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王金良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4,(1)
古文中,文言虚词——叹词,独立性最强,一般总是单独使用;而助词则独立性最差,意义最虚灵,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总是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的前面、中间或末尾,帮助实词、词组或句子组成种种结构和表示一定的附加意义。但独立性最强也好,最差也罢,在古文中,叹词和助词除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外,还有着不可低估的修辞作用。先谈谈叹词的修辞作用。古汉语中,叹词所占的数量并不多,使用的频率也不高,较为常用的有“噫”、“嘻”、“吁”、“嗟乎”、“呜呼”、“哎哟”等等。因为其是独立在语句组织之外的,表示人们 相似文献
2.
3.
任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也句来语气词“也”字是否具有表疑问的功能?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有两点:(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邪”(耶)字本身表示疑问。例如《庄子·齐物论》“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就不能换用“也”字,一换“也”字就不是疑问句了。(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里, 相似文献
4.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文言虚词源流初探周绪全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习古代汉语时,非下苦功掌握文言虚词不可。文言虚词具有虚而活的特点:所谓“虚”,就是其词性和意义均不及实词那样具体、实在;所谓“活”,就是用法灵活、多变。这就造成了虚词比实词更加纷繁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陈治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正> 文言虚词在古汉语中极为普遍,加之用法灵活,说法不一,往往使人莫衷一是,给教学上带来不少麻烦。为了辨析它们在特定的语法关系中的语法意义,从语音关系上分析一下它们的特点是不无益处的。文言虚字从造字法的角度看,多是一些假借字。如“余”的本义是“语之舒”,假借为第一人称“余”。“汝”的本义是水名,假借为第二人称“汝”。“其”的本义是竹箕,假借为第三人称“其”。它们都只是一些声音的标志,只是借声,与原义毫无关 相似文献
6.
刘旭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5,18(4):634-638
虚词繁多是汉语文言文的一大特色,对它们的英译不能以简单的省略来一省了之。根据汉语文言文的特点,结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指出:对于文言虚词来说,语义翻译是应优先考虑的手段;另一方面,交际翻译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常用的手段包括隐性衔接、合并、句式转换等。 相似文献
7.
论汉语文言虚词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634-638
虚词繁多是汉语文言文的一大特色,对它们的英译不能以简单的省略来一省了之。根据汉语文言文的特点,结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指出:对于文言虚词来说,语义翻译是应优先考虑的手段;另一方面,交际翻译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常用的手段包括隐性衔接、合并、句式转换等。 相似文献
8.
路广正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我国古代训诂之学实际上是包括修辞在内的。如果我们认真裒集整理一下,会发现从马融、许慎、郑众、郑玄到孔颖达,贾公彦,下而至于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这些训诂大家,对于文言修辞方面有不少探索和阐说,搞文言修辞的人,不可不重视那些包藏在训诂材料之中的修辞理论。 相似文献
9.
汤可敬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文言虚词,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杨树达《词诠》收集的五百三十四个虚词,全是单音节词。这就形成了文言虚词既不同于文言实词,又不同于现代汉语虚词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既是书写单位,又是语音单位,又是意义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文言虚词,是字形、语音、词义的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本文想从这个角度,运用古今汉语比较的方法,对文言虚词复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汪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7,(4)
目前,文言修辞教学还是中学语文教学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师往往满足于字、词、句、章的训释与分析,而对于修辞教学则常采取较为消极的态度。这里,想特别指出一点,即对若干辞格的说明、例释与辨析并不能说是修辞教学的成功进行(何况,我们有些教师连这一点都没能做到)。因为,从更为科学的角度讲,修辞与语言美的关系很为密切,说到底,如果不从训练学生对汉语语言美的感受能力着眼,修辞教学便难 相似文献
12.
徐光烈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本文讨论的难句,以部编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为范围。所谓难句,有的是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而容易被忽视、被误解的;有的是应该加注而教材未加注的;有的是虽然已经加注而尚可商量的;有的则是素有争论的老问题了。有些句子虽然也不很难,然而细加讨论,或足以启发文意,也在议释之列。称作议释,是想提出疑难来讨论,集思广益,并容许“议而不决”,也容许把讨论的话题放宽一些。 相似文献
13.
徐光烈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矣。——《鸿门宴》 试译:不这样,你们都要被他俘虏去了。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试译:于是赵王这才斋戒了五天,指派专使捧着宝玉,并亲自在朝堂上举行大礼,拜送国书。为什么这样呢?原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表示敬意啊。 这两句中的“者”,中学教材未注明词性。张之强同志新著《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对前一句中的“者”,解释为“它只用在假设复句中,位在假设条件分句的最后,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的话’。”诚然,这种“者”字的用法,比较虚化,甚至可以说接近语气词了。但是,如果从“者”的语源来看,两句中的“者”都具有指 相似文献
14.
严慈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文言虚词,在语言里历史长久,在语法上关系重大。文言虚词,作为词汇,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即使起源于远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跟着语言的变化而革新,到今天,一些有生命、有生气的早已被吸收到群众口语里了。或与白话虚词分工合作,相辅相成,或与白话虚词结合,溶为一体,越来越适应我们时代的要求。只因为它们与文言 相似文献
15.
略谈谐音修辞的功用及其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维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91-96
在当今的语言生活中,谐音修辞非常流行,但对其中某些现象,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文章以“随心所浴”为切入点,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论述了谐音修辞的发展及其得失,分析了众多的实例,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16.
张元多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Z1)
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对学生来说,诚然对其平时积累的文言文知识来讲是一个考验,但是这也是对教师平时教法成功与否的一个检验,毕竟教与学是息息相关的,而且笔者从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感到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程度,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教师的教法是否得当,然而,关于文言虚词的教学,就目前一些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看,多数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将在某篇课文中出现的虚词,依照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讲解,或者只抓住单元和课文后练习题中涉及的有关虚词予以训练其用法,或者只抓住单元和课文后练习题中涉及的有关虚词进行… 相似文献
17.
18.
杨扬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11-113
笑话,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幽默的文字或图示来达到令人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效果的文学形式。而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借助各种修辞手段来呈现。研究笑话中的修辞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有意识地把修辞格运用到笑话幽默的创作当中,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精神娱乐。 相似文献
19.
秦丽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0-63
本文主要就唐宋近体诗中用和不用虚词的原因和效果进行了探讨。探讨的结论是近体诗中恰当运用虚词会收到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由此,这种出于语用目的的修辞用法转化成了新的规范。截取汉语的一个历时断面,唐宋近体诗中的虚词运用可以作为说明修辞与汉语规范的关系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20.
吴智慧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21-123
作为风格意义标记的文言虚词,在现代散文中有着古朴、庄重、凝练、典雅等意味。在汉英翻译实践中,文言虚词所蕴含的这种风格意义往往走失。可利用对等翻译和补偿性翻译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风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