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捷克斯洛伐克约五分之四的捷克斯洛伐克(简称捷)人对作为一种俄罗斯化思想的马列主义不感兴趣。捷与苏联不同,形不成这种思想,因为国内不同的传统和政治文化。当初把共产主义体系引入捷国内的,是捷本国的政治力量,而不是苏联军队,所以社会主义的通俗概念是建立在民主原则基础 相似文献
2.
塞露基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12)
罗马尼亚在西方人士看来,罗马尼亚是苏联集团中一个自行其事的国家。西方列强对罗马尼亚另眼看待的原因在于这个国家有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倾向,背离苏集团经济和外交政策的模式。我指的是背离传统政策而不是体制。齐奥塞 相似文献
3.
蒋和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在本世纪50年代,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就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改革道路。进入80年代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当代社会主义世界的历史潮流,这股改革与调整浪潮兴起的根本动因,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原有体制和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经济的活力与效益,使经济增长缓慢,甚 相似文献
4.
田保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苏联东欧演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田保国处于动荡中的世界战后40多年来,整个世界格局主要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为基调,东西方的冷战贯穿了始终。美苏两家各领半壁欧洲,分别派兵驻守。两个超极大国正是因为互把对方作为敌手,才得以控制欧洲,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5.
王洛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战后,苏联东欧国家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尽管它们的作法各有不同,但方向大体上是一致的,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有类似之处。它们的某些经验教训对于同一经济模式的国家来说,很值得研究和借鉴。一、改革的决心和步骤改革的决心大不大,改革的步骤是否稳妥,对于改革的成效有极大的影响。有的苏东国家的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从主观原因来说,就是由于在重重阻力面前畏缩不前,总下不了决心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改革,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零敲碎打,不成龙配套。例如,有的国家只简单地把中央的一部分权利下放给地方,却没有扩大企业的自 相似文献
6.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东欧各国的经济改革情况,以及苏联经济改革的现状,并且从中探索苏联新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外交路线的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7.
张植荣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战后历史中最根本性的变革。从1989年到1991年这短短的二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易手,国家改变颜色,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苏联政局动荡以至国家解体。这一切标志着东欧社会主义的瓦解和冷战的终结。在西方国家高唱“和平演变”的凯歌声中,达赖喇嘛也将其国际活动的触角伸到了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他出访了剧变的东欧列国,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王逸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4)
近年来,苏联东欧各国开始在农村中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制,并取得一定成效。 据报道,苏联农业部长去年年底说,从去年三月全苏农业会议以后,农村实行集体承包制的单位增加了一倍,达153,000个,承包土地面积达四千多万公顷,占全部耕地的四分之一左右,同时,一些地区还开始试行家庭和个人承包形式。保加利亚今年以来在农业中全面推行承包制,并且鼓励尽可能地承包到户和个人,政府为此还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条文。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七十年代初已实行了承包到队、组、人的各种承包制,近一两年政府又进一步放宽了政策,支 相似文献
9.
导致东欧经济增长急剧下降的原因是什么?采用所谓粗放型的经济,使资源枯竭,这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这种增长依靠不断增加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量。总的经济效益、内在生产率(即劳动力和资金的生产率)趋于下降即是这一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后果。尽管东欧经济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却制止不住这种资本生产率的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1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克林顿政府将采取赞成并可能加速停止美国核武器试验的政策,汇同于广大非核武器国家要求尽快达成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迫切愿望,可能对我国的核试验形成一定影响。本文对此予以介绍,并分析我国可以采取的几种因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过萌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本文以苏联、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作为代表,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财政体制作些比较,并力求从这种比较研究中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为我国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之借鉴。一财政具有哪些职能,这一点直接取决于并反映着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的性质和基本特征。同时,它也在颇大程度上决定着财政体制的特点。苏联、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关于财政职能问题的理论认识及改革实践存在着重大差异。核心同题在于,是否承认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经济调节职能,以及是否充分发挥这一职能。 相似文献
12.
和北约盟国相比,美国战后时期的对苏政策显得不那么友好。这些政策作为对苏联军事势态、非民主的对内政策及其经济体制性质的反应,是易于为人理解的。但形势正在迅速发生变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成了一场不那么彻底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并可能发展成为一场重大的革命。这些事实的出现要求重新评价我们的对苏政 相似文献
13.
胡义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作为用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审美现象的一个新兴学术领域,审美控制论在苏联和东欧的历史虽然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要短,但也有二十多年了,其中的某些经验教训和动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序幕:两代美学家的冲突苏联和东欧国家里的“代差”是相当突出的,它也体现在那些与政治生活关系并不十分直接的某些学术研究方面。当年的审美控制论便是这样的学术领域之一。与维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控制论,最早诞生在美国。在当年的苏联和东欧,它遭 相似文献
14.
李兴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4):448-452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东欧的军事遏制战略是贯穿始终的 ,主要分为地区性遏制战略 ( 1 946- 1 95 4年 )、大规模报复战略 ( 1 95 4 - 1 967年 )、灵活反应战略 ( 1 967-1 982年 )、新战略 ( 1 983- 1 988年 )、超越遏制战略 ( 1 989- 1 991年 )等阶段。具体说来 ,西方是以苏联作为主要对手的 ,其对苏东的军事遏制策略既有不同之点 ,也有相似之处。但是 ,从对苏东关系的影响来看 ,这种军事遏制战略的成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李兴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4):448-452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东欧的军事遏制战略是贯穿始终的,主要分为地区性遏制战略(1946-1954年)、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1967年)、灵活反应战略(1967-1982年)、新战略(1983-1988年)、超越遏制战略(1989-1991年)等阶段。具体说来,西方是以苏联作为主要对手的,其对苏东的军事遏制策略既有不同之点,也有相似之处。但是,从对苏东关系的影响来看,这种军事遏制战略的成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19
从劳动过程理论视角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路径不仅由精英所主导,还与不同劳动体制下劳动者的态度与选择有关。将"政党—国家能力"和"技术官僚权力"两个因素补充进迈可·布洛维对国家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理想类型的建构框架中,认为国家社会主义劳动体制包括官僚专制主义、官僚霸权主义、群众参与主义和工人自治主义。当国家社会主义遭遇普遍性的效率与合法性困境时,奉行不同劳动体制的国家的转型路径也存在差异。劳动体制为官僚专制主义与官僚霸权主义的国家因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与劳资矛盾造成民众仇视政党国家,并导致政权迅速更迭;劳动体制为群众参与主义的国家因工人阶级对政党—国家的信任并未丧失,为国家主导的渐进式改革争取了时间;而在劳动体制为工人自治主义的国家,因"政党—国家能力"与"技术官僚权力"都较弱,而走向了地区的自治与分裂。 相似文献
17.
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及保留看法大体上也适合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即在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中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结构。同样在这些国家内也并不一定会成功地造就一批(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新人。除了这些相似之处以外,人们并不能得出东方集团若铁板一块的结论。这意味着虽然存在象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等共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毕吉耀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2,(5):14-16
随着欧元现钞投入流通,其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的进一步巩固,美元目前虽然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但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独霸地位正目益受到挑战,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将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元与欧元国际地位的此消彼长及其汇率关系的调整变化,有可能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和汇率体制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苏联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苏联的社会语言学主要从事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如为过去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创立文字,研究某些标准语的形成问题、语言的社会规范问题等。从五十年代起,“社会和语言”的关系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对语言的最响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 相似文献
20.
郭祥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5):469-474
1956—1978年是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时期。苏共“二十大”是这次改革的起点,对斯大林的评价影响了这次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中苏冲突、论战使这次改革偏离了正常的航道。应该看到,中苏冲突、论战含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因素,认识中苏冲突、论战不能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而应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正确评价苏联对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的影响。同时应该看到,中国第一次改革为第二次改革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