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信一体化既是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对经济一体化和通信一体化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通信一体化的发展动因,指出其发展仍存在行政管理体系制约、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两省一市通信资费差距明显和通信业务运行的割据状态依然存在等多方面的问题。江苏通信业应从提供政策保障、推进省域通信一体化、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实施省内试点和示范以及引导同一运营商在长三角范围内开展一体化的运营等方面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逐步走出一条既适合江苏通信业发展实际,又符合长三角整体利益的通信一体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的整合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以泛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为例,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了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背景和依据;论证了建立统一市场,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合作目标;最后,从体制、基础设施和产业分工方面,分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和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东亚区域价值链的重构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首先,东亚地区的市场规模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对我国贸易和投资依赖程度的加深,具有支撑我国国际经济外循环构建的良好现实基础。其次,由于我国在贸易平台建设和消费市场规模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望通过消费市场驱动路径构建“以我为主”的东亚区域价值链。最后,东亚区域价值链的重构将促使我国依托东亚区域经济外循环完善产业链发展,参与价值链中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同时依托东亚区域价值链驱动我国创新链发展,实现区域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双螺旋促进。发挥东亚的支撑作用应该从掌控内需市场、构建全球贸易平台、加快技术创新、加大对东亚直接投资力度、提升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构建高水平的东亚区域价值链。  相似文献   

4.
由于体制、观念上的落后,落后县市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建设用地缺口大,特色产业规模小,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不强,以及市场信息的缺乏,制约了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阻滞因素,提出了提高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提高主观认识、实行县级体制改革,进行农村产业革命,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发展特色产业,根据经济实力实行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管理等对策建议.同时,还要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和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等方面入手,从而推动辽宁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社会经济的运动发展是信息力的创造和演进过程,信息力的不断进步使经济主体和客体以及在它们的结合方式上不断得到优化,正是信息力的不断变革推动着区域经济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向现代迈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和多元互补性等信息社会的网络特征。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经济与信息一休化发展的新趋势.给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区域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6.
信息市场的结构和调节的特点 信息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决定了国家高度调节的程度,以及信息生产的高度的集中化和垄断化。 通信市场的状况,明显地说明了当前在这个领域中的重要发展趋势。例如,在世界的13个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英国和日本没有在传统的通信手段方面实行垄断。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长途通信公司——美国的  相似文献   

7.
以系统动力学核心思维视角对泛珠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基本分析框架,从区域经济发展主导因果反馈关系图中。寻找一体化战略的优势。按照更加严谨的因果关系考察泛珠区域经济深化合作影响因素与约束条件,借鉴系统动力学原理找出经济发展的根源,并从建立完善有效的市场、促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信息高度共享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新发展阶段,数据要素化和社会经济数字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技术革命加速推动人类经济活动向多元经济空间拓展,数字治理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关键路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智治性是数字治理驱动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可以从规划编制、城市大脑、城市群安全防控、中心城市决策体系、中小城市场景开发等方面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从建设数字政府、发展数字经济、数据驱动创新、打造高品质数字社会等方面加快建设数字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起源、发展现状、层次、趋势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原因等方面来展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探讨其对WTO多边贸易体制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以及我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状况,以及泛黄海地区经济存在的差异性和竞争性等方面,分析了泛黄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与意义,提出了地域整合、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战略构想,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共同开发利用战略优势资源、建设区域共同市场、统一协调对外政策、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措施,以促进泛黄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测度我国区域信息鸿沟,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15个省市在网络可接入性、网络使用能力、网络内容应用、网络外部环境4个方面共10个指标进行分析,通过获得各省信息通信技术(ICT)接入、应用水平综合指数和信息鸿沟指数,对我国区域信息鸿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间的信息鸿沟是非常明显的。本方法可以在纵向和横向上比较区域间信息鸿沟的状况,由此估计以往ICT发展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并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城市功能联系网络的空间外部性对解释区际互联互助、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产业联系下的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及其协调发展空间效应:首先,根据城市产业分类及功能特性构建了城市功能结构体系;其次,基于产业联系角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城市功能网络联系强度,并借助重尾分级法确定网络层级结构;再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空间分布结构、网络密度效率和网络边界效应三个层面剖析各类功能网络结构特征;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城市功能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全域内各类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形态存在差异,流通和公共服务功能网络呈跳跃式交织联结分布,其余三类功能网络均呈“东密西疏”梯度化递减的网状分布;全域内各类功能联系网络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性,上游以成渝双核引擎式联动发展,中游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式”轮轴辐射结构,下游呈“一核多中心式”扁平化结构;城市综合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产业联系的分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生产功能溢出效应最大,流通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的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促进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撤县(市)设区"政策是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方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撤县(市)设区"政策是否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需要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文章基于2010—2019年共101个县域样本面板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政策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从政策实施的具体区县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两个层次进行效果检验,以综合研判"撤县(市)设区"政策对经济发展、区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体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加快经济发展进程;"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具有明显地区差异,重庆市的实施效果优于四川省;政策实施的促进作用为短期激励,且需经历一定适应期方能充分调配市政资源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激励作用会随时间逐渐减弱。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产业聚集效应在政策实施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可通过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区域内大量企业聚集而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产业聚集效应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信息交流与提升分工合作效率,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政区划,应考虑各地区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区划调整政策;协调中心城区与外围县域经济发展关系,根据区域未来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城区功能定位与县域发展格局;提升政策实施经济效率,科学合理挖掘资源潜力,优化区划调整内涵。文章从理论假说出发,经过系列实证分析检验,对典型内陆经济增长极县域经济区划调整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拓展区划调整影响效应研究,可为地方政府行政区划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知识流空间是借助信息技术和高速交通快速获得知识的组织体现,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高速铁路是实现知识流的媒介,区别信息通信技术之处在于实现人的流动。高铁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促进了面对面交流层面的知识流,而且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流动、促进产业集聚与扩散、吸引投资、站区开发等方面影响了区域间知识流的结构,同时改变了区域间的知识联系强度。必须通过合理的政策手段完善高速铁路对知识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源于20世纪末的治理革命与信息通讯技术(ICT)的结合催生了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手段的电子治理,它将成为信息时代政府实现善治的新思路。然而,电子治理的发展却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方面的风险,包括电子治理实施的制度与决策困境;资金缺乏;公民参与缺乏、数字鸿沟扩大,以及信息安全与创新问题。相应地,电子治理的实现需要从创新组织制度、完善法律法规;突破资金与技术瓶颈;培育公民社会、缩小数字鸿沟;保障信息安全、加快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产业集群是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的基础,而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本文认为以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的政策主要在于: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范围内要从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产业结构变化通过影响资源的富集程度进而改变城市的形态。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主导产业以及产业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就要强化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各项产业政策,包括制度安排和微观设计等。  相似文献   

18.
区域产学研合作主要受各主体、区域创新网络特征、区域经济结构及区域社会、政策环境的影响.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顺应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完善政策环境,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京津冀产学研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改进京津冀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京津冀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等是促进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主成份分析的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在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将其归并为三个主因子:发展—消费因子、发展速度因子和城市—产业结构因子,即国家产业政策及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最直接的因素;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是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拉动力;城市化水平及其自身结构的变动加速了山东产业结构的变动;进出口贸易的变化是促进山东产业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经济全球化的“优化配置资源、优势互补、优胜劣汰”的逻辑,分析海南与东盟各国在热带农业发展上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热带农业产业链理论观点,推广应用到海南与东盟各国热带农业的合作与发展上,提出构建“东盟农业生产基地+海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中国市场和非热带地区国家市场”的热带农业跨国产业链.依法平等协商,自主选择本地区需要参建产业链的农业行业,进行区域分工和自然资源、生产、流通、市场、国际贸易的要素整合,促进热带农业的跨国合作,创新国与国之间的热带农业合作生产经营机制与模式,搭建农业产业的发展新平台,弥补中国和东盟国家热带农业发展短板,提高生产效能,增强农业创利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体现富邻友好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