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与物质世界的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物质世界进化的问题,以往的科学只是从物质形态进化的角度来考察。现代科学对“信息世界”的揭示,启示人们有必要从信息运动的方面来重新反省一下人类关于物质世界进化的理论。本文仅就生物起源和进化的信息论表述问题、社会本质的信息规定问题,以及社会进化的信息尺度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生命起源和进化的信息论表述 我曾在拙文《哲学信息论要略》(载《人文杂志》 1985年第1期)中指出:信息是物质间接存在性的标志;物体在相互作用中以自身的内在结构、状态和性质的某种改变了的“痕迹”不断向化和异化着信息。由于物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联《哲学科学》1978年第5期报道,1978年1月23日—25日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苏联科学院等单位召开第一次全苏学术会议,讨论“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问题”。会议分以下八个组进行活动:1.社会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哲学问题;2.环境的保护和组织;3.社会  相似文献   

3.
试论当代“人文精神”之内涵──关于“人文精神”讨论之我见朱立元近两年来,从北到南,一场关于“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正在我国知识界、文化界悄然兴起,并逐渐深人,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兴趣。在讨论中出现了许多不同意见,甚至截然对立的意见。本文拟对讨论中若干...  相似文献   

4.
1.目前哲学界关于加强微观认识论研究的呼声是很高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宏观认识论与微观认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大家的意见还很不一致。在什么是宏观认识论与微观认识论的问题上,有两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把关于对“宏观客体”认识的过程和形式的研究,称为宏观认识论,而把关于对,“微观客体”。认识的过程和形式的研究,称为微观认识论。另一种意见是把关于意识与“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称为宏观认识论,而把关于意识与“脑内神经”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称为微观认识论。我认为这两…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组织”概念的定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1 0年来 ,社会组织成了严肃理论研究的客体。“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理论”教程获得了教学学科的地位。因为它们还是处于形成阶段的“年轻”学科 ,对各个组成部分和层次的研究还不平衡。尽管目前对组织经验的描述相当充分 ,但研究这种现象的方法论基础、关于组织实质的理论原理却存在一系列矛盾 ,需要进一步论证。本文讨论的对象是社会组织的实质和特点问题。把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系统理解有两种形式 :(1 )把有共同目标的人群理解为组织 ;(2 )把某种社会技术系统理解为社会组织。这两种解释都有缺点 ,彼此也不协调。许多作者对组织作出了完…  相似文献   

6.
“共同进化”这一概念强调生物界和社会在最大范围内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和相互补充,这无疑是个很有用的概念。它把研究者的思想引向探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关于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相互作用的观念,已由维尔纳茨基在他的生物圈及智力圈(由理性支配的生物圈)学说中,成功地加以发展。共同进化思想正被用在进化论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许多现代著作中,被用在“社会—自然界”相互关系问题研究中,也被用于制订生物圈发展的计算机控制模式。在具体的科学层次上,首先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艺术生产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依据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建构理论去考察,艺术生产是由社会生活反映到艺术家头脑中“由外向内”和艺术家把思想感情表现出“由内向外”的同步逆向作用的过程。作者运用现代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更深的层次上证实了艺术生产是一个人和自然变换物质的同步逆向过程。这一过程除了发生在人脑第三机能联合区外,还发生在精神性艺术形象的物化阶段,发生在作家艺术家身上自然力运动的过程中。并指出:物化阶段是艺术生产必具的阶段,物化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物质变换”的延伸,艺术产品也是物质产品。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实质是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视角,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建构,经历了一个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过程;而从俄国革命所提供的“俄国道路”与“俄国方式”到斯大林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恰恰经历了一个从特殊史观到普遍史观的回归。在建构中国史观的过程中,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东方社会思想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和“体制嬗变”是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9.
人的文化“内化”及“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关于个性主体的文明精神建构及其外化、群体化、社会化和实践化的价值活动。本文以问答方式讨论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机制及若干现实问题,以期引发读者的旨趣和颖思。A.文化传播的“滞后效应”问:大凡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思想家马克思、毛泽东,文学家屈原、苏轼、曹雪芹、歌德、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科学家爱因斯坦、普里高津、徐光启、李远哲、达尔文等,都有深刻的孤独感。他们的卓越思想得到社会的理解较晚,常要在作品问世多年乃至死后,才能获得世界的承认。如司汤达的心理小说试验、贝多芬不朽的交响乐、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这是什么原因? 答:在人类的精神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条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妇女活动家菲莉丝·切斯勒的新作《女性之相煎》对“姐妹情谊”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并试图运用“间接侵犯”、“同性性别歧视”等概念分析女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西方女性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它的出版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也为女性主义者提出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进一步考察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阐述。一、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即共产主义社会将经历“第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作为社会主义,以区别于它的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划分为几个阶段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福利国家”的产生、发展和危机,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现象。可以说,“福利国家”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研究“福利国家”是研究更加广阔的资本主义历史运动所必需的。关于“福利国家”问题,西方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其最基本的,亦是最核心的问题是,“福利国家”和更加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就是说,“福利国家”是否在精神上背离了传统资本主义?在实践上,它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呢?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真理标准讨论30周年。30年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200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8年4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主义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办了第五期“思想家论坛”,以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30周年。本刊摘编论坛主要发言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从本期开始,本刊继“混”的讨论之后,推出了关于“内耗”的讨论。“内耗”一词尽管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大家都心里明白它是怎么回事,心里明白的并不等于系统的理论观点。本刊推出关于“内耗”的讨论,目的就在于把大家心理明白的东西作一次更深刻的检讨,找一下它的存在原因,也找一下消除它的办法和途径,以便我们的社会运转的速度更快一些,也使人际关系能够更融洽一些,从而使得人们生活得更健康,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更健康,本期先刊登三篇文章,欢迎读者踊跃来稿,希望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切中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1978年9月苏联就“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作用的方法论问题”召开了全苏学术会议。Ю·В·萨奇科夫在开幕词中谈到研究这个问题的基本方面:1、研究科学相互作用的认识论前提、方法论前提和社会前提;2、阐明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一体化的意义;3、分析一般的科学概念和观念在科学相互作用过  相似文献   

16.
不知道这次讨论“第三者”的一组文章是否提供你一些新鲜的东西。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关于“第三者”的讨论已成为老生常谈。但是,对照中央《决定》提出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原则——“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我们感到,在“第三者”问题上既包含着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又包含着落后的、愚昧的封建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随着开放和生活方式的大变化,加上象《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样的电影和电视大规模地反复播效,“第三者”问题以更严峻的现实性提到了人们面前,不仅对许许多多现代男女,而且对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协调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协调发展的分析与思考毛秀芝肖玲诺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与中国面临的突出的现实问题,也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关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则更引人关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8.
提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教育,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同题?大多数有识之士一定会十分简洁地回答:“社会问题”。但一旦面对复杂的具体现象时,比如“乱收费”、“减轻学生负担”等,人们的思维就远不如思维者本身和所思维问题的实质那么“社会化”了。不信,你可以去翻阅一下近时的各大报。那连日累版的“报道和讨论”,其主题之丰富与被请上版面的论者的面貌之单调之间的对比,是多么令人惊讶地鲜明。列比如下:论题关于“减负”:教材内容,学习能力,师资水平,教学方法和质量,升学考试制度,评估体系。关于“乱收费”:推销书籍和学习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1992—1993年间酝酿并发端于上海学术界.最早讨论“人文精神”的文章是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上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文章提出当前的文学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危机的问题.此后《读书》、《东方》等杂志也参与了讨论.两年来,讨论的范围甚至扩大到海外知识界.人文精神引起了文坛广泛深入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在新的市场经济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对自身价值和社会角色的深刻反省与认定.同时也为跨世纪的文学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粉碎“四人帮”以来,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拨乱反正,理论界开展了物质和意识、实践和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问题的讨论。焦点集中在意识对物质、理论对实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问题。本文拟就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