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修辞的哲学     
在修辞活动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控制我们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取舍,这就是信息传递的规则。修辞是保持信息通道畅通的活动,修辞必须服从信息传递规律。修辞活动中存在着一个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信息熵和冗余度。理性修辞中,信息熵值高,表达形式的冗余度低;审美修辞中,信息熵值低,表达形式应该保持在“熟悉的陌生”度中,“熟悉”是指冗余度,“陌生”指无序性。两者的对立统一使接受者能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消除无序性(熵值高)表达形式带来的不确定性。接受者获得的信息是体验性的而不是认知性的。认识修辞活动的这对哲学范畴,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修辞能力。  相似文献   

2.
[摘要]比喻是事物异质同构的联系性在语言表达中的反映。比喻的价值以接受者从比喻结构中获得的信息量大小来衡量。“异质”和“同构”是决定一个比喻所传递的信息量大小的重要因素。本体和喻体差异越大,构成的比喻越新鲜。本体和喻体同构(相似)的可预见度越大,信息接受者通过自身经验获取的体验性信息就越多,比喻的表达效果就越好。一个表达价值高的比喻既要求本体和喻体差异性大,同时也要求喻体是典型的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或事件,本体和比喻的关系应该是“熟悉的陌生”。从比喻的信息学价值看,索绪尔关于语言共时态和历时态的比喻,其表达价值是不等的,有的比喻价值很高,有的比喻有瑕疵,有的比喻则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剖析申农和维纳推导信息量公式的过程入手,考察了通讯信息量的实质,以及申农和维纳信息量公式的负号之差的意义。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申农信息测度的是信源发送消息的不确定性,维纳信息测度的是信息引起信宿状态改变的程度。正是这种测量的相对系统的不同,造成了二人信息量公式的负号之差;人们通常感知的外界信息,仅仅是两个方面的信息状态的差异度:一个是所观察的对象和它所处环境的信息差异度,另一个是这个差异度和观察者的感受能力之间的信息差异度。由此出发,就可以引出通讯信息测度所依据的两个相对性原则:①信息具有依赖于它所处信息集的相对性②信息还依赖于信宿对该信息的了解程度。依据这两条原则,申农和维纳分别从信源到信宿和从信宿到信源这样两个相反的角度和方向推出了自己的信息量公式。申农和维纳这种推导方向的差别,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方法的区别,而这种推导结果绝对量的一致,则正好反映着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通讯信息量还只是一种实用相对信息量,它具有静态系统规定性的特征,如果我们将信源和信宿的动态特征的量引入通讯信息量公式,那么我们就能够推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相对信息量,它具有动态系统规定性的特征;热力学中的熵公式和申农信息量公式是完全一致的,熵是相对信息量在热力学体系中的一个特例,而相对信息量则是熵的概念的推广。那些建立在熵和信息对立的基础上的,关于“混乱度”和“混乱度的消除”、“无序和有序”的对立的观点,都统统不能作为熵和信息的本质的、科学的解说。  相似文献   

4.
作为语言的具体表现,各类语篇体现出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与社会权力关系.读者不妨从批评语言学的视角,分析网络新闻语篇中的语言形式与发话人传递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能发现发话人通过语言实施意识形态控制和维护特定的权力关系的真相,进而提高批评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文化变革需要引进和借鉴“畀于我”的东西,而译文读者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也要求在译文中再现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策略进行考察,揭示采用该策略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运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不仅包括要保留原文作者运用“陌生化”手法所创造的相对于原语读者的“陌生”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还包括要保留那些为原语读者所熟知、而对于译语读者“陌生”的形式和内容。二者都能产生“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任何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它不同的文化背景 ,正因为这些文化因素的不同 ,为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 ,即信息的传递增加了困难。为了跨越阻碍信息传递和交换的绊脚石 ,我们就必须借助翻译。那么如何使译文读者全面地 ,有效地理解原文各方面的信息的意义和含义 ,译者就应本着信息等量的原则 ,采用变通和补偿的手段 ,使原文信息量顺利地通过译文读者的理解信道。本文在理论上论证了信息在语际间的传递模式 ,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在文化信息量方面所采用的几种补偿方法 ,从而在实践上更进一步地论证了此种模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修辞的层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辞活动是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修辞活动是多层次的。修辞研究的领域是广阔的。一修辞活动首先由下列三个层次所构成:说写者—话语—听读者;说写者—前提—听读者;说写者—社会—听读者。这三个层次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着的。“说写者—话语—听读者”这个层次是显性的,最容易把握,向来为人们所重视。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信息流通、感情交流是凭籍着话语才得以实现的。在说写者方面,作为信息源,作为信息的输出者,他进行编码活动,把信息转化为代码,其产品便是话语,这话语便是他力图控制听读者的定向思维的一组指令的集合。在听读者方面,作为信息的接受  相似文献   

8.
冗余现象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冗余信息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比实际需要多的信息,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在语言交际中保持适度冗余是必要的。冗余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信息复现和信息蕴涵。英语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及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均存在大量冗余,前者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及语法层次上,后者主要体现为重复、宕词、应酬语、感情词语及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正确认识、把握冗余现象,可从听、说、读、写及测试等方面促进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9.
从思维方式差异谈英汉对比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手分析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旨在通过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来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与翻译,强调译者在英汉两种文字进行文字信息转换时应符合译入于读者的思维表达习惯,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量的传递。  相似文献   

10.
主谓词组,被王力,吕叔湘、曹伯韩先生称做叫“句子形式”或“句子”;黎锦熙叫做“子句”或“句子”;张志公先生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叫做“主谓关系”或“主谓结构”。一般认为把前面是被陈述部分,后面是陈述部分的这种结构形式称为“主谓词组”比较容易理解。主谓词组作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现象在现代汉语里是大量存在的,现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翻译改写是基于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一种策略选择,旨在更忠实地呈现源语的文化特质同时又能保持译语的流畅。生态翻译学及其“三维”原则对此颇具解释力,并赋予翻译改写以理据。语言维的改写,旨在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力求译文的可接受性。文化维的翻译改写,旨在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更多地“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以努力实现英汉语言文化信息的动态对等。交际维的改写,旨在格外“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提高“整合适应选择度”并忠实再现源语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说,翻译是译者把负载着文化信息的原语篇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转换成目的语语篇的形式,从而完成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个交际过程涉及到原语作者、译者以及目的语读者。缺省是在交际过程中原语与目的语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原语信息的丧失以致产生解读的失败。因此,译者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尽量传递原语的信息,从而保存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视角是一个涉及观察者、观察对象以及观察路径的概念,它是影响语篇构建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主要根据语篇视角的定义、特点以及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对语篇构建的影响,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语篇视角与语篇篇中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语篇视角影响信息传递的成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超越时代、跨越民族的信息传递活动。最理想的翻译是通过语际的转换,将原语言信息完全传递到译文中去,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即所谓的等值翻译。欲使译文读者得到同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在翻译过程中就必须选择与原文作用相等的语言手段来准确完善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及创作意图。由于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加之不同的语言各有其自己的词汇材料和语法形式,因此,完全等值、毫无信息走失的翻译几乎不可能。信息走失的原因很多,“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语篇知识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项新课题,语篇翻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跨文化的多边交际活动,其实质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信息传递。首先阐述了语言性语境与语篇的关系,字、词、句一旦进入某种特定的语境,其意义便豁然开朗。语境可提示和帮助人们从语言意义推断出相应的语言内容。随后,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模式,行文语序组织的相异之处,并提出语篇翻译中应调整语序,以突出中心信息。最后,探讨了文化语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翻译是译者把负载着文化信息的原语语篇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转换成译语语篇的形式从而完成文化移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 ,在社会中扮演某种角色 ,因此译者及其译本在社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共有知识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 ,因此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就要考虑用适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把原文信息重新表达出来。重新表达不仅需要词法、句法方面的转换 ,还需要采取一些补偿措施对信息进行删减、重组、异化、归化等 ,这样才能把原文的信息适当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比二语朗读的“读模式”、“听读模式”和“认知体验模式”三种不同教学模式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习者二语朗读熟练程度和听写、口语能力的影响,探讨适合不同水平学习者的二语朗读教学模式。研究表明,听读模式对提高学习者二语朗读准确性、连贯性和流畅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认知体验模式对提高学习者二语朗读信息传递和交际能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用熵的概念,以香农-韦弗的信息传播模式为主线,着重分析了影响翻译质量的心理噪音、社会噪音、文化噪音、语言噪音和物理噪音等问题,翻译中的噪音是信息熵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排解语际翻译中信息传播的离散度和不确定性,增加负熵,解决噪音问题是其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习语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为了再现原语风貌,准确传达原语的文化内涵,可以把“忠实”和“功能对等”作为习语翻译的基本原则,采用直译、意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进行翻译,确保原语习语文化信息的传递。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量和有效性是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从原语言翻译到目的语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往往会影响信息的获得,会产生信息的误导和交际的障碍,产生偏差。文学翻译究竟能不能做到等效,本文试着从语言、文化、读者接受三者的各自特点和互动关系加以考察,最终得出结论,从各个方面看,“等效”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尽量达到“等效”和“神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