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影响五四宪法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因素包括人民革命胜利、制定宪法时国家的经济基础、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思想及既有的国内外宪法典及宪法性文件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了五四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孙仲 《浙江学刊》2001,(5):34-38
本文分析考察了美国政治历史中出现的两种现实主义取向联邦党人时期的宪政共和主义和杰克逊时期以降的市场化党派多元民主;指出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以对于人性的"现实主义"的预设为基本出发点来理解和构造"政治".然而它们也有相当明显的区别,前者是"制约人性的",后者是顺导人性的;前者是政治中心的,后者是(市场)社会中心的;前者以自由为核心,后者以多元为中心,等等.在实际的美国政治生活中它们混杂在一起发挥作用.对它们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不同政治思想实践的路径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万绍红 《浙江学刊》2006,(5):114-117
通过对美国宪法制宪意图的解析,可以看出自由主义、民主政治是美国制宪者所批评的对象,在宪法上并不具有合法性。“共和”是制宪者们为美国人民选择通达自由与幸福的生活方式和宪法框架,这种“共和”的思想与模板来自遥远的古罗马共和国。对罗马的古典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中的共和主义内涵的比较,显示出当代新罗马共和派的理论启示,也可辨别出它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政治及其当前危机,认为思考的对象应当转向民主与共和的危机。政治处于危机中是由于我们的时代出现了协调和整合方面的危机,其根源是政治所立基的三要素(体系、合法性、共同体)均处于危机中。对上述三要素的质疑向我们提出了诸多关于政治单位之间的区别以及相互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民主政治的塑造:政治精英与中国乡村民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郎友兴 《浙江学刊》2002,30(2):99-106
中国乡村民主化的路何方 ?文章分析了几种不同的思路 ,认为实际上起作用的是国家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政治精英导向的民主化之路。文章结合历史与现实 ,分析了从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角度解释中国乡村民主发展作出的努力及存在的不足 ,指出政治精英的塑造 (craft)是中国乡村民主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论纲性的文章重点界定了主要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方法论 ,提出了所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行宪法的产生确认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自现行宪法颁布施行以来,不断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求宪法相应地进行修改。现行宪法先后经过四次局部修正,其中有三次修正直接关系政治体制改革,即总结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得与宪法的基本精神相背离。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宪法的修改必须谨慎,过于频繁的修宪有损于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但基于宪法的适应性要求,宪法的修改也必须及时。只有如此,才能使现行宪法的文本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日本现行的宪法是二战后日本通过民主改革彻底消除发动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和天皇制影响的一部广受世界赞誉的"和平宪法".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民族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修改宪法的运动也随之启动并不断加剧.本文主要从日本改宪的社会思潮、众参两院的改宪方向、改宪运动的进程及相关举措等方面来分析论述新世界中的日本改宪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制约国家权力以保护个人权利只是宪法的一面,而国民作为主人公,发挥能动性则构成宪法的另一面。护宪派从宪法的社会契约性与普遍的价值性出发认为不应修宪,而修宪派则以日本宪法在制定程序上存在问题为由主张修宪:他们的问题都在于将法律文本绝对化,而宪法,并不仅仅指的是成文的法典,而是与宪法内容相关的各种法、制度、习惯的全体,是人民通过主观能动的政治实践活动形成的宪法。  相似文献   

10.
11.
法学家与政治学家在理解问题与思考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宪法的理解也不同.图施奈特的厚宪法/薄宪法范畴与他的大众主义宪法理论的缺陷在于,在一个没有健全民主制度的国家,无法实施;佩里的第一宪法/第二宪法范畴与宪法原则第一的宪法解释理论无法解决传统宪法原则与新的宪法需求之间的矛盾,因而不适用于社会转型国家;尼诺的历史宪法/理想宪法的范畴与法院裁决正当性和个体行为正当性推理的理论,在逻辑上是一种循环论证,并且容易给他国以干预内政的机会;芬恩的法律宪法/公民宪法范畴与公民教育理论对于尚未建立司法审查制度的国家是本末倒置;立法意义上的宪法/司法意义上的宪法这一范畴的提出,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诸范畴与理论中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并有利于作为制度的宪法的实施与维系.  相似文献   

12.
余金刚 《社科纵横》2010,25(8):9-10
操作性党内民主主要是指党员定期选出党的领导人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某些党员可以通过争取其他党员的选票而获得党的领导职位。这样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党内民主的切实可行性。这一实践路径是由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性质和模式及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首先,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性质在于它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和推动的;其次,中国民主化的模式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体制内模式;再次,从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历史上的中国缺乏政治民主传统,就现阶段而言,也没有发育出作为民主政治土壤的公民文化,而且政治发展极不平衡。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只能先从中国共产党内部开始,走一条从党内到党外、从高层到基层、从精英到大众的渐进模式。操作性党内民主主要应体现为差额选举,以差额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操作性党内民主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是有效整合党内不同政策取向和思想分歧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党内民主和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论述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分析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四个环节及其要求;强调了完善监督机制,依法对权力进行制约  相似文献   

14.
宪法的演进及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演进包括重立、修改、补充、解释等方式的交叉应用。但中国近百年的宪法史却形成了以重立为主要方式的演进传统。这种传统对和平时期的法治有很大的危害,难以使宪法拥有权威。因而,对宪法演进的重立手段应当慎用;对修改和补充应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运用(或者少用);对解释手段则应当充分重视,将其当做保持宪法稳定性、权威性的措施和协调社会变迁关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宪法的结构模式可以分为抽象性的和现实性的两种。前者侧重于维护宪法的形式化地位和精神内容 ;后者重视宪法规范的设立与其实践运作。在中国法制建设向法治建设迈进的大背景下 ,我们正致力于使抽象性的宪法模式向现实性的宪法模式转变。把握结构转换中的运作方式和转换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而其中基础性的工作是要将两种宪法中对应结构类型予以初步把握。  相似文献   

16.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成绩斐然。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和保障公民权利是民主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宪法的权威性、稳定性以及宪法意识的充分发展又是规范公共权力及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条件。八二宪法对公共权力的有效规范和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八二宪法在这一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中国政治发展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呢?其形成的基本依据应该包括:一是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二是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创建适合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活跃,"网络问政"渐成趋势,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在给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应加强网络教育与管理,加强网络制度建设,积极规范和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民主环境。  相似文献   

19.
宪法解释学与规范宪法学两种方法论,在实践面向、适用的场域、目的架构与本质上均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方法论,宪法解释学属于宪法方法论,规范宪法学属于宪法学方法论.宪法解释学方法论具有独断性,而规范宪法学方法论则必然具有开放性.或许一切问题的焦点皆在于两种方法论的对峙以及对问题实质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20.
论宪法诉愿程序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直接保护公民宪法权利的宪法诉愿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公民宪法权利与宪法秩序的价值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宪法诉愿制度设计了统一而规范的程序。宪法诉愿程序有助于发挥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有助于发挥违宪审查制度的功能,有助于建立以宪法救济为中心的权利救济体系,有助于保持宪法诉愿制度的“补充性”功能。是缓和还是强化宪法诉愿程序应考虑各国司法体制的实际情况,从宪法诉愿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进行思考,力求在保障人权与维护宪法秩序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