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界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中概念运用方面存在西方文献引用问题、研究角度选择不符合文化认同研究目的、文化认同术语解释和表达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为此,需要在建立中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思维框架中引用西方学术文献,需要在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上选择研究角度和解释文化认同的学术内涵;研究方法选择方面存在方法运用的多样性不足、方法运用不完全符合具体方法规范性的问题,为此,需要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上发力;研究内容方面过于注重具体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地方文化认同领域,为此,需要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与西方文明对话层面研究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青年是构建未来两岸关系的重要参与者,推动两岸青年深入交流,对于增进两岸共识,促进两岸心灵契合,构建“命运共同体”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文化认同内涵及外延的分析,结合目前两岸青年交流工作的现状,分析两岸交流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文化认同视域下加强两岸青年交流的路径。未来两岸青年交流工作,应以构建两岸青年“共同体验”为重点,注重交流后续跟踪反馈,着力开发推广两岸青年互联网新媒体交流平台,有效强化两岸青年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发展30多年的历史充分显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华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的连结点,是沟通两岸民众心灵、观念的桥梁,维系两岸同胞亲情的重要纽带,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和平统一进程的强大力量。充分认识文化往来在两岸关系、两岸交流中的特殊作用,是推进两岸文化交流进程、提升两岸文化交流层次和实现文化交流目标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交流中常常存在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误读现象,并构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交往中实际还存在一种有意识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恰恰是新文化产生和创造的前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典型者如汉唐间佛教和明清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可消除,其影响也是得失兼备,因此要在平衡不同文化现象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有利于文化成长与文化交流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化交流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它是多向的 ,有着多种多样的交流方式和自身特有的客观规律。文化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调节着各国间的文化平衡。自觉地进行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一大主题和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6.
许多国际学生选择寄宿(Homestay)在当地居民家生活。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是推动文化学习的关键,这是留学生选择寄宿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与当地居民在文化上密切的社会交往会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对异域生活产生良好的适应作用。作者从留学生的角度探讨了国际学生在寄宿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思乡、语言障碍、生活文化差异等主要问题,肯定了在应对这些问题时积极交流所起的作用。成功的交流需要交流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7.
大力开展琼台高校合作 促进两岸教育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海南大学大力开展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创了对台工作的新局面,也凸显了海南大学办学的优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8.
从国家建构的现实需要来看,把新疆纳入天山带进行研究,会淡化新疆与内地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的联系,从而扩大其间的差异性,此类研究方法不利于维护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国家统一。对新疆历史的研究应该坚持整体史观统摄的原则,在研究的出发点上突出新疆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地位,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国家建构与整合,在文化层面强调西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性和共性,加强新疆区域史与国家整体历史的统一性、联系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多元语境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元主义的世界语境中 ,本着中华文化的究极根性以确立一种新的文化主体性 ,是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情形。当代中国人或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可以有不同的信仰 ,他们却不可以也不可能不在存在论意义上以“中华性”定位 ,中华文化的质素已经与生俱来地流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的基础,也是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根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斐然。从文化认同视角看,受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为此,加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凝聚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交流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并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文化的输入还是输出,都必须坚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推动文化交流,既要在文化交流中坚持吸收和利用优秀的外来文化资源去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将体现着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推向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文化交流中的这一原则,当代中国实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同样需要贯彻这一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必须坚持"我们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在形成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的过程中,通过文化交流以促进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与理解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关注文化间对话、沟通与理解的心理问题、学理问题、伦理问题。心理问题解决的是心态冲突问题,消弭的是信任赤字;学理问题解决公理冲突问题,消弭理解赤字;伦理问题解决沟通方法的冲突,它所消弭的也是信任赤字。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双重征税的法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所得税制的异同等方面分析了海峡两岸双重征税的现状及其影响,归纳出一些解决海峡两岸双重征税的法律途径:签订双重征税协议、情报交换、税务合作、相互协商程序等,提出了签订两岸税收协定的设想,以推进我国财税法律体系的完善和两岸经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越南是邻邦,语言、文化交往甚早.越南歌筹中的汉文化就是中越文化密切交流的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理环境 ,历史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 ,中华文化是一元的 ,而西方文化是多元的。中华文化崇尚推已及人的恕道 ,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中西方校园文化也存在本质的差异 :各自体现的时代精神不同 ;价值特征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面对这种冲突 ,我们应该坚持扬弃、发展与创新、立足实际等原则 ,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方校园文化 ,建设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7.
陈炎的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 ,首先从中西文化比较入手揭示出中国美学的文化本质 ,使作为中国美学存在方式的审美文化得以复现历史的实存样态 ;然后从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上 ,凸显中国审美文化在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应于中国审美文化史这一特有的研究形态 ,形成了以体悟、想象为基础营造诗意语境的表述、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英语言交际,除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和梁启超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在文化上却有惊人的一致赋予中国文化以崇高的地位,重视发扬其优良传统;十分重视西学,而又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他们均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观察问题.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兼采中西并融会贯通是这二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共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