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延安作家对知识分子品性的革命反思主要体现于前期延安文学中,是延安作家寻找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差距并企图弥补的努力。这种反思是作家对知识分子思想与个性的整体审视,是在没有外力推动下的主体选择,具有知识分子的精神史意义。革命视域下的知识分子具有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情绪化、迂腐和胆怯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与成就是不可否认的。在特殊时期的延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注重民生、经济、生产等各方面的建设,革命运动成果丰富。赛尔登曾就"延安道路"做了一种新的解释模型,从理论上提供了一条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同时期革命的"民族主义与社会问题相联合"的独特路线。  相似文献   

3.
作为特定历史阶段产物的延安话语,强化文艺的社会功能,突出艺术审美的工农兵趣味。当前延安及相关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三种类型,即重述革命史型、革命英雄传奇型、文化消费型,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延安话语的精神内核,它们在切入历史的方式、对真实感的表现及喜闻乐见的修辞策略方面仍需引起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在革命队伍中存在走出家庭、追求信仰、投身革命的女性作家群体。在这一群体成员的革命书写中凸显出近乎于宗教虔诚的革命领袖崇拜倾向,其精神构成中内涵着强烈的领袖情结。在延安女作家的领袖崇拜话语中,可以梳理出情感逻辑、信仰逻辑和神秘主义逻辑的非理性因素。处于政治权力边缘的延安女作家,为了获取自己的精神价值,借助于革命叙事有限地、部分地实现了介入公共政治生活、间接获取政治权利的欲望;她们对于领袖人物的崇拜与书写,是革命阵营内部权力分配不均衡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抗战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延安作家群的战时记忆具有“史实”和“心灵史”的价值。延安作家群通过对自身抗战记忆的回顾,叙述了在抗战时期个体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轨迹。他们在长期的身心体验、跨域流动、思想改造以及革命实践中完成了对自我主体性的重构。面对新时期以来创作者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延安作家群以革命作家的身份自觉,通过对苦难伤痕的自身超越深情地告白革命,打破了这一时期新启蒙话语形态下有关革命与伤痕叙述的二元对立方式。在对革命意义的一路追寻中,抗战记忆所赋予的意义空间也提供了他们对于自我定位和群体身份的确认。就其实质而言,延安作家群的“抗战记忆”是对于其自身革命一生的真诚告白。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时代”与“革命的话语”双重叙事情境下,回应工农兵群众对红色革命文艺的现实诉求,逐步建立起文艺发生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了革命主体与革命文艺的双向互动、革命文艺与革命实践的同步前进。在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武装战线”的同时形塑了一支革命的“文化军队”,不仅对塑造革命意识、激发革命行动、丰富革命生活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革命文艺理论成果。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回溯延安时期文艺发展历程,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真理性、坚守中国共产党文艺领导的方向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人民性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历史参照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延安文艺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将延安知识分子加以改造,实现其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文学生产者和文学传播者三重身份同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延安知识分子始终将人民大众尤其是工农兵作为服务对象,深入工农兵群众和参加实际斗争,转变思想,获取源泉,完成了向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身份的转变。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延安知识分子从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和接受习惯出发,创作出反映革命斗争、描写工农兵新形象的作品。作为传播主体,延安知识分子借助各种媒介手段推进延安文艺的传播与接受,在传播的同时实现与受众的互动,最终实现团结教育人民、帮助人民和敌人作斗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一种特殊的启蒙典范,是对晚清民国以来中国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启蒙话语以"革命"为话语导向,以政治启蒙、思想启蒙和科学启蒙为基本构成,并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产生了特殊的话语变奏。延安《解放日报》的启蒙话语冲突和流变,凸显了中国启蒙运动和追求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2021年10月,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办公室、延安中学、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联合举办"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延安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冯枚、延安中学常务副校长李文军、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党婕睿与延安中学高2024级全体师生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延安中学创建于1938年8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亲切关怀和精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立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锻造党的优良作风,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以大无畏气概在全党进行自我革命,通过党内法规建设,为延安时期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书写了时代答案。新征程上,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路线,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抓住“关键少数”,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通过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以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  相似文献   

11.
建国前延安时期毛泽东黑白记实照片真实再现了他在延安革命生活的点滴瞬间,不仅反映了当时摄影上的“业余性”和朴素的价值观,而且反映了毛泽东同志默默耕耘的平民主义作风和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气质.延安时期的毛泽东黑白纪实照片真实记录了革命时代的真实艰辛和坚定的革命理想,表现出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在延安时期集体主义的民主开明.  相似文献   

12.
在1940年代初的延安文学创作中,革命功利话语及其实用思维已全面介入家庭叙事。这些创作景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文学创作者面对革命、组织与家庭之间关系处理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又包涵着创作中革命实用思维的扩展:由革命对个人诉求的覆盖,演变为革命对社会关系结构的全面介入。  相似文献   

13.
方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忠实地记录并蕴含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样,延安方言之中积淀了丰富复杂的延安文化。择其要者,有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文化等内容。全面调查和研究延安方言与文化,可以引领延安方言由基础性的描写研究转向高层次的阐释研究;为延安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为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延安时期中共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对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巨大.延安时期,他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以及建国准备中的重要作用,在多个场合都不断强调科技,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论断.从任弼时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力抓通讯情报等军事科技、关心科技人员生活等方面对延安时期任弼时的科技思想进行梳理总结,简单探析其特色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6.
鲁迅逝世后,毛泽东在延安多次公开评价鲁迅,成功地塑造了延安的鲁迅形象,并使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延安知识分子乃至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17.
延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抗战时期,在毛泽东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范文澜为代表的延安马克思主义史家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运用新的史观理解阐释历史,系统总结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发展规律。他们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品格,引领并坚守爱国主义史学阵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确立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重新认识“延安文艺”的价值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中,“延安文艺”是无论如何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这不仅是因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文艺”奠定了中国文艺的“新方向”,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这种“新方向”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实践后,却遭遇到空前的质疑和尴尬,“延安文艺”成为了一种逐渐被淡化、被忘却的历史记忆。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延安文艺研究的价值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各级各类图书馆不仅为新中国收集、保存了大量的革命文献,培养了一批图书馆工作者,还积累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办馆道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办馆形式,坚持艰苦奋斗的办馆精神等一系列经验。建国后,延安图书馆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展。新时期,延安图书馆事业要继续发扬延安精神,与时俱进,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服务延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同时要积极推进延安各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并建立红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和延安地方文献数据库,彰显延安特色。  相似文献   

20.
大约在1937──1947十年间,有相当一批外国知识分子(文人)来到延安。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精神传统,以客人的身份,从独特的角度认识延安,寻找理解现代中国社会革命的答案。他们的来访活动是延安通向外面世界的开始,他们为此而写作的文章著作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