的儿
童教育中,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三个个性鲜明的独生子女群体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怎样才能让他们围绕着孩子的成长和谐共舞呢?
“独二代”:新新人类的幸福与无奈
“独二代”成长在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格局较稳、文化多元开放的环境中.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繁荣为“独二代”享有优越的教育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从体制上为“独二代”的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而学校丰富的综合活动培养了“独二代”学生开阔的视野、开朗的性格、开放的思想,给他们的性格特征添上了一份“大气”. 相似文献
18.
如今大学生“考证热”在高校是很普遍的情况,而且越演越烈,很大一部分在校大学生都加入了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的大军中。市场经济是务实经济,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其使得大学教育有变成“考证教育”之嫌,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9.
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是处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处于青年期这一阶段的社会族类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是一个被特定时代赋予一定期待的群体。社会学把“青年”看作是社会化的一定阶段,认为“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具有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典型时期青年群体与主流社会意识相背离所产生的“偏离”现象的对比分析,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群体的发展状况、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青年群体的“偏离”现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