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艳 《东岳论丛》2023,(4):44-53
从比较的角度而言,中国诗学理论与西方诗学理论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也有着可以对话并且兼容的成分。在明细化的现代学科建设与平等学术对话的社会背景之下,中西诗学互鉴为重新认识和研究某种文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域。以这一视域为起点,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民俗志的本土化与多元化特征,进而探索民俗诗概念的生成,是中西诗学互鉴的实验性探索之一,也成为建构民俗志诗学理论的重要切入口,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增添新的理论注脚。  相似文献   

2.
李圣传 《学术探索》2015,(4):97-103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始终是在与西方文论前沿的互动对话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话题,进而完成自我理论更新。对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引入,便同样是本土语境中“语言论转向”与“文化转向”这一文论模式“内—外”更迭后对西方前沿思潮的吸纳、改造与升华。“文化诗学”作为世纪之交中西文论的一次“典型性”异质文论间的跨文化对话,不仅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于现实文化困境中的理论突围,还是刘庆璋等文论家试图于中西文论互动对话中变革更新当下文艺理论范式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3.
西方美学、诗学对中国诗学范畴现代转型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刺激并促使中国传统诗学范畴的现代转化;其二是西方美学、诗学的某些因素或范畴直接进入中国诗学,成为其有机构成部分。梁启超等人以佛学格义西方哲学、美学、诗学,使得中西两种审美诗学在对接与互释中走向新的对话和融合,从而刺激并促进了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晚清佛学复兴在诗学中的表现,一方面是此期诗家引佛语以入诗;另一方面是在这种以佛学与西方美学的对接中产生了中国现代诗学的许多范畴,或者是在某些原有的中国传统诗学范畴中同时渗入了佛学和西方美学(诗学)的某些因素。  相似文献   

4.
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中西诗学内部均各自存在着众多不同的理论派别,笼统将中西诗学分开进行“中西诗学比较”实非易事。然目下以此为题的论著实在不少。它们的论述框架大体相同,即:中国“表现”,西方“再现”,随之是中国“意境”,西方“典型”等范畴的比较,比较可谓简洁明了。但笔者以为这种比较从观点到方法均存在问题。就观点而言,众口一词的西方诗学再现论极不准确,再现论者显然忽视了西方从柏拉图到中  相似文献   

5.
感悟作为一种由印度佛教内传、又融合了儒道禅思想而不断中国化的诗性哲学,渗透于中国诗学的各个层面,并成为中国诗学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感悟思维不仅造就了梁宗岱诗论的外在形态——即其诗论的产生方式、存在形态、批评方式和书写方式——还影响了其对诗歌从缘起、酝酿、物化至鉴赏的全过程的认知与理解,使其在构筑自己的诗学大厦时有意无意地去选择与感悟思维相契合的中西诗学观念.这既促进了中西诗学的融会贯通,又为传统诗学的现代化转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相似文献   

7.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  相似文献   

8.
徐志啸 《社会科学》2007,(10):183-192
叶嘉莹在评论和研究中国古代诗词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西方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了她的古代诗词解析之中,这是她融合中西诗学推动中国诗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就她的论著中所引用的西方理论和方法,来说明她对中国古代诗词宏微观结合的解析,从而概括其研究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八十年代以来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状况,从目前诗学研究现状出发,提出在不同文化土壤、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诗学比较,重要的是要构搭彼此“相遇”的桥梁和寻求对话的“中介”,用一种开放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诗学,以西方文论作为参照,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寻找本民族诗学在世界诗学中的地位,一方面发现本民族诗学和世界上其他民族诗学之间的汇通点,以促进中国诗学的走向世界和世界性诗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刘绍瑾  佀同壮 《文史哲》2003,1(5):124-130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在 2 0世纪后期的华人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在着力揭示受道家影响的中国诗学与西方传统诗学美感视域的差异的同时 ,又极力探寻它与西方现代美学的汇通之处。在这一“同异全识”的比较诗学框架中 ,庄子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揭示这一点 ,既有助于去除西方诗学对中国诗学的遮蔽 ,也为中国诗学通于世界、通于当代、实现其现代转换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陈飞 《兰州学刊》2011,(3):32-36
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会通与融合,其根本目的是建构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这已成为一个基本的共识。与"哲学知识"层面的对话相比较而言,生命价值层面的对话是中西马哲学对话的深层维度。批判传统哲学的泛伦理主义倾向所带来的虚假生活和资本逻辑对多样异质生活的同化,追求平凡真实的生活是中西马哲学对话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诗学观对“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主要反映在诗人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上的“物态化”、艺术上的“隐喻”和“象征”、语言上的“玄言化”以及美学上的“谐谑化”倾向.透过传统诗学特征在其诗歌经验和诗歌文本中的存在状态可以看出,只有将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与西方诗学理论有机融合,让中国新诗既流淌着母体的血液,又感应着世界潮流的律动,才是中国新诗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争,聚焦于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衍生出本土化和西方化两种不同的入思方式,前者倡导中国文论民族特色之阐扬,主张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后者则主张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文化,以重建中国当代文论。前者钟情本土之玉,后者青睐他山之石。而要真正建立既具民族特色又能与异域文化对话的中国文论,则必须将上述两种思路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那么,如何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需要在文化、文心、文体三个不同层面,认真清理古代文论的理论资源和话语传统,深入探求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意义生成方式。如何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则需要在异质性、普适性和现代性的不同层面,精心辨析中西文论的内在差异,细致考量西方文论之中国化的可行性路径。中国文论话语重建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打磨出内蕴普适神韵而外显民族肌理的文论玉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划分了新批评派的类型及源流的基础上,对这一流派的诗学理论进行了剖析,并与中国传统文论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只有克服食西不化、过多颂扬和浅层次地转述西方文论的偏向,深刻剖析西方文论的得失,并与中国传统文论进行扎实的比较,才能与西方文论、特别是现代西方文论深入对话,才有助于兼具现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曹顺庆  王超 《中州学刊》2008,1(2):227-234
"五四"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进行的,具体而言,主要经历了.学科化"、"体系化"、"范畴化"三条西化之路.要使中国古代文论从"失语症"中解脱出来,必须经过四个步骤第一.承认中国文论较之西方诗学的异质性和话语独立性,避免"以西释中"或"以中注西"的倾向;第二,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个命题中进入"古今对话"的现代阐释性理论视域;第三,在"古今融会"的同时进行"中西化合".以中国文论的话语规则为本,融和或化用西方的理论资源,最终达到中西跨文明对话语境下的"中国化"研究.在承认中西方文论异质性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跨文明对话,中西文论思想的交流、互补和超越,最终达到"中西化合"的无垠之境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些学者所说的诸如美学的"失语症"、中国无美学以及中国美学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美学的"西化"和"本土化"话语权问题上。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把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思想学术资源进行融合建构起中国美学的一种新理论,其在当下的背景下具有从理论层面和对话层面来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婆罗多、新护、波伽等人的梵语诗学味论与西方诗学相关理论,存在很多可以比较探索的地方,如情由论和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味论普遍化与康德的非功利论、新护的潜印象原理与荣格的原型理论、波伽的艳情味和弗洛伊德的原欲说,等等.这说明,在中西诗学比较之外,引入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比较研究的新维度,将会使中国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8.
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杜书瀛毛峰杜书瀛(以下简称杜):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在西方诗学和西方批评的大量引进下,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视野,深化了学术思路,实现了中国当代诗学和文艺批评与国际文化思潮和文艺思潮某种程度的...  相似文献   

19.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3):100-100
邓新华撰写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该书以西方现代接受关学为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和中西文化与文论对话的双重视阈下,对中国古典文论所蕴含的丰富的有关读者文学接受反应的材料进行清理、挖掘、研究和阐发,勾勒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独具的理论内容和理论特征,彰显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为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西比较价值诗学,是一种不同于中西比较诗学和文学的价值学研究的诗学研究方法。它试图从目前的中西比较诗学和文学的价值学研究的方法论危机中,寻求一种新的诗学的价值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中西诗学的价值比较研究,以期从中西诗学价值特质的异同得失的辨析中,寻求一条整合中西诗学以走向世界性的共同诗学的可能的发展道路。 首先,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这里的“诗学”这一术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