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喻是构成悲剧的关键成分,决定着一出悲剧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升格,表征主题的隐喻意象则明晰化了隐喻的这一重要作用.以某一意象为主隐喻的隐喻系统反映了其所表征主题的语言内部结构.以此为观照,考察学界长期争论的<哈姆雷特>主题归属问题,通过分析"悲"主题的"疾病"意象主隐喻系统和"仇"次主题的"狩猎"意象主隐喻系统,分析<哈姆雷特>主题误读的原因,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哈姆雷特>主题的悲剧性本质.  相似文献   

2.
语言研究并非仅是语言层面问题,还反映不同的语言观和世界观.论文从认知角度,探讨<周易>书中的"象"与"隐喻",并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书中隐喻结构的使用,为<周易>的语言研究及运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周树江  曹世清 《理论界》2007,(7):209-210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用现象。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在语言应用中产生,其生成和解读都要依赖一定的语境,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语境对隐喻认知的制约表现在界定隐喻与非隐喻、选择喻体、规定或解读喻底、确定隐喻的使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现代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认知和体验乙事物,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隐喻的认知不完全受制于语境,还应考虑其形象性、贴切性和对隐喻的熟悉度等因素.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隐喻翻译必须熟悉两国文化,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过程,并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早已超出了修辞学的范畴。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在Searle、Lakoff和Wilson等语言哲学家对隐喻的认知语用分析基础上,围绕隐喻与人类的思维认知发展,隐喻的意义、语境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系,可以对隐喻进行哲学的解读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谢章华  朱淑媛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4):141-142,132
本文对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制约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关联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其中的最佳关联,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把这篇文章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在此政治语境下,解放区出现了<李闯王>、<闯王进京>、<甲申记>等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创作意图上的差别,进而表现在他们对毛泽东、郭沫若,以及大家对三百年前甲中年那段历史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术界对隐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解释语言体系中的"隐喻化"现象及从多个层面论证"隐喻性思维".认知语言学兴起后,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成为人们对传统修辞学研究的一个突破.认知隐喻建立在修辞格隐喻研究中所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二者的研究目的、方法及范围有很大差别.本文旨在探讨隐喻在人类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富于创造力的伟大作用,并时理解"概念隐喻"等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7,(7)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贯穿始终,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多年来,传统的词汇教学并未凸显出提高汉语学习者隐喻思维能力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汉语学习者自觉性隐喻思维的形成。本文以概念隐喻和认知语境作为隐喻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认知语境背景下进行集中式隐喻词汇实验教学,获得教学测试数据,并与传统隐喻词教学模式中所获得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显示出隐喻思维能力水平与词汇掌握程度呈现出正相关性,并寻求到培养自觉性隐喻思维能力的高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隐喻的理解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对其理解要从其本质入手,不仅要结合人的认知,而且要在隐喻的使用中考察隐喻的意义。关联理论从人的认知出发,在动态语境中对隐喻做出阐释,较好地解决了隐喻理解这一问题。它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认知科学如火如荼的发展下,隐喻这门古老的学问重新绽发了新的生命力.从修辞学研究转向认知语言学,隐喻成为"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本文试图以莱可夫的"映射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描写并阐释了隐喻是人类概念范畴建构的基础,是人类创造性地把不同义域并置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新颖地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文章并通过分析文本<拜年>,论证了语篇中隐喻性幽默的产生,扩展了我们对隐喻幽默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修辞学中一个古老的命题,隐喻对诗学的影响也很深刻。本人仅从诗歌语言张力构成的角度进行探讨。指出,从认知角度看,诗的隐喻使诗从理解走向感觉与想象;在语言的建构上,隐喻使诗歌形成语境压缩方式;并分析了构成隐喻的最基本单位是诗的意象。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植根于语言和文化中。将隐喻认知观引入到翻译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图像,加深对同一词在具体语境中不同含义的直观认识,从而扩大表达范围,增进表达效果;其次,隐喻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隐喻系统性的分析,有助于对语篇内在连贯性的理解;再次,隐喻既构成文化又传承文化,通过认知隐喻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和隐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对比探讨汉英两种语言数量隐喻构建机制.研究发现,汉英数量隐喻主要由基本隐喻构成.基本隐喻一方面基于体验共现,另一方面也是认知主体感知相通的结果.汉英民族相同的身体结构及相关体验的相似性导致汉英数量隐喻之间存在汇通,而两者截然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又决定其势必存有歧异.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南方文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鼎盛期,其中边缘化"南方淑女"形象不乏其人.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田纳西·威廉姆斯戏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的高度互文性表现在人物"性征"、 "生存空间"以及"话语空间"的边缘化隐喻之中.对两者反差强烈的边缘化隐喻表征的互文性建构,有助于读者更深刻解读文本展现的美国"南方淑女"遭受的摧毁性冲击.  相似文献   

17.
魏菱 《琼州学院学报》2013,20(1):80-81,79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著作《哈姆雷特》主人公的语言进行分析,领悟其戏剧语言中深层次的内涵和魅力。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隐喻使我们正确的认识抽象概念,将旧知识扩展到新的领域去,对于思维扩展,语言习得,甚至人际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识现象。在此,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味觉通感隐喻展开分析研究,以探寻这一现象背后的认知理据和奥妙。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对隐喻翻译的动态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延江  张晓梅 《东岳论丛》2006,27(5):185-187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广泛存在于日常话语中。但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上的差异,隐喻的含义有时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性决定了隐喻理解的多样性,隐喻的理解与翻译一直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难点之一。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示意—推理的语言交际行为,该推理模式可以为隐喻的翻译提供重要的启示。隐喻翻译可以在关联论的模式框架内,通过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来取得最佳语境效果下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的研究重点是隐喻概念体系.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