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功能定位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强制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承载着保护劳动者、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功能。由于实践中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措施规避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致使其立法初衷不能实现。在劳动合同立法中,应当确立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原则,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例外,同时放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辅之以完善失业保险等制度,以实现劳动荚系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我国未来劳动合同的主导,<劳动法>确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但实践中并未能发挥其效用.为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劳动合同法>对其进行重大修改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又有一些细化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订立到解除都有了相应的具体规定,但仍有一些不明确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平、公正、效率的原则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款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建议加强民主立法,遵循市场规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制定《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严格限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款的适用,以提升《劳动合同法》实施对社会影响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期限是反映劳动关系和谐性的重要指标,<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劳动合同期限再一次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劳动合同期限的历史渊源、机制、实践研究三方面论述了学者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分析,以中外劳动合同期限作比对,总结各方面的研究特点,为进一步获得新法的立法规定和实践特征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自<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企业更是如临大敌,千方百计规避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立法背景和目的入手,分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含义和适用情形,阐明对无固定期限合同变更和解除条件的误读,并探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引发了社会各界激烈的争论。从应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避行为中发现,我国《劳动合同法》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存在价值取向脱离转型期的国情,法律规范设计不尽科学和法律制度不尽完善等不足,致使其难以有效规制和应对其规避行为。为克服这一缺陷,减少规避行为发生,我国《劳动合同法》应适度放松解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限制,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法律规范体系和健全规避行为法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7.
自《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企业更是如临大敌,千方百计规避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立法背景和目的入手,分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含义和适用情形,阐明对无固定期限合同变更和解除条件的误读,并探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均规定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引起了社会上的较大争议。本文就无固定期限劳动的解除和终止进行论述,以正确认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认为劳动合同法及实施细则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法律规定仍有几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具有复合、多元的特点。整体上说,当事人为适应新法进行调整所产生的效果是其显性影响,当事人不依法行事今后埋下的隐患是其潜在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就业压力比较大的现阶段,无论是经济效益层面还是社会效益层面,《劳动合同法》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对劳资关系都具有消极影响,有必要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0.
赵常民 《社区》2014,(21):33-33
劳动者在单位连续工作几年以上,就将面临是否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此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因此产生分歧,劳动争议纠纷也因此而发生。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限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内涵,需全面把握其适用的范围和限制条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研究对象、价值“概念”、以及理论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限制条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必须从其本来的理论限制条件范围内去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民主化程度的进一步增强 ,原《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已落后于司法实践的需要 ,有必要扩大其受案范围 ,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以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相对就业水平以及劳动者收益的代理变量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发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短期内大幅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企业要素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扭转了该法实施之前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趋势。经历调整期的波动之后,工资、资本劳动比的变化率又回归至正常水平,但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上升。《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工资水平的上涨,抵消该法对劳动者相对就业水平的不利影响,为劳动者带来正向的收益效应。  相似文献   

14.
我国《劳动法》调整范围以外的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应是同质的社会关系,雇佣关系为劳动关系的特殊形态。现阶段司法实践对两者的调整分别适用民法和《劳动法》的做法,只能是在雇佣关系目前尚未由专项法律予以明确规范情况下的暂时性应急措施,今后应建立由《劳动法》对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统一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法体系已经运行了十几年,期间不乏修改与创新,但是劳动法的实施面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过去法学界多从微观的角度讨论劳动法的实施问题,现今试图从法律实施的宏观视域分析劳动法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和困境,从总体上把握劳动法实施手段和方式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使劳动法的实施更为和谐有效。  相似文献   

16.
针对法律衡平与劳权保障中的现代劳动法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探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相对于用工者所处于弱势地位,与其用工者在订立与履行劳动契约过程中,存在着实质上是以法律形式平等掩盖了双方的实际不平等地位。这就要求现代劳动法应以约束和规范用工者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立法价值取向,要在法律上形成劳动基准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劳动监察制度,运用法律手段衡平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劳动法制建设、劳动立法、司法与执法工作并举,为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机制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受传统法治理论的影响,目前理论界、实践界有夸大法的作用的倾向,并设计、实施了许多适用于法治理想国的理论、技术。但在现实世界,尤其是在熟人社会中,促成并维系秩序的并非法律,而是自发形成的社会规范;此外,私力救济也仍然大量存在。而无论是社会规范还是私力救济都有其存在的法社会学、法经济学基础。所以,我们应当正视法治理想国与真实法治世界的差异,建构符合法治现实的理论并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8.
"闲暇时间"在保证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充分的"闲暇时间"的运用,劳动者不仅能够恢复和发展体力、智力,增进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可以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进而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效果。这就提示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物质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而且也要重视劳动力再生产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劳动法律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劳动者合法权益大量受损和合法权益受损后难以救济的重要原因。应该制定和完善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岗前培训制度、劳动行政监督制度和劳动纠纷案件司法建议制度,以加强劳动权益的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分析了就业人口与科技进步的一般发展规律,并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对劳动力就业扩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大力发展适用技术、教育事业,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