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权法是一部规范、保护财产权的基本法律。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调整财产关系的基本依据,是财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物权法是宪法保障公民私有财产权原则的具体化。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主要是防范来自国家的侵犯,其基本功能是给国家行为设定边界,物权法对财产权的保护是通过界定财产的边界来防止民事主体互相越界。二者一道共同维护私有财产权,同时也对私有财产权予以限制,那就是国家的征收征用制度。由于这种制度对私有财产权构成严厉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征收征用制度予以严格的限制和约束。从各国的立法例来看,一般从征收征用的目的、补偿标准和程序三个方面对此制度予以限制和约束,以促使政府依法行政,更好地保护私有财产权。  相似文献   

2.
曾哲 《太平洋学报》2009,(12):31-3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的民主自由与财产权存有内在本质的联系,能否让国民充分享有民主自由与财产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宪政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给国民的民主自由生活带来诸多变化,政府初期对国民的给付供给与民主自由权利的宪法关系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加以保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业已出现的政府采购,补助做府公共政策的选择以及政府资源的供给输出对国民私有财产权及其社会发展的多元影响,财产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对公民民主自由具有重大影响,没有了财产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相似文献   

3.
财产权的社会责任是由其自身的社会特性所决定的。目前,中国宪法财产权条款存在公共财产权社会责任缺失、私有财产权社会责任承担方式简单、公私财产权社会责任承担不平衡等失当状态,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的财产权社会责任理念和制度的形成和构建。西方法治国家的财产权社会责任范式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私财产权平衡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范式是中国的次优选择。  相似文献   

4.
现代各国宪法通常把公共利益作为限制财产权的一般理由,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诸多丰富的理论,典型的有美国的公益征收和警察权行使之分、日本的二分法和德国的比例原则、利益衡量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还特别强调财产的合法性,但无论从规范意义上还是从价值判断意义上,这种表达方式都应予废止。考虑到我国财产权保障薄弱的传统,在实践中更应谨慎使用公共利益,注重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充分保障私人财产权。  相似文献   

5.
罗亚海 《创新》2016,(4):85-91
财产权的正当性包含两个维度:财产权作为权利的正当性和财产权受法律限制的正当性。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沉淀和凝炼,依宪治国对我国宪法原则及其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公民财产权的正当性抽象上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财产权正当性探讨的维度应该是财产权法律限制的正当性。因此宪法在依宪治国的背景下要实现对财产权的有效保护,就必然对宪法财产权制度的正当性体系进行重构,并以体现宪法的最低道德性和宪法的伦理性为体系前提。依宪治国原则下的财产权正当性的凝炼既要坚守宪法的基本精神,也要关注财产权在依宪背景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的互动和融合,体现财产权的规律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6.
洛克的自然财产权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洛克在继受格劳秀斯与普芬道夫观点的基础上,基于上帝的神圣启示和人类的正确理性,提出了自然财产权理论:他认为源于上帝恩赐的原始共有财产权和源于个人劳动的私有财产权都是人类应有的自然权利.其次,与格劳秀斯和普芬道夫的理论一脉相承,洛克指出了私有财产权固有的排他性与综合性特征,即财产权应该是对财产获得、使用和处分的排他性权利的综合统一,不过,与格劳秀斯与普芬道夫相比,洛克更加强调排他性财产权的绝对性与不受限制性.最后,其理论对格劳秀斯与普芬道夫观点最大的发展在于:洛克并不接受格劳秀斯与普芬道夫关于私有财产权的产生须基于人类普遍同意的观点,他认为私有财产权产生于个人的劳动,并由此提出劳动价值与征服理论.  相似文献   

7.
所有权对于公民的财产权利甚至整个法权具有重要意义。近代民法一直强调所有权行使的绝对自由,忽略了所有权应该受到的社会公益限制,其结果是使自由走向了反面。为克服所有权绝对自由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民法开始由权利本位转向社会本位,逐步形成了所有权的社会化思潮,强调所有权的行使应该以尊重和维护社会公益为前提。但是由于社会公益的概念比较宽泛,范围难以确定,为了防止有人以公益之名谋私益之实,应该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确立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以解决因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产生的争议,寻求社会公益与个人私益的平衡,维护公民个人的实体权利。  相似文献   

8.
陶庆 《求是学刊》2007,34(5):78-83
宪法财产权是指公民创造的全部财产不受任何侵犯的自然法权,它由公法上的纳税人权利与民法上的私有财产权两个部分组成。依照与国家之间在先的契约原则,公民须向国家交纳自己创造的一部分财产作为国家赋税,并由此成为纳税人;宪法赋予国家与公民之间对于公民创造的全部财产的分割程序与原则,公民由此享有对国家赋税征收列支等经济政治社会诸事务的广泛参与权,这种由公民财产分割程序与原则延伸出来的政治参与权就是纳税人权利。保障宪法财产权基础上的纳税人权利,是宪政治理逻辑与历史的双重起点。  相似文献   

9.
就当下宪政建设的语境而言,没有财产权,便无人权,当然地也不会真正享有人的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平等权.确立对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权入宪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对我国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条款迁衍的历史考察和厘析,其对私有财产权的"平等"保护,是我国人权保障制度的技术突破和宪政创新.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经历了从神圣到限制的历史演进.而俄罗斯和中国的私人所有权则呈现从否定到肯定的进程.东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的不同取向,既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较量的结果,也是市民社会与福利国家变迁的体现.历史错位的共时形态下.我国私人财产权保护应以社会本位为原则,以国家为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保护的工具,寻求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平衡,达成财产权保护的正义与公正之目标.  相似文献   

11.
林艳 《社科纵横》2004,19(6):80-81
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入宪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其成为此次修宪的亮点是理所当然的。纵观建国以来宪法保障财产权的历程 ,横向对比国外的经验 ,发现现行宪法在此方面仍存在缺陷。完善并能切实执行宪法保障 ,才能推动改革大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2.
韩国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在1980年宪法修改中首次将隐私权确立为宪法上的基本权。依照宪法规定,韩国隐私权主要是私生活的秘密和自由,即个人的私生活不向自己以外的外部世界公开或不受外部干涉的权利。但必须指出的是,宪法所规范的隐私权决不是纯个人的绝对的权利,按照宪法第37条基本权限制条款,为国家安全和公共福利等需要,个人的隐私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韩国的宪法裁判所通过比例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等具体确定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3.
邓振军 《浙江学刊》2007,2(3):126-130
格林批判了把财产权看作个人权利的理论,主张把其理解为一种社会权利,并以此为19世纪英国社会改革辩护。他的财产权理论,把个人财产权和社会共同福利结合起来,推进了对财产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公共利益的语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的出台和实施,使公共利益限制财产权的问题又一次引起法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认为,公益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限制私益(尤其是财产权)的,只有在识别不同情形中的公益以及私益代表的不同公益的前提下,对两者进行比较并发现限制财产权的公益在"质"和"量"上有相对优势的情况才有适用性,其中,还会受到比例原则、补偿原则和辅助原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政府福利、新财产权与行政法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福利国家之下,政府分配财物的形式多种多样、规模也空前巨大。如职业许可、社会保障金、特许合同、补助、公共教育、公共资源的使用等,在美国这些被称为是"政府福利",学者视其为个人的"新财产权"。引入这一概念实为借助传统财产权来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的自由、独立与尊严,美国行政法因此也引发了所谓的"正当程序革命"。本文就此问题重点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了可能为中国所借鉴的成份。  相似文献   

16.
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私有财产权息息相关,目前公共产品的提供是纯政府行为,纯政府行为的失误导致公共产品效益低下,严重侵犯纳税人的私有财产权,如何规范公共产品的提供,优化公共产品的结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宪法实施,到底实施什么?首先,法律实施不意味着宪法实施;其次,国家机构规范的实施也不意味着宪法实施;宪法实施最终实施的是人权规范,即基本权利规范。因为基本权利规范的实施是宪法实施的本质与目的所在,只有它得到实施才能真正保护公民个人权利与自由;而权力规范实施也旨在保障基本权利。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宪法实施的机制进行追问,即宪法实施依靠的力量是什么、宪法实施能否进入司法适用、现有的宪法审查制度能否成为宪法实施的有效机制以及"后三十年"宪法实施急需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9):89-93
全面认识宪法责任对于宪政实践十分重要。宪法责任是社会主体违反宪法产生的必然结果,本质上是一种法律责任,而且具有现实性。宪法责任的法理逻辑决定了宪法责任的本质与价值。主权所有者和国家权力行使者的分离是宪法责任的前提,人性和权力的二重性决定了宪法责任的必然性,法治实践是宪法责任的现实基础,保护人权是宪法责任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千帆 《浙江学刊》2007,(3):145-153
本文探讨了欧美国家行政内部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述了公务员权利的宪法保护的发展趋势。综观各行政法治国家的历程,其公务员制度都经历了一个从权威到法治到权利保障的发展过程。为了保证行政效率、统一与连续性,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强调等级服从与权威原则,公务员的权利受到了很大限制。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法治国家逐步改革了传统的公民服务关系,公务员的权利也越来越受宪法保护。  相似文献   

20.
帅文铮 《社科纵横》2006,21(8):108-108
在法学解释中,弱势群体实质就是权利弱势群体。宪政的主题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因此弱势群体问题属于宪政的重要内容。平等权是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宪法救济对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