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永别了,武器》中“迷惘一代“的精神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彦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1):33-34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多取材于个人经历,反映了那一时代"迷惘一代"的精神特点。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2.
魏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4):37-39
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对战争从热情参与到深恶痛绝,对爱情从逢场作戏到真挚负责,对困难和厄运,艰辛抗争,表现出他是一个“硬汉子”。战争的残酷,爱人的死亡,又使他走上了迷惘和绝望之路,反映了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残的“迷惘的一代”所共有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3.
张艳萍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1)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悲剧系列小说之一,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从悲剧美学的视角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精神和美学意蕴,以求重新审视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定位他的创作风格,认识他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位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大师。他的文学创作灵活多样 ,对爱情的描写也十分细腻 ,这充分体现在其长篇小说《永别了 ,武器》中。该书中 ,他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战争时期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 ,他又娴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 ,意识流等现代派手法表达了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及对死亡的态度 ,从而使该小说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著。 相似文献
5.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从结构上来说,其五个部分便是莎士比亚“五幕剧”的悲剧形式。为使小说的悲剧气氛更浓,海明威采用了多种策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象征的预示作用,一连串的灾难性象征通过“雨”这个字眼贯穿于小说的始终,预示着主人公一个接一个的悲剧。比如动物形象在海明威的笔下就不仅仅是个烘托气氛、表现思想内容的道具,它们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作者从动物的角度来描写人物性格与心理,使这部小说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动人的美。 相似文献
6.
善与善的悲剧冲突——从《天边外》和《边城》看现代悲剧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
《天边外》和《边城》是 2 0世纪初有影响的两部悲剧作品 ,虽然其文体及文化传统和悲剧处理不同 ,但主题、结构、悲剧走向和现代悲剧意识却惊人契合。在这两部悲剧中 ,可以看到现代悲剧关注时代、关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走向。它不再简单的是善与恶的冲突结果 ,而是多种力量复合的悲剧结合 ,尤其是善与善力量间必然的较量和冲突。随着生命不确定感的增强 ,这种现代悲剧的必然性开始以更丰富的文学手段自我表现着。 相似文献
7.
高文丹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美国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提出了一种创作理论,把自己的文学创作比喻成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八分之七留在下面,由读者去体味。那么,他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去实践这一理论的呢?从他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中也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8.
黄新征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5):733-736
“迷惘的一代”文学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欧内司特.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主义和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微关系。菲茨杰拉德小说中包蕴着深刻的叔本华哲学思想,而海明威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尼采哲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麦克白》悲剧文本中,主人公麦克白时间的有序延续性被打破,时序的断烈和错位造成其悲剧的必然性。这正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基本主题,即对秩序和和谐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曹蕾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8):176-178
意象理论常用于分析诗歌作品,海明威常用冰山原则创作,让读者自己去想象。用意象理论分析《永别了,武器》中雨的意象,以挖掘埋藏于文字表面下的深层次含义,更好地欣赏作品带来的美感和意境。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揭示了人类由于战争的罪恶注定走向毁灭,而人类命运的唯一前途在于对善、真爱及和平的追求这一主题.这一主题蕴涵于"尘土"和"雨"两大意象之中,并在主人公亨利思想转变的心路历程中得到集中体现.两大意象极具<圣经>隐喻,喻示基督教"原罪论"基本教义;同时,作品的主要情节同贯穿<圣经>的善与恶冲突的主要情节相一致.这显示了海明威体认战争本质、沉思人类命运的基督教视角及其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12.
袁行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31-33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一书中明显表露出《圣经》情结。他把女主人公凯瑟琳塑造成了耶稣基督的化身.多次用《圣经》中常见的“尘土”意象作为象征性的背景。他还借男主人公亨利由恶到善的思想转变过程,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罪恶人类注定走向毁灭.只有弃恶从善。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这一深刻主题,从而在作品中“复活”了《圣经》一书中对人类“救赎之途”的期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在他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充分利用了时间和空间艺术。通过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海明威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同时也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本文通过对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时空艺术分析,总结了海明威在创作中的时空观和作品中时空手法的运用,试期对海明威小说的主题达到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龙晓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03-104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作品的重要艺术风格,《永别了,武器》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海明威的这一写作手法.这本书中天(weather),地(landscape),人(emblematic people)的描写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书中,天气,景物仍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却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作为暗示主人公遭遇的象征,某些看似轻描淡写的人物却也都在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成为太阳用于照不到的隐形精神雕像. 相似文献
15.
张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7-130,134
《永别了,武器》力透纸背的苍凉表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无论是战争与死亡描写,还是爱情与性描写,一切都冷静而客观,没有热度和温度,显示出一种切骨的苍凉。形成的原因当然很多,既与作者早年的战争经历有关,也与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有关,还与作者的艺术追求有关。苍凉比"迷惘的一代"、"虚无主义"等标签更贴近文本和作者写作时的实际情况,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刘润娥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58-61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自1 929年出版以来引起评论界的普遍关注.批评家和学者们从小说的宗教因素,存在主义,虚无主义,死亡主题等多视角来解读该小说丰富的文学内涵.但从小说女主角凯瑟琳温柔与宽容这一完美女性的塑造缘由及其悲剧命运对小说主题的形成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视角来挖掘本部小说思想内涵的几乎没有.可以说,凯瑟琳这个完美女性是海明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海明威正是运用这样一位天使般人物的悲剧结局来打动读者,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从而进一步揭示小说的主题--战争即死亡. 相似文献
17.
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存在张力.运用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分析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揭示了一个不为叙述者所知的凯瑟琳一个通过扮演真诚爱人的角色而逃离真实自我的逃避主义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