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在苏联文学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苏联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吉洪诺夫作了《现代世界进步文学的报告》,他以“世界进步文学”为核心观念描画了一幅世界文学地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进步”的政治性成为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1957年4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举行的“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从文学内部发掘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在于“民族普遍性”与“理想超越性”的统一,它立足于各民族共同的传统,同时又超越各民族局限,强调一种对世界性理想存在的表达。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为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世界文学理论的构建,应该尝试建构一种新的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试论“东北流亡文学”的独立体系和结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十四年东北流亡文学”的独立体系和结构形态。东北现代文学由“启蒙文学”、“反日文学”和“变革文学”组成,井以“反日文学”为主。“反日文学”又呈现出关内“流亡文学”和关外“沦陷区文学”两种形态。“东北流亡文学”形成群体在1936—1938年,到了40年代又明显地分化为香港桂林的“东北作家群”和延安的“东北作家群”两部分。“东北流亡文学”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层次的转折性和自身调节性等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一些区域所处的半边缘地位,使这里发生抵制和变革资本主义的历史行动的土壤特别肥沃;而且,在较早期的世界体系(世界体系论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纵向来看是一连串体系的更替,从横向来看是一个“核心-边缘”层级体系,半边缘是介于核心和边缘之间的部分——译注)中,半边缘通常既是频繁发生变革行动(transformative action,指变革社会形态的行动)的场所,也是发生向上流动行动(upward mobility action,指某一区域在核心-边缘层级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马汉广 《学习与探索》2007,2(5):187-191
作为文学中的一个基本母题,荒诞意识古已有之.但从传统文学到后现代文学,经过了从荒诞感到荒诞哲学的转变.传统文学,包括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意识都是产生在先验设定一个给定的、有序的世界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荒诞则被当做一种非正常的存在状况,而有了要克服和战胜荒诞的意愿.但后现代文学中的荒诞意识,是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总体主义、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的后现代思想土壤上产生的,因而荒诞成为了人与世界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五四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将世界文学构想为表现人性、国民性的文学的整体;五卅运动前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聚焦世界革命的时代精神,世界文学被构想为以阶级革命为基础的世界革命文学;抗日战争时期,世界文学被构想为围绕同一伟大理想的各民族高度发展的文学的集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对民族遗产的关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外”的视角看待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学的并存和交流、以“东-西”对抗结构构想世界文学的体系。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思想的理论嬗变进行梳理,能够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提出合适的世界文学思想提供借鉴和支撑。  相似文献   

6.
下面的一些思考来自于这样一系列论点:现代社会是从它自身的结构和内部的动力出发放眼全球的,而且是(只)作为“世界社会”去理解。“世界”(Welt)就此而言是所有的,所有那些社会的事件,这些事件被沟通(Kommunikation)观察着,又通过沟通成为主题。沟通移动着世界的视域(Horizont,或译“边缘域”),并且将世界划分了。世界本身作为整体是无法达到的,哪些现象和实例能说明一个统一的“世界社会”?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康有为创造性地把公羊“三世”说由历时性变为共时性,使“天下”平顺地向“世界”过渡。但中国却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外在化,中国士人渴望加入“世界”,努力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相似文献   

8.
文学,人们可以来陶醉,可以来把玩,可以来投机。人们可以为文学来喝彩,也可以为文学骄傲和自豪……甚至可以拿文学来糊口。每个人对文学都有自己的选择。谢尔盖.丘普里宁选择文学是用来进行投机事业。丘普里宁新近出版的两卷本《当今的俄罗斯文学.重要指南》(第一卷)和《按概念来生活》(第二卷)在他的同类著作中已不是第一本,这些著作“所遵循的标准只有一个———没有任何标准”。在2003年,丘普里宁发表了《百科词典》———《新俄罗斯:文学世界》。在一次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把这本百科词典称为“多布琴斯基和博布琴斯基理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依附论是以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发展理论,通过不断修正和对新现象的诠释使其仍会保持持续的影响力。全球化语境下,依附论的意义和局限都更加清晰,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中心———边缘”结构仍是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边缘”国家谋求发展只能在此结构内上升,全球化使“边缘”国家具有更多依附发展的机遇。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国际战略是实现中国顺利发展的关键。中国发展的国际战略应以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心”为目标,以参与、利用和改造现有国际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陈丹青 《东西南北》2014,(12):28-29
二十三年前,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初起的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后期某课,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十八年前,1994年元月9日,木心讲毕最后一课。那天是在我的寓所,散课后,他穿上黑大衣,戴上黑礼帽,我们送他下楼。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必须借助文字为工具才能够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并传之久远,因而当我们研究文学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文字对文学的影响。尤其是当我们在比较中西文学的差异时,自然会联想到彼此使用的文字不同,进而发出疑问:拼音文字对于西方文学,汉字对于中国文学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葛雷·齐彦芬指出:“文字的特点及其使用不仅与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而且直接影响着其文化的结构及其发展。”①西方以“模仿”为核心的再现文学理论体系与拼音文字的关系,中国以“言志”为核心的表现文学理论体系与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的关系,都是极其密切的。可以说,文字是制约和影响文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方向、文学体裁、文学的创作方法、文学观念乃至文学理论形态等各个方面。文字与文学的发展文学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字都是由象形文字进化来的。古埃及  相似文献   

12.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这是潘润涵、林承节新著的《世界近代史》中提出的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应该说是一个传统的说法,但它所挑起的问题,再次引起我们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世界通史的构架这类世界历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话题的思考。由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20世纪60、70年代通行于全国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中称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魏晋“言意之辨”的前期学术语境即是“经”与“道”两种诗学本体论的傅立与冲突。本文把“言”与“意”的冲突归属到两种本体论范畴“经”与“道”的傅立上,认为“言”就是“立言”,即崇尚在儒家诗学命定的终极本体──“经”的范畴上“立言”,“意”就是“立意”,即崇尚在道家诗学命定的终极本体──“道”的范畴上“立意”。在修辞学意义上,“经”与“道”均是超感性的抽象能指,是生命主体在本体论意义上设定的两个外延最大而内涵最小且具有恒定意义的本体范畴。“经”是一个遮蔽的本体范畴,而“道”是一个敞开的本体范畴。西方古典诗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理论和思维形式上对应于儒家诗学的经学中心主义,而不是道家诗学的体“道”本体论。道家诗学的本体在敞开中没构筑起一个中心主义,因此道家诗学理论的直觉体验没有形成一种封闭而剥夺他者思想自由的权力话语。而儒家诗学的本体论建构者以语言游戏在本体──“经”的范畴上遮蔽了这个世界,在剥夺芸芸众生的意志自由中把思想统治者个人的“唯我自由”写真在本体论的语境表象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为“全球化”这一术语不被滥用提供了学理依据。“全球化”这一很不规范的普遍流行的术语所涵盖的许多事实,都是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一种认定,但它并不能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世界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从而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这两者在其主体结构、利益结构、发展目标和原则、发展特点、格局结构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基于对“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批判,以及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的科学分析,由此提出的世界历史“双重结构”理论,既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全面地运用于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当代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将会为我们正确探索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中的发展路径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后期,在纯文学逐渐低落的中国当代文学园地上,悄然绽开了一朵艺术奇葩———旅外文学。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的“出国潮”这一社会现象在文学上的具体反映,是那些远渡重洋、寻求别样人生的炎黄子孙异域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类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新、奇、特的异域风情,崭新的视角,赢得了广大读者。所谓旅外文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反映文化碰撞中的留学生及打工者等边缘人心态的文学作品。这一概念是由作品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身份决定的。旅外文学的出现,填补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它所塑造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16.
王燕 《学术交流》2006,(10):177-179
文学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反映。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出现虽然会因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有迟早之分,但它不会违背规律形成空白。因此,从世界范畴看,19世纪俄罗斯贵族文学时期以奥涅金为代表的“多余人”群体形象的出现并非一个偶然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多余人”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基本性质,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多余人”形象绝非俄罗斯文学的专利,早在11世纪的东亚文坛就已浮现出了一位颇具“多余人”特质的早期文学形象———光源氏。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实质是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视角,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建构,经历了一个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过程;而从俄国革命所提供的“俄国道路”与“俄国方式”到斯大林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恰恰经历了一个从特殊史观到普遍史观的回归。在建构中国史观的过程中,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东方社会思想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和“体制嬗变”是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字的起源、发展、体系、性质及形、音、义的关系,几千年来,历代文学巨匠们,都在挖掘、总结、研究和提炼,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总结归纳为六种汉字规则,东汉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并分别下了定义,进行了举例说明,为后人所公认、学习和运用,如“日、月、山”等文字,属于象形宇,它是随着物体的形态特征演变而来的,“江、河”属于形声字,它是以物体的形和声为特征演变而来的,中国的每一个汉字的形成都在六书规则的范围之内,无一例外。“人”字属于哪一类?按照六…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研究是由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文学和共产主义时代的世界文学两部分构成。共产主义世界文学作为一种理念存在对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引导性意义,它不仅将反抗当前的世界文学体系作为理论建构的首要目标,还在方法论上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作家而言,反抗西方帝国的中心文学需要一种真实的形式创新;对批评家而言,反抗帝国文学需要借助文学事件和文学真理等新的概念范畴重写世界文学史,为重建世界文学秩序提供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在德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yamin,1892-1940)的思想和著述中,他那为数不多的关于卡夫卡文学批评的文章,与其庞大的关于“现代性前史”研究的“巴黎拱廊计划”相比较,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然而从卡夫卡研究的发展进程看,本雅明对于卡夫卡文学批评的思想不仅精湛独到,而且极具前瞻性,他不仅敏锐地看到了“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个椭圆”[1](P29),并精巧地向我们打开了卡夫卡文学中所呈现出来“椭圆”的世界图像,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卡夫卡文学世界的这一“椭圆”性特征的文化渊源。卡夫卡文学中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