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明代具有开创意义的传奇戏。在中国古代,名利观就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浣纱记》正打上了这种思想的烙印。范蠡与西施的结合,不是爱情使然,而是有其各自的需求和利益。本文就是从范蠡、西施二人来剖析《浣纱记》所体现出的名利观,就剧本而言,这种名利观体现在于已、于国之中。  相似文献   

2.
富贵的距离     
《北方人》2007,(8)
越王勾践是一个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因而西施和范蠡在越王称霸之后悄悄乘一艘小船离开了越国。西施和范蠡何其聪明!早早看穿了人性的卑劣。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范蠡的形象性格有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他由一个忠臣谋士发展到今天文学话语系统中的商圣、兵圣、情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范蠡形象的演变不仅是各个历史时期作家主体意识渗透的产物,同时也是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浣纱记》是明代中叶著名传奇作家梁辰鱼的代表作品,剧作表现了西施牺牲个人幸福以求复国昭雪的爱国精神,独具匠心地赋予她崇高的政治情操,使之成为着力表现女性政治情结、通过男女爱情串联国家政治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作品。同时,《浣纱记》"以生旦爱情寄兴亡之感"的创作手法,影响到清代《长生殿》和《桃花扇》等剧作的创作模式,作为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对之后的明清戏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范蠡的形象性格有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他由一个忠臣谋士发展到今天文学话语系统中的商圣、兵圣、情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范蠡形象的演变不仅是各个历史时期作家主体意识渗透的产物,同时也是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西施以“沉鱼”美貌、只身犯险,为“越甲吞吴”执行潜伏计划而著称.在仔细研读先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西施虽是实有其人,但她并非无所依凭的传说人物,而应是《左传》中的传奇女性——夏姬的异名;西施为间谍的故事原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所谈论少康中兴的史料,是对女艾形象的加工;西施之说还存在对《左传》中“诸稽郢”的新创作.也就是说,后世所传勾践灭吴有功的西施其实是混合《左传》中这三个人物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论范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春秋末年,范蠡无论是在功业、思想方面,还是情操、品格方面,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英才。然而,不仅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中他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有的学者指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一是他未能忠于一君到底;二是他弃官经商;三是他带西施姑娘出走。本文认为,这三者恰恰是范蠡不同流俗的过人之处,正是他之所以拔出同列、独放异彩的地方。第一,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人才流动的最好时代之一,各国君主普遍礼贤下士,众多的文武之士更是择主而仕。面对一个不念恩义,对功臣宿将随意诛伐的君主,范蠡的离去是明智的选择,同时也说明他具有可贵的叛逆精神。第二,范蠡弃官经商也不应受到指责。这不仅因为当时还未形成“重本抑末”的社会风气,而且弃官经商,发财致富,较之贪官污吏不啻高尚千百倍,况且他致富后不忘宗族邻里乡党。第三,在《国语》、《史记》等严肃的历史著作中根本看不到西施的影子,很有可能是好事之徒造出来的。即使范蠡确实带走西施,也不能影响对范蠡的肯定评价。第四,范蠡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商品经济理论,是不亚于管仲的大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8.
《浣纱记》结构论(下)──传奇结构研究之三许建中二《浣纱记》以西施、范蠡爱情的悲欢离合作为贯串线索,敷演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这一惊心动魄且极富戏剧性的斗争。这个故事既见于正史,如《左传》、《国语》、《史记》,也见于“稗官杂记之体”①,如《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9.
在古今文学演变中,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时期的艳遇模式的引入和故事发展的两种分化状态、明清时期初具完备的形态、近现代以来的现代形态。此三个阶段显示出在时代选择和儿女恋情两种价值标准的影响下,范西爱情模式因不断地吸收新的时代因素而呈现出新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西施籍贯考     
春秋吴越争战,越败夫椒。勾践为复国雪耻,听文种“九术”,献美惑吴,于诸暨苎萝山下,觅得爱国美女西施,郑旦。她们双双忍辱负重,衔命入吴。吴亡后,一说西施被沉于江,一说随范蠡而泛五湖。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流传以迄于今,世人多知西施为诸暨人。历代经史典籍亦多记载,已为历史定论。但至明清之际,有萧山来斯行、毛奇龄者,撷取南朝梁代刘昭为《后汉书·郡国志》作的一条误注孤证,提出“西施属吾萧”之说。但当即遭到众多学者的驳斥,此说昙花一现,终于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在《国语·越语》的基础上对范蠡有了更全面的记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范蠡形象,成为历代文人了解范蠡其人其事的重要途径。诗人们也纷纷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以范蠡为创作主体的咏史诗。以唐宋两代诗人歌颂范蠡的咏史诗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这些诗歌对范蠡建立功业的称赞,对其功成身退的向往等,探讨唐宋诗人对范蠡形象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2.
<神雕侠侣>是金庸的代表作,其中建造了反差极大的两性世界.男性形象在内心世界、成长过程、社会处境、人格特征等方面经历着全方位的磨砺,集合了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人格理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女性形象只是作为一个符码,承载着美丽、仁慈、奉献、爱情等"圆满"的理想.这是作者所构建的一个性别乌托邦世界.  相似文献   

13.
"吴越争霸"故事研究的基础是文献整理,目前以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李步嘉《越绝书校释》两书成果最著。研究论著多围绕西施、伍子胥、范蠡等人展开了关于人物评价、形象及其演变、哲学思想等多方面的讨论,对故事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但也存在陈陈相因的现象。今后的研究需要更广阔的视野,除了叙事学、文学人类学、接受美学等研究方法外,特别要注意方法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不少论者从女性哥特式批评视角,认为金庸笔下的女性是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女性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丧失了自己存在的主体意识,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本真性.实际上,金庸笔下众多或美丽或凄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广泛、爱情的深层次和爱情的奇特,表现了金庸的爱情理想和积极进步的女性爱情观.  相似文献   

15.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以描写知识阶层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为主要内容,并塑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理想女性形象。这些完美的佳人,不但容貌美丽,性情温柔贤淑,而且才智、胆识过人,对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可以说,佳人形象是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美的高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女性形象美学风貌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作品以浪漫主义美丽意境闻名于世.具体而微的形象构思是构造这种美丽意境的内涵,"真与美的统一"原则是这种美丽意境的指导思想.而且,济慈具有独具一格的美学想像与思维,毋庸置疑,"感应"与"反面感受力"是其美学想像与思维的具体体现.济慈诗歌包括两个主流领域,即大自然与爱情,而大自然与爱情又往往相互交织,融合无间,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美丽意境在济慈的诗篇中俯拾皆是,因而不免引起偏颇之见,以为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诗人.其实,他的诗歌不仅字句、景物、描写美,而且具有更深层的精神之美,他始终不忘以美的诗篇为人类谋求美好人生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7.
唐前西施形象演变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施作为一个妇孺皆知的美女,其美人形象早就定格于先秦诸子著作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发展、创作主体的发挥、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需要,西施的形象便经历了一个由单纯到丰富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08,(3):F0002
著名作家茅盾、郁达夫、章克标、金庸就读过的历史名校嘉兴一中校园,有一条散发着浓郁文化意蕴的范蠡湖。传说春秋末期,协助越王灭吴后,范蠡携同西施退隐,住在这个湖边。每天早上,西施梳洗后,将脂水倾倒在湖中,湖中的螺蛳吃了那脂水,日久天长就成了五彩螺。  相似文献   

19.
孙立群 《社区》2009,(20):18-19
当公众眼中的一些企业家明星突然“形象崩溃”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范蠡——从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成功转型为一代商圣.再到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范蠡跌宕起伏的一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激流勇退的人生智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向来是中国最佳励志故事。这是一段中国人无比熟悉的往事。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有一个异常关键的人物——范蠡。范蠡与文种相偕入越,被越王勾践用为谋臣.  相似文献   

20.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不少论者从女性哥特式批评视角,认为金庸笔下的女性是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女性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丧失了自己存在的主体意识,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本真性。实际上,金庸笔下众多或美丽或凄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广泛、爱情的深层次和爱情的奇特,表现了金庸的爱情理想和积极进步的女性爱情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