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商时期的乡人裼(傩)祭仪,体现出以贵族中下层国人为主体的社祭习俗,目的是祈求天地之气交融而风调雨顺、神人谐和,为上古人类对太阳崇拜的祭礼衍化形态.有关“上甲微作裼”的记载,与分封于鲁与晋等地的殷遗民旧俗有关,是西周以后殷商社祭形态的延续,后为两周宗法体系吸收而作“乡人傩”,进而归纳入《周礼》系统.  相似文献   

2.
《南诏图传》是遗留至今的最古老的南诏文物,在舜化贞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前即已绘制成,距今一千一百年左右。《南诏图传》(以下简称《图传》)由画卷和文字卷两幅长卷组成,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画卷纸本彩绘,长约5.73米、宽约0.3米。画卷以相互有或多或少联系的几组画,连贯地描绘了:观音幻化为梵僧,三次向南诏奇王细奴罗、兴宗王罗晟家乞食,后授记使之立国的神话;观音在穷石村显圣,使邑主王乐及村民归心伏罪的故事;开南普苴诺苴大首领张宁健、忙道大首领李忙灵崇奉观音、观音化为老人镕(钅更)  相似文献   

3.
女娲造人神话在历史上有多种版本 ,最著名的是“抟黄土作人”(见《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 ,其中凝结着极古老的生殖崇拜信息。在此神话中 ,女娲造人仅仅凭借的是黄土 ,而土所表征的是大地。大地生长出植物 ,人类社会中母亲生养子女现象正与之类似 ,由于“类比”这神话思维的基本逻辑使然 ,“以地为阴性名词 ,图像作女人身”(钱钟书《管锥编》1册 56页 ) ,并由此产生地母崇拜 ,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事实上 ,女娲在国人心目中正是作为“地母”偶像的原型。《论衡·顺鼓》载汉俗 :“久雨不霁 ,则攻社 ,祭女娲。”按“社”即桑社 …  相似文献   

4.
董雪静 《殷都学刊》2005,(3):97-101
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记载中,先民于“社”地举行祭祀祈望农业丰收的同时,亦进行祷告人类自身蕃衍的奉祀活动,并最终用“会男女”的形式得以落实。祭社逐渐成为民众欢聚的一个节日,社庙也由神圣的宗教场所发展为男女青年的恋爱狂欢之地。  相似文献   

5.
先秦两汉时期的社祭活动,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个系统.在西周时期,社祭活动由官方主导,既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宗教礼制,也是维护贵族统治的有力工具,民间的社祭活动要受到官方的制约.自春秋以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官方对社蔡的控制力减弱,而民间社祭活动却不断发展,社祭的政治性和宗教性逐渐淡化,社会性和娱乐性日益增强.到了汉代,社祭成为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实现了从国家礼制到民间节庆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殷商时期的乡人禓(傩)祭仪,体现出以贵族中下层国人为主体的社祭习俗,目的是祈求天地之气交融而风调雨顺、神人谐和,为上古人类对太阳崇拜的祭礼衍化形态。有关"上甲微作禓"的记载,与分封于鲁与晋等地的殷遗民旧俗有关,是西周以后殷商社祭形态的延续,后为两周宗法体系吸收而作"乡人傩",进而归纳入《周礼》系统。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和以色列的宗教文学中都有以人牲报祭神灵的文学事象。中国上古杀俘祭社的文学事象先期保存在《诗经》中 ,这与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形成的社神崇拜密切相关。《诗经》对杀俘祭社作了正面描写 ,对杀俘祭社持肯定态度。而到了《左传》中 ,杀俘祭社成为负面事象 ,遭到作者和当时士人的批判 ,反映了人本思想的抬头 ,人的生命受到重视。与此相应 ,《诗经》和《左传》对杀俘祭社场面的描写有详略之别。古代以色列宗教文学也有以人牲报答神灵的祭祀事象 ,神灵的施舍和以人牲祭祀报答遵循对等的原则 ,对于用人牲进行祭祀的情节有详尽的叙述。古代中国和以色列与人牲报祭相关联的文学事象体现出一致的人神交往原则 ,同时又有明显的差异 ,二者所用人牲的来源不同 ,作品格调不同 ,同类题材作品的演变趋势也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8.
罗帅 《西域研究》2012,(2):38-45,142,143
包含有"折垣"和"祭越"的两枚悬泉汉简由张德芳先生于2002年刊布,它们是两个过去未曾知晓的西域国家的名字。本文对简文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历史背景考察和语源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地望进行了推断:折垣为《汉书.西域传》所载之乌弋山离,是对该国别名Zarangiana或首都Zarin的译称;祭越为《汉书.西域传》里的子合(西夜),即古罗马地理学家托勒密《地理志》里提到的Sizyges。折垣简中的狮子名称还揭示了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一幕。  相似文献   

9.
“社”原是先民们对自然土地的崇拜,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部族的融合,“社”的文化内涵不断演变,后逐步融合英雄祖先崇拜,成为政权的象征。大禹治水有功,被夏人尊为“社神”。商汤灭夏后,欲迁夏社。“迁夏社”乃变更社神之义。文献中把“社”“稷”二神对举,稷神原为“烈山子柱”,商汤变更为“周弃”,这种行为称为“迁”。对于夏社“社神”,商汤计划也采取类似方式,此举引起遗夏势力的反对,被迫终止。商汤命伊尹报祭夏社,表明灭夏兴商得“天命”的正当性以及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刘宗迪博士以汉末"传西王母筹"运动发端于关东为据,提出西王母信仰或神话发源于我国东部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其所说《管子》中《轻重己第八十五》中有关"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出祭王母"的记载也不能作为西王母信仰或神话源于我国东部的根据。仔细推敲,其"西王母信仰源于上古时代的秋尝仪式"、"西王母的原型则是秋尝仪式上祭拜的祖妣之神"的观点也不乏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王政  赵青 《船山学刊》2010,(4):183-186
在《诗经》的《棫朴》《旱麓》《无羊》等篇中,有一个宗教人类学现象:禋燔之祭。它具有上古文化的绵厚渊源与跨民族意义的广阔背景。本文试将《诗经》中这种禋祭与《旧约》所记载的希伯来人的燔祭作以比较,从而考察它们在形式与内涵上的相同方面,以及具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王政 《兰州学刊》2010,(5):158-165,177
在对原始人类宗教生活的考察中,“人祭”与“动物祭”(即用牺牲的祭典形式)的研究已比较充分;但对“植物祭”祭典形式的清理尚显疏略。事实上,在原始宗教的演进步履中,“植物祭”远比用牲之祭“原始”得多。西方著名宗教文化学者梅叶就曾在他的《遗书》中论述道:“地球上原始居民靠植物性的食物,如野果及禾木科植物生活了二千年,那时他们把最初获得的果实当作祭品献给神灵,洒牲畜的血……被认为是不可宽恕的罪行”…梅叶的观点是正确的。以植物献祭在“动物祭”之前,植物祭是更为遥远的原始宗教现象。下面我们就从《诗经》中的“植物祭”入手,探索一下这种祭典形式的文化遗踪。  相似文献   

13.
董雪静 《兰州学刊》2005,(5):297-300
<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描写了先民于"社"地举行祭祀祈望农业丰收的同时,亦进行祷告人类自身繁衍的奉祀活动,并最终用"会男女"的形式得以落实.祭社逐渐成为民众欢聚的一个节日,社庙也由神圣的宗教场所发展为男女青年的恋爱狂欢之地.  相似文献   

14.
城隍之祭始于城市兴起,历来有始于尧祭八蜡和始于祝融两种说法。从古文字学、古典文献以及考古学提供的材料看,水庸之祭属农事崇拜,水庸应为水沟,因此城隍之祭始于尧说并不可信。祝融作为中国早期城池的创建先驱,本是城隍的真正原型,只是后来与黎相混,才演变为火神,而城隍之祭始于祝融反至湮没不传。  相似文献   

15.
韦正春 《天府新论》2020,(2):127-134
“后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土地神祗,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先秦时期,后土指的是人名、官名、神名,其形象尚未成型,在多数情况下以社祭出现,从以冢土、石、树等立“社”以及其不同职能来看,后土形象是模糊的,没有构成完整性和系统性。汉末至唐,后土与社分开祭祀,出于政治需要以及宗教的推动,后土神祗有性别之分,其塑像始有定形。唐宋之际,后土成为阴神,祭祀的意义无疑被放大,成为丧葬仪式中所祭祀的对象;宋徽宗对后土封号祭祀以及道教对后土改良,使得后土成为与玉皇大帝相匹配的神祗。考察后土形象演变历程与祭祀仪式的生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祭祀后土的社会意义以及对民间社祭信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海行总载》中,朝鲜通信使记录了日本江户时代的丧祭礼俗.受佛教薄葬观念和轮回转世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普遍实行佛教火葬,对逝亲实行超度追荐仪式,对共同祖先神、自然神、英雄神则实行神道教祭祀,而对神的祭祀重于对逝亲的追荐.朝鲜通信使认为这样的习俗不符合儒家丧祭理念,因此予以了全面的否定,进而认为日本人是无君亲、悖礼无识之民,日本是“禽兽之域”,其原因则是统治者的失教和性理学不畅其道.这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主观评判,体现了朝鲜通信使面对异质文化时的封闭性价值体认和对自身文化优越性的自信.  相似文献   

17.
《五岳真形图》旧题“三天太上道君”撰,伴随此的还有王母授书于汉武帝及鲁女生山中求书的神话,此虽为道士的粉饰之词,但反映了他们对此书的重视。据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指出,此书似出自帛和(仲理)之手。今本《神仙传》卷七亦持此说。但是《崇文总目》道书类及《通志略》却说是“葛洪撰”。《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一《鲍靓传》则  相似文献   

18.
武家璧 《殷都学刊》2013,34(2):17-23
周公庙“五月哉死霸壬午肜祭”卜辞的月份、月相和干支俱全,祭名“肜”字从彡从永,应与五月夏至的“日永”有关.“壬午肜祭”是辛巳正祭的次日“绎祭”,符合“郊祀用辛日”的规定,五月“夏郊”一般与夏至“迎气”相关,卜辞“肜祭”是一次“卜郊”于祖庙、拟行郊祀“迎气”的重要祭祀活动.“哉死霸”是望日的月相.符合这一“节气月相”条件的天象非常罕见,其年代在商末周初的百年内只有公元前1151年可以相当,这表明出土卜甲的遗址包含有周文王晚期的遗存.  相似文献   

19.
20 0 3年 4月 30日 ,《光明日报》刊载了周建华、刘汉波《嫦娥奔月神话的现代变形和原型解码》(以下简称为《变形和解码》)一文。文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嫦娥奔月神话进行了解读 ,认为此神话暗含了一种女弃男故事模式 ,因受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社会地位的影响 ,两千年来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它的身影 ;进入 2 0世纪 ,作为种族记忆积淀在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 ,在个性解放思潮的召唤下喷薄而出 ,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一批“嫦娥形象” ,因其源头为嫦娥奔月神话 ,故暂定名为“嫦娥奔月”原型。并指出 ,这个原型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这种原型里…  相似文献   

20.
孔子“正名”思想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影响杨树森“名”是中国古代逻辑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名实”问题是先秦诸子争论最激烈的逻辑问题。“名”作为逻辑范畴,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呢?《礼记·祭法》有“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的记载,而黄帝只是上古神话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