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刚 《人文杂志》2013,(1):10-15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是现代性的强烈批评者.在马克思这里,现代性的本质是“资本统治”,现代性的危机是失去个性和自由的“人的异化”;而在阿伦特这里,现代性的本质是“技术控制”,现代性的危机是失去公共政治自由空间的“世界异化”.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阿伦特走的是一条单纯“复归政治生活”之路,而马克思则走的是一条彻底“变革生产关系”之路.比较而言,马克思的道路更为究竞.  相似文献   

2.
以建立在经典现代性为主导的传统发展观为依托的中国社会转型,由于传统发展观的局限,日渐陷入困境.在新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下,中国选择哪条路径?是继续经典现代性之路,还是选择后现代性?最终,中国选择了建立在新现代性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贯彻落实是受传统发展观及新全球化语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即原点结构影响和制约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既存在着对当下中国国情的路径依赖,又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随着第三波现代化浪潮的兴盛,现代性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导性文化精神.党群关系既是现代性的产物,又正遭遇着现代性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政府GDP主义的硬发展观造成民生虚位;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存在致使民心流失;多元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冲击引发民意散化.破解党群关系的现代性遭遇,亟需我们“回到党群关系”,以准确把握困扰党群关系问题的症候,重新塑造和谐的党群关系,探寻党群关系的现代性超越之路.即立足执政党自身建设,以政党转型牵动党群关系的现代化转型;大力发展民生,以人民群众满意的发展成果夯实执政党的执政资源;牢牢把握思想领导权,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给人类带来了科技与理性、超越与进步,但也必须意识到"现代性"本身也是一个包含了内在张力和矛盾的悖论式概念.本文之所以将"现代性"视野引入河北人文精神的探讨,就是要将河北的地域性问题,在整个中国和世界范围的文化构架中重新提出.通过对"现代性"这一全球性境遇的深入解析,通过探究其合理性和内在弊端,来探讨我们当下人文精神的构建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依持、彰显怎样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以晚明士大夫阶层的家族史为写作对象,以“顾绣”为历史蓝本,书写了“现代性”这一语境在传统中国的发端,并深刻地检省了“现代性之萌芽”的后果及其问题.《天香》超越了先前的“上海怀旧”、主张“自律”的现代性,首次反省了明季清初资本主义萌芽这一“被遮蔽的现代性”,进而实现了器物美学与历史美学在科技史语境下的对接,并从文学与历史的双重视角揭橥了“现代性”实现于中国的艰辛曲折之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提出过两种现代性替代方案,即现代性的外在超越与现代性的内在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现代性内在超越的一次新探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但是,现代性问题的暴露也提出了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的必要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作为对现代性内在超越的历史课题的一次新回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推进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用“商品拜物教”揭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异化,卢卡奇以其天才般的理论触感表达对“物化”现象及物化问题的关注,旨在展开对物化的现代性批判,表达了深刻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这一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价值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结合我们今天所处的现代化的生活状况,再读卢卡奇在一个世纪前提出的理论,更能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力量.在此旨在探析卢卡奇物化现代性批判的思想逻辑,表达其整体理论建构的基本理解,以求教于学界并表达对这位思想家的敬意.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给人类带来了科技与理性、超越与进步,但也必须意识到“现代性”本身也是一个包含了內在张力和矛盾的悖论式概念。本文之所以将“现代性”视野引入河北人文精神的探讨,就是要将河北的地域性问题,在整个中国和世界范围的文化构架中重新提出。通过对“现代性”这一全球性境遇的深入解析,通过探究其合理性和內在弊端,来探讨我们当下人文精神的构建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依持、彰显怎样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西方启蒙现代性以来主客二元独立的认识论路线的绝对霸权地位,造成了自我概念理解的泛主体化,这是对本真性自我存在状态的遗忘与遮蔽。自我理解的泛主体化蕴含着客观物化的肢解自我真实存在的摧毁性力量,由此势必造成自我认同危机和价值虚无主义的消极后果。要实现自我存在的泛主体化批判,就要扬弃事实与价值绝对二分的观念误区,开启解释学创设的自我与他者视阈融合的意义空间,在主体际性的平等承认关系中恢复自我存在的本真性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总体视域 在今天的背景下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自觉的总体视域.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三种可能的视域:第一种是前现代的总体视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前现代的问题域中去考察.这种进路当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但是,它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对现代性的总体性批判和总体性超越,利用前现代性的总体视域去反思这个问题只能是一个理论时代的错误;第二种是现代性视域,这种进路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马克思主义确实是对现代性的总体性批判和总体性的超越,我们要想理解这种批判的深度和力度,确实有必要对现代性展开充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批判理论家,费拉拉认为哈贝马斯版本的有效性概念无法充分契合当下的现代性,他试图构建一种与本真性内在相关的有效性概念,这种本真性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当下多元事实与普遍主义的真正和解,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现代性计划,同时也推进社会批判理论的更新。但这一方案仍然遭遇了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从意识形态和观念论特征展开的现代性批判不同,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理论将现代性批判导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方向,资本成为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范畴,资本主义批判、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成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本构成.20世纪资本主义的转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并不能构成批判和否定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本依据,相反,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示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效果历史".在当前现代性全面拓展和成熟的语境下,中国当代实践的基本意义应立足于现代性的内在批判,以一种辩证的实践智慧探索和开创超越现代性走向未来的可能性之路,而不是单纯以现代性的确立作为自己的目标取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此一实践与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深刻地诊断了现代性问题,他对现代性的看法是辩证的: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进程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对现代性的核心--资本逻辑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批判,并深刻地指出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对资本的批判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这一辩证的态度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物化"两种形式的明确划界.同时,马克思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摆脱资本逻辑操控下"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之路.马克思虽然把批判的基点放在经济事实的现代性上,但是在他的哲学中,经济事实现代性和文化观念现代性的双重批判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今天的西方依然没有走出马克思所批判的现代性社会.马克思的现代性诊断给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构建提供了方法论遗产.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给人类带来了科技与理性、超越与进步,但也必须意识到“现代性”本身也是一个包含了内在张力和矛盾的悖论式概念。本文之所以将“现代性”视野引入河北人文精神的探讨.就是要将河北的地域性问题,在整个中国和世界范围的文化构架中重新提出。通过对“现代性”这一全球性境遇的深入解析,通过探究其合理性和内在弊端,来探讨我们当下人文精神的构建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依持、彰显怎样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构筑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现代性叙事结构,经济学批判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主线,因而以经济学批判为主线的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本真的理论视域.经济学、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赋予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品格.货币、资本和生产是架构三者相互关系的概念桥梁,它们既是经济学建构现代性叙事的支柱概念,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开展现代性批判的基础概念.某些后现代学者视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为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并由此认定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并未超越经济学的理论视线,历史唯物主义在客观上已沦落为经济学和现代性的共谋.揭露和批判这种"共谋论",就必须把被后现代理论囚禁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从单一的经济学视域中解放出来,通过还原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意来展示其现代性批判功能.这是关涉诸多历史唯物主义"元问题"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郗戈 《学术研究》2012,(4):27-33
与传统哲学教科书模式所表述的"超历史"的"普遍原理体系"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有其时代性的问题意识。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克服资本主义所导致的诸种对抗性、分裂性矛盾,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主要不是贯穿于任何历史时代、地域文明的"普遍历史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主旨主要不是发现、阐明超越时代差别的"普遍历史规律",而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建构社会主义"新现代性"。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不是"纯粹历史哲学",而主要是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理论",其理论特性主要体现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性立场和超越现代学科分工的总体性视野。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构筑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现代性叙事结构,经济学批判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主线,因而以经济学批判为主线的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本真的理论视域.经济学、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赋予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品格.货币、资本和生产是架构三者相互关系的概念桥梁,它们既是经济学建构现代性叙事的支柱概念,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开展现代性批判的基础概念.某些后现代学者视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为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并由此认定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并未超越经济学的理论视线,历史唯物主义在客观上已沦落为经济学和现代性的共谋.揭露和批判这种"共谋论",就必须把被后现代理论囚禁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从单一的经济学视域中解放出来,通过还原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意来展示其现代性批判功能.这是关涉诸多历史唯物主义"元问题"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哲学反思时代问题的一个视角是回答"人是什么",面对现代性的危机这一时代问题,马克思与雅斯贝尔斯分别揭示了其中内蕴的某种机制,即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人生存意义的迷失;继而通过对"人是什么"的哲学建构凸现了入自我超越的本体性意义.马克思从生活实践去理解和规定入,探索了通过社会变革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道路.雅斯贝尔斯关注现代性造成的精神的无家可归,主张入在实现生命的可能性中克服危机.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差异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性扩张中的矛盾及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韦尔默认为现代性并没有终结,因为理性实施着自我超越.一方面,具有"拼图"特性的后现代主义隐含着理性的自我超越,激发着人们的民主意识;另一方面,现代性自身及对它的批判涌动着理性的自我超越,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巨大的民主潜能.实质上,所谓的"终结论"只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哲学游戏,因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共同丰富着审美现代性的内涵,诸多偶然性因素突破了必然性的控制,解释学的反思有助于现代性更合理地建构自身.  相似文献   

20.
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涛 《北方论丛》2011,(2):40-44
作为现代性的理论家,本雅明对于现代性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就其艺术现代性而言,传统艺术使人们体验出来的是韵味。而韵味作为艺术的本真性,让人体验的是美,呈现给人们的是膜拜价值。而现代艺术带给人们的体验则是震惊,而不再是作为审美的韵味,呈现给人们的是展示价值。在本雅明那里,这种震惊体验主要表现在电影和现代都市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