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天勇 《江淮论坛》2012,(6):185-189
文章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通过传媒进行一律性的舆论引导已成为一种“制度化”的风险应对策略,但也存在因运用失当带来的“制度化”风险。微博因低门槛、即时的交互化传播及多种传播方式综合等特点,带来了社会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使舆论从一律走向多元。文章探讨了微博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带来的变化及如何建立健全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一种140字的微博文字应用,正悄然改变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官方的治理方式。本文通过介绍微博的诞生和传播原理、微博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社会动员力强等特性,以及微博不良信息易引发公共舆论事件、造成舆论失控、导致谣言泛滥等不利因素,提出在现实条件下完善网络信息服务许可、从顶层制度设计规范微博传播服务、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强化网络技术对负面信息的监管运用、注重行业内部监管以及提高网民道德自律意识等措施,提升微博在社会管理中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最理想之境,不是在全球传播战争和冲突的价值理念,而是努力化解各冲突方之戾气,建构和平之舆论环境。重构和平传播理念,无论是个体、媒体还是社会组织要充分传播和平的正能量,这是解决人类心灵的困境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方案。  相似文献   

4.
公共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日益突显。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是产生健康、负责、理性公共舆论的前提条件。公共新闻中传播主体和话语权向受众的迁移、传播内容的平民视角以及与受众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形式的传播特点,表明其具有培育公众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借鉴公共新闻的这些传播特点有利于培养我国公众的公民意识,营造一个健康、负责、理性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新媒体语境中公益传播所涉及“物质”、“话语”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概念;对比分析国内外公益传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话语理论,考察了手机媒体话语传播力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手机交谈与舆论扩散的关系等内容。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强大的话语传播力,为人人参与公益传播开拓了渠道;手机媒体公益话语传播对公共话语空间构建,公共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手机等新媒体公益传播联通了“个人思想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开辟了构建“和谐公共话语空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一种140字的微博文字应用,正悄然改变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官方的治理方式。本文通过介绍微博的诞生和传播原理、微博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社会动员力强等特性,以及微博不良信息易引发公共舆论事件、造成舆论失控、导致谣言泛滥等不利因素,提出在现实条件下完善网络信息服务许可、从顶层制度设计规范微博传播服务、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强化网络技术对负面信息的监管运用、注重行业内部监管以及提高网民道德自律意识等措施,提升微博在社会管理中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应体现其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角色存在冲突与异位现象,包括过于关心极端事件,题材挑选有失偏颇;议程设置重心偏移,过度报道吸引眼球;内部管理失范,炒作泡沫与报道失实仍时有发生。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思路包括:善待与善用结合,推动和聚合社会"正能量";强化议程设置公众责任,主动适应议程设置前移新趋势;促进"知沟"弥合与消除,提升报道感召力与亲和力;加强媒体内部规范与管理,着重新闻价值深度挖掘强化正面舆论引导;改善媒介生态环境和格局,推动与规范新媒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微信舆论场客观存在,议题经由个人价值判断后进入公共场域"朋友圈"引发意见论争,表面不相联系的朋友圈通过社会网络的相互关系形成勾连,间接并隐含式推动舆论的产生与发展。基于强关系的圈群具有多人参与、时效议题、引发争议等特点,封闭场域内个人倾向深远影响群体,意见复杂化、极端化推动舆情走向双向极端。微信舆论是现实舆论在网络场域的延伸,个人朋友圈公共议题的有效置入是良性引导的关键,信息时代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应主动担当众声喧哗中传播"正能量"、阐明价值意义的社会责任,进驻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微信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微博改变人们接触、传播信息行为的同时,也改变着各类公共事件中舆论的形成机制,为舆论引导提出了新课题。公共事件既是舆论的焦点,更易成为舆论引导的薄弱点。深入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及其舆论的科学内涵、核心要素,努力探索公共事件中舆论的引导路径,寻找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实现路径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文章试图从微博传播特征出发探寻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国际威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除依靠自身实力外,国际传播作为重要的传播途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传播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培植和影响国际公共舆论,减少国外公众误解,促进对中国的认同,增进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信服力和对外影响力.新的国际传播策略应转变传播理念,合理安排传播信息,发展传播技术和拓展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下的公共领域呈现出开放性、公共性、互动性、半匿名性等特征,并深入影响着传媒和司法的关系.结合中国当下的发展实际,针对公共领域的相关实践和研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为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现实环境;二是推进网络公共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三是加快新闻传播的立法工作,以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规范民众舆论.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报道在取得显著改善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在传媒从缺位失语到报道过度、量质失衡、缺乏合作、公信力下滑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历史因素的拘囿、现实环境的困扰和内在因素的冲突共同构成了我国公共危机应急报道的困境,亟需进行理念更新、制度完善和技术提升等方面的突围。  相似文献   

13.
孙玮  张小林  吴象枢 《学术论坛》2012,35(11):117-121
在日益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既体现出其对民主和法治社会的重要推动价值,也带来诸如"网络暴力"等表达越界的困扰,也即司法冲突和道德恐慌等问题。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表达的生态均衡与治理应着重以下方面:培养公民意识建设成熟"网络公民";建立高效信息发布平台与透明机制,强化自我生态净化能力;推动网络舆论的司法辅助和法治生态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的媒体职业素养与生态自律;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与规范。  相似文献   

14.
以域外南非艾滋病药品专利权案和"非典"防治的中国样本为例,引出风险社会中公共利益和私权冲突呈现常态化,迫切需要法律制度予以回应的判断。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的制度安排,如何调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共利益和私权的冲突紧张,进而保持公共利益和私权"天平"的平衡,是一般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难以逾越的理论与现实命题。通过完善现有制度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协同社会各种力量参与以及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和风险化解机制等路径,共同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共利益与私权冲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公共性"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范畴。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在政治共同体内与政治共同体间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公共性由于其政治品性与政治传播关联。政治传播作为由政治体系、传播媒介与公共舆论三个要素互动所构成的有机过程,其公共性体现在过程、内容和效果三个层面。政治传播过程的公共性是指政治传播是依据公共舆论调整政治活动、谋求公众支持的过程。政治传播内容的公共性强调政治信息在政务公开、政府新闻发布、政府危机管理、政府公共关系等政治活动中的公开传播。政治传播效果的公共性强调民意调查等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新时期,中国政治传播面临转型,急需政治传播的新观念、新话语体系、新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重要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具有降低交易成本、转移与合理分配风险、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效率、缩减政府债务等多重功能,但同时PPP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公私组织文化差异会导致内在冲突。实证结果显示,现实中同时存在PPP有效和无效的广泛事实,不同的制度条件、公私双方冲突程度、风险处理的合理性、企业微观管理、公共部门的作用等都是PPP有效性的决定因素。应针对以上因素,根据PPP项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宏观、微观条件,充分发挥PPP的功能与优势,克服其缺陷,提升PPP的实施绩效。  相似文献   

17.
综合现实和学术界的研究,目前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一定挑战的错误观念主要有新自由主义观念、民主社会主义观念、三权分立思想、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盛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错误理解、老左派观念等六种。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使我国的意识形态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公共领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公共领域的讨论中认识我国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规律,有效引导新媒体的舆论。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公共决策中的利益集团冲突日趋明显,这些冲突对公共决策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协商民主理论和由此发展出的利益集团协商解决冲突理论提出了一种通过协商、对话、妥协解决决策中利益集团冲突的策略.其与中国现实的契合性表明其可以成为控制公共决策中利益集团冲突的可行策略选择.根据这一策略提出一系列控制利益集团冲突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大庆社会科学》2014,(5):160-160
王小杨撰文指出,当前舆情管理仍不能满足网络治理的现实需要,管理主体对“移动多态化”的舆论格局尤感茫然,普遍存在一股“舆情焦虑”,管理范式亟待转型。一、刷新认知观。当前舆情管理主体的焦虑情绪,正是对微语境下“认知观游离”的回应。因而,若要顺利实现舆情管理范式转型,前提是刷新微传播生态中的管理观念,为管理主体在舆情管理中正确的自我定位奠定基石。当然这仅是实现舆情管理范式转型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境包括社会文化、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心态、舆论环境等诸多方面。社会语境对新闻报道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社会语境对报道者传播行为的影响,涉及报道者对题材的选择和报道角度的选择两方面;二、社会语境影响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把握。研究社会语境对新闻报道的反作用,目的是为了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