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我6岁那年,我的爸爸便去世了.可是,我却从没缺少过父母的关爱,因为我的继父对我很好.他在密苏里州开了一家公司,收入不错.自从他来到我家后,我们一家三口便再也没有分开过.  相似文献   

2.
送报的少年     
于苏 《快乐青春》2011,(7):39-40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这些度过教师“劫”的教师们欢度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傅正乾同志送来他的一部专著的稿子要我“审阅”。我想,这大概是他的尊师礼吧!因此,尽管白内障已经严重地影响视力,还是接受了,而且立即从头读起。正乾上大学的时候听过我的课,一直称我为老师。时间过得真快!他现在也是有三十年以上教龄的老师了。  相似文献   

4.
读书识人     
很多时候,精神的魅力比专业知识更容易叫我折服,我上课是读人.读书也是读人。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两位导师,或许不是他们的学问.而是那一点童心和趣味,一点单纯的向上的坚持,深深地打动过我。所以我没法不喜欢金克木先生,这个古古怪怪的老头,看他的书会笑,不时地笑。  相似文献   

5.
为写“奚啸伯往事”(奚啸伯,1910—1977,男,满族,北京市人,京剧老生演员)一文做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这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名伶。在公开场合居然没有说过一句反党的话。我托在石家庄工作的朋友去查阅相关材料.得到的回答是——1957年河北省所有的报纸没有一篇关于奚啸伯鸣放期间的言论的报道,也没有批判他的文章。我又去问他的弟子、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得到的回答也是同样的——奚啸伯在1957年夏季没有反党言论。这岂不怪了?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画家,举办过十几次个人画展,参加过上百次画展。无论参观者多与否,有没有获奖,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微笑。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问他:“你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开心呢?”他微笑着反问我:“我为什么要不开心呢?”尔后,他给我讲了他儿时经历过的一件事情:我小的时候,兴趣非常广泛,也很要强。画画、拉手风琴、游泳、打篮球,样样都学,还必须都得第一才行。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闷闷不乐,心灰意冷,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一次我的期中考试成绩竞排到全班的最后几名。  相似文献   

7.
情绪倒计时     
大年三十这天,我的心理诊所休业,准备舒舒服服地在家和妻子、儿子过一个团圆年。吃过年夜饭,我们一家三口正在看春晚,电话忽然响了,一位患者非要找我聊一聊,不得已,我只好开车去诊所。我到的时候,诊所门口已经等候了一个男人,他蹲在大门前,神情沮丧。一进诊所,他就开始倒苦水。年前他刚刚失业,从刻薄的老板,  相似文献   

8.
周末的一个晚上,以前房东的大闺女青莲急冲冲地来到我家,说: "叔叔,你快去急诊室看一下,我们家建良他,他……" "你不要着急,建良怎么了?" "这几天建良走路老是一瘸一拐的,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老不说,我以为他摔伤了腿,后来才知道他下面发炎溃烂了.最近几个月他都在出差,我估计他没干好事,说不定染上性病了.他却一口否认干过坏事.我陪他去一家私人诊所就诊.  相似文献   

9.
崇高的尊严     
冯笛7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继母来到他家的时候,冯笛刚好11岁。 继母刚来的时候,冯笛挺不喜欢她,很长时间都没叫过她一声“妈”。为此,父亲还打过他。这样,冯笛的抵触情绪就更加强烈了。然而,在继母惟一一次打他的时候,冯笛竞意外地叫了她一声“妈”。  相似文献   

10.
一日,朋友对我说,阿平酒家的老板要请几个好友聚一下.也请了我。我好凑热闹。也好喝两杯。便一口答应了。谁知洒过三巡。朋友对我一番抬举后。竟一致要我为阿平酒家写篇稿子。我和阿平认识也有几年了,是因朋友常请我去他的酒店用餐才慢慢熟悉的。虽然我对阿平的印象很好,对他酒店持续上扬的“人气指数”也很佩服.但我从没有想过要给阿平酒家写稿子,给酒店写稿子,总有瓜田李下之嫌。这一回推不掉了,抵着面,不写也得写。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前开始跟罗老师读书时有一个感觉,顺着他指出的方向走过去。就进入一片广阔鲜活的知识和思想的空间.也立即领略了学术生活的艰难困苦。有幸得人这样一位博学闳思的导师门下,在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里承受他引导点拨,受益终身,这自不待言。而懵懂如我,开始意识到关于历史学专业和学术生活的一些更广泛、更深刻的问题,对有些问题逐渐有了一些自觉的追问和思考。有了一些逐渐清晰起来的想法和信念,回想起来,也多来自于十年前跟他读书时他的启蒙和引导。来自于后来对他的著述言传的体悟和反思。在我逐渐形成关于什么是知识分子人格的概念的过程中,他是一个切近的典范。平日里读书学习、琢磨问题的时候。会经常想起先师写过和说过的话。又不免会在想象中向他请教.猜想他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和判断会是怎样。所以有时会觉得,他的去世给学生留下的空虚和遗憾现在竞比他去世之初的那段时间还要大。我想,在读书做学问和生活的同时继续去努力了解他、理解他。该当是我一辈子的事。  相似文献   

12.
自从网络进入我家,我先生就被它迷住了,一有时间就扑在电脑桌前网海漫游,网上查资料、发邮件。和他说话,他也总是以单音节打发我了事:哼、啊、好、哎……我抗议,他却振振有词:“我一下班就回家,不抽不喝不出去玩,真正模范丈夫也。”哼,人倒是回家来了,可形同木偶,对我不闻不问,哪像个正常人?这不,星期天一大早起来,他就开始他的  相似文献   

13.
"思维的神速要快过白驹过隙。"哈萨克人常说的这句民谚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当思维的鸟儿张开翅膀的时候,他翱翔的空间一定是十分辽阔的。依我看来,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生他养他的民族和哺育他成长的祖国,我深爱我的祖国,同时,也深爱我的民族。  相似文献   

14.
正朋友A结婚3年,孩子1岁多。一天晚上,A打电话告诉我:"我离婚了。"A念完大学后在国外工作过几年,后来调回台湾。一次,他在我家吃饭,认识了我身边友人的小妹,两人之后频频约会。没多久就谈到了婚姻。女方是富家女,丈母娘和丈人摆出了洋洋洒洒的"婚前条款"——房子是女儿的;两人至  相似文献   

15.
一、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 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是这篇作品的主要叙述视角.这样的证据比比皆是:"那时候,大概是十五年前的时候,我们不知别处如何装扮一个女子"[1],"有一年冬天,刚过了年,翠姨就来到了我家."[2]……尽管有时转换为第一人称内视角,有时有全知视角的越界现象,但即使在最后非常明显地转换为全知视角时,作者也没有忘记掩饰一下"都是由哥哥或母亲讲给我听的".  相似文献   

16.
我和老公都足警察,当年他向我求婚的时候,没有给我买一件值钱的东西,只对我说会爱我一辈子,因为他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孩。也许别的男人在求婚的时候也会这么说,但是老公的话还是叫我很感动,因为我也非常爱他。  相似文献   

17.
和丈夫一见钟情的时候,我已经27岁了,他大我4岁。这样两个晚婚模范,各有一些感情经历,即使曾论及婚嫁,也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我们很有默契,从一开始就没有追问过对方的旧事,即使是在婚后,在最两情相悦时。  相似文献   

18.
父亲是中学教师,一向温文尔雅,是出了名的好老师、好丈夫、好父亲.可是,他在61岁那年,竟然得了老年痴呆症.从此,我们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开始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父亲患病那年,我刚参加工作,平时住在单位,周末才回家.父亲一见我,总是惊喜地说:"小雨,你回来了!什么时候回来的?"可过不了一会儿,他从里屋出来,再见到我,仍然会惊喜地重复刚才说过的话.我和母亲都说他"老糊涂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相似文献   

19.
徽骆驼这个词,小时候曾多次听到过。徽州并没有骆驼,上海更见不到骆驼,可我这个徽州人就是在上海读小学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听到徽骆驼这个词,也模糊地知道是指徽州商人,即早年的徽帮。为什么要把徽商称作徽骆驼呢?曾引起过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20.
读书识人     
很多时候,精神的魅力比专业知识更容易叫我折服,我上课是读人,读书也是读人.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两位导师,或许不是他们的学问,而是那一点童心和趣味,一点单纯的向上的坚持,深深地打动过我.所以我没法不喜欢金克木先生,这个古古怪怪的老头,看他的书会笑,不时地笑,会感叹:"亏他想得出来!"金先生确实是位妙人,有过很奇妙的经历,写过绝妙的文章,文章里又有很多奇思妙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