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江三峡自然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及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壮观的一段峡谷,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地跨重庆东部和湖北省西部,因其险峻的地势、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对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按照国际公约和国家法规对景区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行强制性保护。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与中国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的前 30年 ,在毛泽东的重视关心下 ,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起步、“一五”计划时期的奠基、“三线”建设时期的高潮三个阶段。 30年的开发和建设 ,使中国西部地区贫穷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在党中央号召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 ,重温毛泽东对中国西部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决策 ,回顾中国西部开发走过的历程 ,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对开创西部大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迎接西部及整个中国现代化的美好明天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H型战略的布局是 :在沿海经济带与西部重点开发带之间 ,由长江经济带贯通 ,龙头上海与沿海经济带衔接 ,龙尾重庆与西部重点开发带衔接 ,形成中国 2 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战略联动关系 ;实施H型战略 ,形成“以东支西 ,以西资东 ,互惠互利 ,共同繁荣”的东西联动机制。这是实现邓小平“两个大局”理论的必然实践 ,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 ,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4.
曾有人断言:如果长江、黄河断流,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全面瘫痪! 黄河曾一度陷入断流危机,警锤已经响起。绿色在不断萎缩,满目疮痍,不遏制沙化的蔓延,不保护西部土壤,或许那一天真会到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青海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带动民族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和战略措施,做好了“退”、“还”、“补”、“管” 四大文章。截止2000年6月底,青海16个示范县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近75万亩,取得了显著成效。“退”是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5.
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 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有全国最大的“三江”源头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境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西部大开发,玉树怎麽办”的讨论正在青海各地展开,近日,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中共玉树州州委书记马伟。记者: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对玉树来说,是否具有共性?马伟:玉树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却正是我们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滞後,也严重制约了全州…  相似文献   

6.
论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实质上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建设、大保护、大发展,是实现西部各少数民族与区内外汉族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原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原则。发展机会不公平和发展权利不足是致使西部少数民族贫穷落后的根源。西部大开发应体现“民族公平”并赋予少数民族“公平优先”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西部文化由于固有的历史缺陷难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建设西部和谐文化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西部文化的转型不是文化要素的简单迁移,而是文化结构的改革和重组。要建设西部和谐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坚持“兼容共存、协调有序”的原则,建构“以人为本”的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一个很流行和影响很大的观点认为,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将移向西部。说它流行和影响大,是因为我国的理论界都这么认为,而且西部不少省、区都以此作为开发西部的一个重要“信号”,为“大规模”开发做准备的呼声甚高。大规模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转移,显然是伴随着资金、技术、人才的大转移而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重心的转移所依靠的是生产要素的转移。据此来考察,是否能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将西移呢?我们认为,无论是以世界经济重心移向亚太地区作背景,把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做比较,或者,对中国的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作总结,并对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趋势作分析,都难以得出中国经济重心将移向西部的结论。我们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将移向西部的思想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9.
调整经济结构是重庆市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应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十分重视组建大公司、大工业集团,增强重庆名牌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西部大开发,是邓小平发展战略构想中的又一个“大局”;而大建设、大发展,则是西部大开发中的硬道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则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2010年2月被中央确定为“国家级中心城市”,各行业先后提出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西部物流中心等建设目标,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迅猛,重庆各市属高校应顺势而为,针对重庆市发展需求培养交通类、物流类等专门人才,助推重庆建设发展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重庆港是长江上游的枢纽港,政府旨在将重庆港打造成为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随着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黄金水道的大力开发,重庆港集装箱的运输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重庆港集装箱运输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重庆是西部经济开发的重点,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五极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成渝经济区开发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必不可少的。而运输业务是物流企业中最主要的业务活动,文章以重庆地区的物流企业为背景,研究企业的运输业务流程的优化设计,为重庆地区的物流企业发展提供可行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后哥本哈根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重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对中国减排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低碳经济的涵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重庆抢抓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和两江新区成立的机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挑战,提出重庆可以从倡导低碳经济理念、加强低碳政策引导、推动产业低碳化、促进低碳城市和林业碳汇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发展低碳经济,从而实现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推进,作为龙尾重要城市的重庆,对自身在长江经济带中比较优势的认知也日趋重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重庆的对外贸易进行比较优势分析,重点分析重庆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比较优势。根据得出的结论,重庆在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方面的战略定位也应为内陆对外开放高地城市。  相似文献   

16.
重庆设市以后,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抗战前的重庆,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抗战全面爆发后大规模的人口内迁,陪都重庆也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促进了重庆的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发展和卫星市镇兴起。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成为了世界驰名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17.
向“低碳城市”转型框架体系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低碳经济推进的着力点,文章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制约因素,构建了以经济、社会、能源、环境、技术、城市建设为主的低碳城市发展动力系统框架,基于此分析老工业城市重庆向低碳城市转型的特点和必要性,并构建了重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重庆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自近代重庆开埠以来,重庆码头搬运业逐渐兴起,成为重庆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业。受政治、经济以及地理条件的影响,重庆地区的码头搬运业在民国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码头搬运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码头工人,这一新兴城市底层群体在近代重庆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码头工作的苦力为切入点,揭示这一群体在民国时期的生活写照,勾勒出重庆城市底层群体的全貌。  相似文献   

19.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选取2007年及2012年重庆市投入产出表的有关数据,从产业关联视角动态分析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发展力度还不够。基于实证分析,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