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仁"、"仁政"、"人本"、"留余庆"的思想及儒家"灾害观"、"贫困观"、"财富观"中的"慈善意识"经常会在引用中与现代慈善理念混淆。事实上,"博爱"与"等差之爱"、"君王之惠"与"公民权利"、"慈善特权化"与"公民责任"以及"明哲保身"与"爱之慈善"有很多背离之处。认为"宗法"与"礼教"两大思想是导致"人本源"的儒家"慈善意识"与"神本源"的现代"慈善理念"发生冲突的关键所在。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必须扬平等、弃等差,扬责任、弃恩赐,纠正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越位"现象,克服"明哲保身"思想的局限,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2.
慈善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慈善意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慈善的认识、判断、了解和感知能力。当前,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发展水平总体良好,并呈逐渐增强趋势,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吻合,亟待提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受外在因素影响,也受公民自身素质的制约。培育公民慈善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在德国的一些大城市里能看到一些很大的广告牌,上面有一位穿着黑色正装、自信十足、年纪较长的男子。这位看上去很像是银行董事长的先生坐在一把轮椅上,下面写有一行字:“‘帮助令人担心的孩子们行动’(Aktion Sorgenkind)将变成‘帮助他人行动’(AktionMensch)”。  相似文献   

4.
慈善事业作为一种自愿性共享机制,同社会保障这种强制性共享机制一样,都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风险化解机制,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议题。在研读与慈善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遵循"从慈善需要到慈善行为"的逻辑思维主线,试图从慈善的重要性、慈善需要与动机、慈善行为以及慈善制度等几个维度对慈善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评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对我国慈善事业理念、慈善机构设置与业务管理、慈善捐助额度、慈善事业法律法规的现状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我国慈善捐助理念、慈善组织建设、社会诚信体系、慈善事业相关法规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教育,更新慈善理念;发展创新,健全慈善捐助运行机制;妥善管理,开发募捐款物价值;加快立法,完善社会捐助法律体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试论慈善组织的福利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组织与社会福利之间具有内在的亲和关系,是社会福利供给的重要主体,慈善福利具有人道性、选择性、多样性和无偿性等特点.在福利供给中,慈善组织扮演着福利生产者、筹集者、输送者和分配者等角色,发挥着募集慈善资源、实施慈善救助、嫁接慈善桥梁和传播慈善文化等作用.  相似文献   

8.
慈善意识相对弱化及其伦理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善良的民族,有悠久的慈善历史,但与世界上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比较,我国的现代慈善意识和行为有不可否认的差距。我国传统的和现有的伦理构架和伦理观念,与这一结果有深层次关系。首先,儒家仁爱伦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善良本性,也使中国人的善良具有自身特征,但是另一方面,儒家伦理的某些特征和内涵,使中国人的慈善意识固化在特定的框架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人的现代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其次,中国宗教伦理对慈善意识的影响相对弱化;再次,共产主义伦理道德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塑造了中国人崭新的精神面貌,同时,特定环境下对社会主义伦理的某些"时代性"注释和偏解,也使人们对当代慈善意识产生某些意识错位。  相似文献   

9.
试论儒家的慈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以其入世的精神和兼济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以民生的改善为追求,特别关注人民的安危与喜怒哀乐,其思想中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慈爱,这种慈爱尤为集中地体现在其"仁者爱人"、"恻隐之心"和善养"四穷民"的主张上.  相似文献   

10.
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企业在社会慈善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慈善行为主要基于经济利益、社会责任和政治目的三个方面的动机,但当前我国企业慈善意识不足,企业慈善行为的组织体系及相关法律制度、激励制度不健全,需要企业、政府、公益机构多方协作,通过转变企业自身观念、强化企业慈善战略管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大力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利用媒体资源引导社会舆论,培育慈善文化等措施鼓励引导企业慈善行为。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慈善意识,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层原因,而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是我国慈善事业建设的重点.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努力推动传统慈善观念的现代转化、大力加强慈善事业的制度建设、广泛开展慈善意识的培养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路径,构筑我国的慈善事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核工业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时代精神的彰显。在新时期,弘扬核工业精神不仅有利于核工业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更有利于美好"中国梦"的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培养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意识、追求科学精神和发扬创新精神,将核工业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虽各有自己的特质和内涵,但又有内在的联系。实现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时代的迫切需要。要通过多种途径弘扬科学精神,使之内化为一种民族意识,实现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之一。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中的深层文化,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当下对校园精神,特别是校园精神建设的主体精神关注力度还很不够,因而必须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大学精神讨论大学办学的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阐述大学校园精神是大学人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和文化心理状态,是大学人自觉追求、主动塑造的过程,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办学传统中积淀孕育而生的过程,是一个薪火相传、不断强化的过程。提出大学校园精神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任何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违反校园精神形成规律和必须具有矢志不渝的执著追求精神,锁定预期的建设目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精心培育和不断强化为大学改革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丁玲作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革命家、活动家,是延安精神的杰出代表;她在延安前后生活、工作、战斗了近9年,这是丁玲精神形成和成熟的最重要的时期、关键时期。丁玲是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延安精神构成了丁玲在不同时期重要的、突出的个人品性,成为丁玲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7.
论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诗性精神是指出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发情感的精神,文学精神是指为了艺术的与审美的,自觉为文的精神。诗性精神(抒情精神)与文学精神(艺术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关系并非以对立为特征,两者往往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重合。在界说范畴、描述特征、辨析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魏晋玄学思潮中士人心态异化的情形为实证,可以发现社会文化思潮加之于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间存在着对立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应当将两者的合理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正确地把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对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科教兴国、法治与德治、经济学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学、经济学和哲学三个层面 ,重新审视了科学的探索创新、务实求真、怀疑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产生分野与对立的根源,提出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的前提是正视科技进步与人文发展的现实对立,在克服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塑当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通过观念互启、方法借用和学科整合等途径和方式,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