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试教育“变本加厉”说明既有批判理论从根本上没有力量,说明迫切需要对“以知识为中心”批判理论进行再批判。认为“以知识为中心”必然导致改革理论的“二律背反”,从而导致实践的畸形发展。应试教育“重视知识”远远不够,其根本问题在于把学校、书本知识与知识等同了起来。彻底打破“唯学校、唯课堂、唯书本”教育知识观,才能重构新的教育知识观,才能既重视书本知识,又重视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获得现实完整的知识,使素质教育得以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2.
论知识创新与高校知识信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创新系统中的高校知识信息管理是高校科技工作者启动知识创新过程 ,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基础条件。高校知识信息管理直接参与科学研究过程 ,是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知识信息管理促进了知识的广泛、全方位传播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生活德育与知识德育在理论上并不构成一对矛盾.生活德育离不开知识,因为在生活中建构 道德、在道德引导下建构生活,都需要知识来加以引导.没有知识的生活是蒙昧、黑暗、封闭的生活.知识德 育有两种:实然的知识德育与本然的知识德育,生活德育论所批判的只是当今中国实然的知识德育.本然的 知识德育是从生活经验开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掌握道德真理、实现道德自觉,并引导学生建构“可 能生活”.知识德育是科学、民主、人道、专业化的德育.道德知识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生活德育与知识德 育的统一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生命在于创新,而素质教育的第一功能就在于驱动创造。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必须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及国家创新体系要求认识知识创新的必然性。而知识创新吁求教育革命性的变革,其核心内容就是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知识、知识创新与核心能力的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知识、知识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基于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划分方法,认为超 竞争的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最根本源泉,分析了基于核心能力的知识创新与转化运动过 程,文章最后探讨了核心能力的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管理是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图书馆应从理念创新、服务创新以及角色转变等方面进行管理体系的创新。但此创新不应是主观随意行为 ,要从实际出发 ;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吸纳人才、管理人才和激励人才的体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明确知识的本体地位的基础上指出,在经济发展中对"创新"的强调不仅仅是策略上的变化,更多地意味着对经济系统和经济发展过程的理解上的根本性改变,是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开创的新古典经济学传统向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学的转变.基于这一理论转变,在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不再是生产能力、产值等的增长,最根本的应该是新知识的创造、获取和利用等能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科技哲学界对创新问题研究的深入,创新的概念已经从企业的技术创新扩展到更为广泛而深层的具有认识论或知识论蕴涵的知识创新层面上。这既把创新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深入,也为科技哲学自身的发展开启了一条具有活力的演进路径。但是,由于知识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认识或知识活动,同时还包含了诸如战略、制度、组织和管理等相关社会性因素在内的整体性社会行动系统,因此,在科技哲学对知识创新问题的研究中,还有必要作出适当的扩展以接纳社会性的分析维度,从知识的社会生产、传播、转让和应用等方面探讨知识创新的社会运行。  相似文献   

9.
从知识创新与创新能力、知识创新与创新体系,以及我国建立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创新体系的意义等方面,以比较和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各种模式。最后,指明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及前景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创新是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 ;图书情报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服务 ,是图书馆利用其服务系统或设备 ,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知识创新和图书情报工作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 ,尤应重视图书情报工作对知识创新的作用。图书情报工作对知识创新的具体作用表现为 :通过有效的知识组织 ,充分实现已有文献的学术价值 ;通过有效的情报服务 ,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环境和技术的革新 ,为知识创新者提供使用情报的方便。  相似文献   

11.
创业经验与再创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是当前再创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二者间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小微企业调查数据,构建包含3589家企业的截面数据,利用Logit模型研究了创业经验对再创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管理经验与行业协会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创业经验对再创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2)管理经验在再创业创新活动中对创业经验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3)行业协会可以显著地增强管理经验对创业经验的替代效应。研究结果为再创业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并从个人和企业层面拓展了现有文献对创业经验与再创业创新绩效间关系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简要分析了出现这种相互混淆现象的原因,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内涵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从知识管理过程角度综合解释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相互关系的框架,通过对此框架的分析,得出了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有其各自的内涵,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关系、发挥着不同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IT业人力资源管理对每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都意味着挑战,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IT业员工的高流动性与企业核心知识的积累性、创新性。本文从知识创新视角出发,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策略设计,将人力资源的管理环节与知识转化和创新紧密联系起来,以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在理论创新中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在理论创新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产业转型和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本文从实践知识的视角审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同,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教学内容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实践知识的习得;教学方式僵化,很少采用实践知识的获取途径,这些都制约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分析认为,实践取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以实践知识为主的知识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实践知识支配着创新人才的认识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科学理论的经验一致性是科学创新的合理指标之一。科学的累积进步观在经验方面的表达反映了对理论经验一致性协调力和经验新奇性协调力的追求。在非累积的情况下,判明理论的经验新奇性协调力和经验一致性协调力是完全可行的。经验一致性不完全决定对理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创新政策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国家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相关的文献中对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机理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与创新政策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其基本结论是:国家创新系统是创新政策体系提出的基础,创新政策体系是促进国家创新系统内部知识流动的向导和外部拉力,从而提高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  相似文献   

18.
知识溢出的存在及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究竟是何种因素限制或促进知识溢出效应则具有地域差异性。本文在考虑空间地理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2006—2015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河南省各地级市间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创新产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整体呈核心—边缘分布的空间格局,创新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率、R&D经费内部支出、人力资本及区域开放度均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且城镇化率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要使积累的知识有利于创新应做到在正确知识观指导下积累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知识积累过程中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在应试教育导向下;实际是"注入式",不能培养学生具有打破旧观念及标新差异的勇气.我国由于长期生产力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等社会因素,形成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综合,培养"集成"人才正是应有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创新到创新体系是人类创新行为演变的基本趋向。国家创新体系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的生产与知识的扩散同样重要,为推动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构建不同行动者之间紧密整合与互动的社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塑造国家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