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在传统文化浓厚的史学氛围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小说美学与史学在中国古代构成了一种难解的缘份,这种难解之缘使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和小说美学产生了浓烈的“史学意识”。也许,从小说美学与史学的关系达一学科之间的影响来观照古典小说美学的民族性格不失为一条有益的途径。为此,我们不妨循着这样的思路作一定的分析:首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美学与明清小说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小说美学(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和近代小说美学)有自己的特点。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从内容方面看,中国小说美学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中国小说美学是以中国古典小说(主要是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为自己的实践基础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理论概括、理论表现。因此,中国小说美学必然反映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特点,必然反映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美感心理、欣赏习惯等等。这使得中国小说美学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西方古典小说美学或西方现代小说美学。(二)中国小说美学是从明代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在明末清初,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大家知道,明代中叶以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很大的发展,城市新兴的市民阶层也日益壮大。同这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小说的预叙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勤 《江淮论坛》2004,(6):135-139
与西方小说有所不同,中国古典小说中“预叙”的使用极为普遍,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预叙会削弱悬念,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中预叙并没有削弱悬念,甚至有些成功的预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悬念,这和中国古典小说运用的预叙形式和特点有关。随着小说艺术的进步,预叙的形式也日趋完善,形成其独特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局势在经过明清之际的繁荣气象后陡转直下了。李汝珍(1763—1830)的百回小说《镜花缘》可以说是这一创作趋势的一个奇特的句号。它在全面继承传统小说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从创作实践上对中国古典小说美学标准的传统进行了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5.
周书文先生的《小说的美学构建》(199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是他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思考》的姊妹篇。作为系列著作,二书通读当然会更有意味。但本书自身也是一部有着完整的内在体系的独立的小说美学专著,以系统辩证法作理论支点,从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艺美学的体系通常有音乐美学、绘画与工艺美学、舞蹈美学、戏剧美学、影视美学、小说美学。艺术的本质决定着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特征又规定着艺术的价值和功能体系。  相似文献   

7.
肖莉 《北方论丛》2015,(5):57-62
新世纪以来,“80后”小说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语言学—文艺美学双重视域下的“80”后小说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追求,这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文学语言的独特贡献。本文选取“80后”作家代表性作品,探讨“80后”小说语言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试论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 《江西社会科学》2003,(11):106-108
当代日本作家井上靖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题材创作了不少历史小说,除题材上的特殊性,这些小说在艺术结构和审美方面也颇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井上靖在这类小说中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文体———“学究式文体”。本文试图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考察这类小说的美学特征,肯定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及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制约中国小说美学发展的三大因素小说的审美重心是人物.制约中国小说美学的三大因素是:历史学、诗美学、勾栏瓦肆的市民层听众心理学,它们也对人物审美发挥着制约作用.历史对小说审美的最主要影响是写实性和人物众多性.中国长篇小说人物阵容庞大,有一个群体结构.这似与中国小说再现社会的历史世相庶几相关,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一种社会力量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先秦孔子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源头,自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主流和导向。历代文论家、美学家无不从孔子美学中吸取养料和继承传统,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革新和创造,形成颇有儒家色彩的中国古典美学特征。同时,孔子美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遗产,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始终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铸就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特点;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思维形式、审美趣味、审美习惯、审美精神,一直到独特的审美语言、审美范畴、审美表达形式,总而言之,儒家美学思想以孔子美学作为内涵和基础,已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审美模式。这种孔子儒家审美模式造就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虚构性与自足性是现代小说发展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文本特性。而中国古典小说在虚构性方面一直没有真正意义的乌托邦小说,没有建立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断绝联系的理想世界;在自足性方面,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占了很大分量。中国受史传传统影响至深,把小说当史书读是一种很普遍的观念。小说和现实不分,既是读者的普遍心态,也是小说作者的普遍认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非虚构性的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不愿意承认日常生活伦理以外的东西,不愿意承认现实中背离自己的东西,所以就没有力量站到审美的高度断然放弃在小说、戏曲中满足自己现实感情的功利性要求。这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叶朗同志新著《中国小说美学》,描述了中国小说美学历史演变的轨迹,揭橥了中国小说独特的理论范畴,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如“小说的美学风貌”、“情节要适应读者美感心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闲笔”等,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中国小说美学关于人物塑造这一基本课题的理论阐释和总结。重性格的美学传统《中国小说美学》认为,“中国小说美学强调,小说的中心是写人,是塑造典型住  相似文献   

13.
白春香 《晋阳学刊》2005,(2):110-114
赵树理的小说在借鉴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拟书场格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扬弃了白话小说中程式化的格套,同时又吸收了“五四”小说中“作者化身“的叙述方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新颖独特的隐含书场格局的叙述模式。赵树理之所以要创造这种叙述模式,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古典小说中已延续七百年的“说书人”叙述者已经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学者大多认为西方小说擅长心理描写,中国古典小说缺乏同西方小说可相媲美的心理描写艺术。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并非如此,只不过同西方现代小说静态心理描写大相径庭。《金瓶梅》与《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们代表了中国小说独特的心理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15.
张竹坡小说美学思想之我见陈金泉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空前繁荣时期,也是小说美学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不仅出现了李蛰、金圣叹这样一些我国小说美学史上的先驱者,而且出现了张竹坡这样一位在我国小说美学史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小说评点家。然而,人们对李贽,特别是金圣叹...  相似文献   

16.
刘鹤 《浙江社会科学》2008,1(6):112-116
郁达夫与川端康成在家庭背景、创作思想、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多相近之处,特别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迟桂花>与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艺术特色、美感特征等方面存在更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的美学风格、审美意境和女性美的独特的审美视角进行比照,以期从美感特征和审美意识方面研究郁达夫与川端康成这两位文学大师在小说创作中美学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命运观是由儒、道、墨诸家命运观念与佛教命运观念相融合的产物,它是知命、安命、非命与因果、轮回观念的多样性统一。命运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思想与行为,也影响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本文在界定命运观概念基本含义与分析梳理古代传统命运观的形成及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国古典小说命运观的客观存在,分析总结出其独特的叙事特征:以命运发展建构叙事框架、完整性与必然性,并进一步阐释了古典小说中命运观念的悲剧情怀与劝谕世人的审美特征,以此为基点发掘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气韵美     
气韵,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独特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艺审美的基本特性:主体性哲学化美学.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气韵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观念,出现较晚,于六朝时期形成.然而,任何美学观念和形态都有一个孕育的过程,遂表现为历史动态运动.在这个动态的孕育过程中,文化条件的赋予,与之相关的美学范畴的逐步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的积淀,是气韵美学范畴产生的因素.它先成活于绘画理论,进而植根于文学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9.
从文体角度探讨小说的审美特征,是小说本体研究多向深入的重要标志。俞汝捷同志新著《幻想和寄托的国度——志怪传奇新论》(台湾淑馨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是第一部从文体角度研究志怪传奇的专著,具有全新的开拓,其理论建树特点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文体视角与主体思维的互化俞著立足于主体思维的高视点,并以此作为全书理论构架的核心和灵魂。著者指出中国文艺流向侧重于主体表现,古典小说中文言小说系统着重于主体表现,这正是对中国艺术精神和文论本质的深刻把握。此书的独特思路在于,把主体表现旨向提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藏族当代汉藏双语小说为中心,对藏族作家如何运用格萨尔史诗元素展开论述。藏族当代作家对民间格萨尔史诗元素的运用继承了史诗口头传统的程式与主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形态,也表达了地方化的民间美学特征。同时,因作者不同的审美旨趣,格萨尔史诗元素为藏族当代小说构筑了独特的审美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