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林孟门镇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镇,历史悠久,古代曾设县置郡,为一方的中心地区。通过历史资料、实地考证,可以清楚地勾勒出孟门古镇的历史演变,为研究传承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文化,开发孟门古镇文化旅游资源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
柳林县孟门古镇在远古时期曾是高原悬湖,是大禹治水的黄河第一门户,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在此繁衍生息,汉唐以来是沿河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设县立郡近700年,扼水旱交通之枢纽,经济发达,缫丝造纸业千年不衰,其千年古刹南山寺是永宁州八大官寺之首。由于水患反复侵蚀,河床逐年东移,曾辉煌千年的昔日古城已倾覆于滔滔黄河之中,所以孟门是研究晋西历史,乃至晋陕黄河峡谷历史、经济、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国宝“遂公盨”的发现及其史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月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遂公盈"具有很大的史学价值,"遂公盈"的铭文涉及"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这样重大的史学问题,证明了<尚书>记载的"大禹治水"是比较可靠的.我们应当发扬大禹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暮春三月,正是北国踏青时节。 我们登上山西忻州的系舟山,游览观赏了近年新发现的禹王古溶洞。 洞在系舟山腰,因洞内有座大禹石像而得名。大禹治水,“水行乘舟”,《史记》中,就有记载。系舟山,即传为大禹治水行经此地时,曾傍此山停舟憩息过。  相似文献   

5.
醴陵因“醴泉”而得名的传统说法值得商榷。早在周秦古籍《禹贡》中就有大禹治水“又东至于醴”的记载;东汉郑玄注日:“醴,陵名也。”故醴陵的得名,应是“因酒名县”,是山(陵)与水(酒)的完美结合,是先有醴陵之名,后才有醴陵封侯置县之称。  相似文献   

6.
今人多以蒲圻石头关为“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但通过大量史料与实地考查,当年鏖兵的古战场应在江北黄州。蒲圻石头关山色不赤,且《水经》不载,所谓“赤壁”系后人附会;它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南岸)、与洪湖乌林的地理方位,均与历史记载不合。而黄州赤壁不仅为历代文人作为赤壁战址来吟咏,其地理地貌也与史志有关三国大战的记载相符。汉人桑钦《水经》中有黄州“赤鼻山”的记载,“赤壁”当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7.
以"易"的演化和历代治水者对"易"的理解为线索,探讨"易"对中国历史上治水实践的深远影响。大禹治水与《连山易》有正相关关系,《周易》则是大禹治水的总结。自李冰起,历代治水者,从《周易》中获得启迪,指导各自的治水实践。  相似文献   

8.
川西平原腹心地帶,温江城拔地而起,東望蜀都。地處温江南郊的柳林鎮,因楊柳河自鎮流過,兩岸绿樹葱蘢而得名,素有川西“綠色翡翠”之美譽。 近年來,在鎮黨委書記李德彬、鎮長隗正斌的帶領下,柳林鎮堅持“農業穩鄉、開放强鄉、三產富鄉、依法制鄉、科教興鄉”的  相似文献   

9.
韩鹏  李利 《人生与伴侣》2022,(44):62-65
<正>古人认为,自周人始祖后稷至周文王等十余代人,都曾担任过西周国、或西伯国的氏族领袖。周人也认为,后稷是他们的始祖,并把他尊为“农神”,西周建立后的农官之长也以“后稷”命名。从后稷到文王之间,《史记·周本纪》《世本》等史典记载共有十五代,而《汉书》记载有十八代。这其中“后稷”“不窋”的个人名称与氏族名称之间,已很难分辨。相比之下,作为氏族的“西周”或“西伯”要比作为个人的“西周”或“西伯”历经的历史要长一些,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古老的柳林盘子会在传统文化备受冲击的今天展现出来的蓬勃生命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11.
哲边 《百姓生活》2012,(4):59-59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如“大禹治水”的传说,就被普遍认为是以治理古代水患为事实依据。最近,中南民族大学学者罗漫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源自一次陨石撞击。  相似文献   

12.
一、“泽中有火”是我国发现油气的记载吗 《易经·革卦·象传》中曾写道:“象曰:泽中有火,革。”科学史研究者目前对《易经》中“泽中有火”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它是我国发现油气的最早记载;一种则认为它与油气完全无关。 认为“泽中有火”是我国发现油气最早记载的,可以申力生主编的《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第一卷为代表。该书写道:“《周易》上的“泽中有火”,是现已发现的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天然气燃烧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一记载表明,在我国,早在公元前11  相似文献   

13.
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有许多“任”、“保任”的记载,大多指诉讼或执行过程中对嫌疑人及罪犯的担保,主要担保其不逃亡或继续犯罪。担保人通常需要出具书面保证。相关记载对解决以往有关“五任”及“无任”的讨论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汉文史料中对青海“土人”的记载始于元代,而在此之前,史籍中就有关于“土人”的记述.研究土族历史,各朝记载的“土人”到底是什么人,是否为今天土族之先民,必须搞清楚.文章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元朝与青海有关“土人”的记载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香严寺全国同名的有好几处,比较有名的有山西柳林香严寺、陕西榆林香严寺、浙江台州香严寺和河南淅川香严寺等,皆钟灵毓秀,佛事久长。就寺庙规模和历史悠久程度来看,柳林香严寺与河南淅川香严寺一南一北可谓双璧,都起源于唐代,都是国家级文物单位。柳林香严寺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对柳林发展旅游业具有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大力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纪呼 《中华魂》2008,(6):27-28
报载:一位"明星学者"日前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弃小家顾大家的典故,解读为大禹有了"婚外情"。他言之凿凿,说"瑶姬"献治水妙法"红宝书",就是  相似文献   

18.
“红岩天书”自明代弘治年间发现以来,历代文人学士前往摹拓、考证大有人在,对它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成为一段至今未了的学术公案。本文梳理了古今各家之说,着重对其中最有影响的诸葛武侯遗迹说、殷高宗伐鬼方遗迹说、大禹治水遗迹说、苗夷民族文字说等四家说法进行深入考证、辨伪,对其合理部分给以充分肯定,同时指出其谬误之处,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红岩天书”是“土著民族的岩画”。  相似文献   

19.
始于"大禹治水"神话的夏朝历史,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记载中的神话历史阶段,在神话历史向现实历史交替的过程中,夏朝历史出现了历史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这一模式最终成了后来中国现实历史记载的基本模式。夏朝历史最终被"神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思维支点,被后人熟悉却无法掌握,不确定的交流演变成重演,使中国文化在重复中得以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夏朝灭亡后,夏族的一支曾西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并与周人联姻。周人后为戎狄所迫,向南向西迁至今陕西关中西部地区自称“有夏”,迁徙沿途地名印证了两族先民的足迹。《亳鼎》中的地名“杞”与《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囘中”之“囘”当为一处,是为夏族后裔西迁后的所居之地,即《左传·僖公三十年》“杞子”所在的秦境之“杞”。《散氏盘》中的“漆”地为随周人迁徙所经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