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科学研究,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文明共建并进,使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类科学协调发展。一、精神文明的内涵、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趋势里.精神文明的内涵精神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世界得到了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它主要包括王个方面:一是指精神发展,包括思想、政治、伦理、道德、信念、意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哲学思考隋艳学生思想教育是党以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各种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一代,以启发学生的共产主义觉悟,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学生为实现当前和长远革命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改造世界的基本前提。它要求紧张的劳动,也要求严肃的思考。它有助于洗刷唯心观念,排斥主观臆断,只有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去进行,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因为它不仅是门科学,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而调查研究正是使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的根本途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历来都十分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在实际斗争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概括了各种东西,得到的结论又拿到实际斗争中去加以证明,这样的工作就叫做理论  相似文献   

4.
一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高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以及社会道德风尚、价值取向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和经济发展效益,越来越体现着生产力的强大作…  相似文献   

5.
梁徐宁 《社科纵横》2009,24(2):124-126,130
维护与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血脉,是现代新儒家的使命所在。唐君毅站在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面对西学的冲击和新时代的要求致力于对传统的积极调适和改造。他以中国传统思想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为视角审视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价值,反对西方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态度.主张以人文作为科学的价值范导,以人文超越科学。他认为通过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结合,可以达到理想的人文世界,从而创造新形态的科学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6.
刘星翔同志在《对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商榷》(见《光明日报》1982年6月19日)一文中,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定义有三个主要缺点:一是丢掉了认识的社会属性,二是并非所有的人脑反映都是认识,三是忽视了认识离不开实践的特点。这些理由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刘文在提出质疑之后,自己所提出的认识“新定义”,也同样是值得商榷的。刘文的认识新定义是:“认识是人们的思维能动的反映和指导实践的社会活动。”并一再强调“认识只不过是人们的思维对实践的能动反映和指导”。其实,刘文的认识定义,并不比原来的认识定义更确切、更科学。以我之浅见,它反而更模糊、更片面了。  相似文献   

7.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及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植根于人类社会基本实践之中的有规律的过程。 劳动是人类审美认识的起点。经过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产生了人类社会的最初组织形式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向自然界索取直接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当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最初的满足物质需求的生产劳动中,原始人类就不是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自然。为了使主观目的合乎客观规律,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他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和掌握对象的某些属性及其联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种实践…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工作,就其性质来说是党的工作,但其工作对象不光是党员,而是全社会所有的入。目的是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根本上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它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就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使人们掌握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要改造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要求人们对世界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要想在未来有一个效果良好的实践活动,就得先有一个关于未来的正确认识。这种关于未来的认识活动就是超前认识活动,其结果就是超前认识。所谓超前认识,就是人们对事物发展的未来以及对将要从事的实践活动的认识。本文谨对超前认识的基本特征作些探讨。一、未来指向性指向事物发展的未来,指向人们实践活动的未来,这是超前认识的一个显著特征。超前认识注意的重点不是现存的事物和人们现时的活动,而是未来的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认识源泉”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围绕“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些同志认为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应是“客观实在”,不能是带着“主观性”的实践;有些同志则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的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人们进行实践,首先总有一个实践目的,有一个实现此项目的的计划方案,这是从现实产生的对所要争取的东西的假设和蓝图。为了进行实践,人们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手段,如搞科研的实验设备,工农业生产的机器和动  相似文献   

11.
理性认识向实践观念转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性认识不能直接向实践飞跃,必须经过实践观念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实现。那末,理性认识向实践观念的转化有没有客观依据主普遍遵循的方法?实践观念又是怎样具体形成并受到检验和丰富的?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一、转化的客观依据和普遍遵循的方法人们为了实现理想中的世界,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在认识世界“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世界按照人们的意志和愿望变为“应是什么样”的。所以,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既要从客观世界的实际出发,又加入了人  相似文献   

12.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从认识论上说,错误的认识就是主观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主观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见之于行动,付诸于实践,就要碰壁,就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导致实践中的失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取得。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欧立希经历了六百零五次失败而发明606药;爱迪生经过一千六百多次失败才找到有效的白炽灯丝;朱洗作蟾蜍单性繁殖试  相似文献   

13.
对称性思想方法刍议张兴近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用理论不断去逼近客观世界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活动逐渐深入到远离人们直观感性经验的领域,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将变得愈来愈隐蔽、愈来愈复杂,理论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据是什么?普遍的根据与特殊的根据,根据与条件,根据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从分析事物的根据出发,探究事物发展的原因,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性,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和进程?在这些有关根据的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的错误或认识水平、历史条件的局限,对这些问题往往作出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以后,才对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据问题作出客观的、全面的、合乎科学的分析,并把这种正确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革命实践,使之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毛泽东同志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对根据问题在理论上作了深刻的阐述和重要的发展,在实践中更是善于抓住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据进行周密的考察和科学的分析,据以制订正确的路线方针,确定正确的战略战  相似文献   

15.
我们所研究和阐述的社会科学特点,主要是指当代社会科学。认识和掌握社会科学的特点,对于深化社会科学研究,发挥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进一步发现和建立社会科学新学科,完善社会科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综合化的趋势客观世界是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体,不断地认识和揭示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是科学走向综合的过程。分化与综合,是科学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转化。在科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  相似文献   

16.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主观世界里把握客观对象时采取和运用的模式或途径。单从认识过程先后和深入程度来看,可分为理论(抽象)思维方式和形象思维方式两类;再住具体层次迈进一步,就会发现,客观对象各个侧面及其运动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如哲学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史学思维方式、法学思维方式以及数学、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驱使人们必须更新和发展那些形成于工业文明时代甚至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思维方式,打破制约思维方式演进的陈规陋习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积极向上的崭新思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价值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哲学指导作用的发挥,却需要有各种条件来保证,否则就谈不上哲学的指导。因此,应该开展关于哲学指导条件问题的研究。所谓哲学指导,是哲学理论在一定条件对人们的探索、创造和思维等活动提供方法论的过程。其一,哲学只有在指导人们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它的作用和意义,并经受实践的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二,哲学指导是以普遍规律进行引导,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方法论,而不是替代具体科学和行为规范;其三,哲学发生指导及发挥指导作  相似文献   

18.
山菊同志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对于启发人们思考问题很有意义。但对他的“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这一看法,我们认为值得商榷。真理属于认识的范畴。一切认识都是由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而形成,它既非纯主观,也非纯客观,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这里客观的是真理的内容,而反映客观内容的主观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真理的形式。列宁在谈到真理的客观性时指出:“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列宁的这段话启示我们:第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事物,这就是真理的客观性;第二,真理的内容存在于“人的表象中”,这就是真理的主观形式。因此,真理是借助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具体地说是借助于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来反映的。没有人类这种特有的思维反映形式,就没有认识,就没  相似文献   

19.
詹扬扬 《探求》2001,(4):64-67
在古代,科学与人文原本是融为一体的,是人类对自然和对人自身两方面认识成果的结晶。随着近代启蒙运动的兴起,科学与人文开始出现分化。这种分化的结果,一方而为人们谋取物质利益上取得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其反自然、反人道却使科学失去了人性的光彩。人类通过反思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发展不能只追求技术理性,还要给予科学深切的人文关怀,使科学与人文在新的层面上重新复归,由此将现代科学导入人性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0.
刍探“规律的简洁性”——兼谈岩崎允胤和宫原将平的《科学认识论》辽宁大学哲学系吕国忱一提起规律,人们常常把它与客观的、必然的、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传统说法联系在一起,似乎规律是纯粹客观的,而不带有任何主观成份。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认真阅读了日本学者岩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