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的性质     
尽管自由的关系和意义错综复杂,但个人自由构成所有其他自由的基础,也是理解它们的前提。在政治哲学里,个人自由始终就具有政治的意义。而在现代政治共同体之中,个人自由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因此,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制度的宗旨乃是为个人自由提供最大限度的可靠的空间。法治、民主以及共和的原则是支持和保障自由的方式。不过,随着社会的变迁,个人自由在其个人关系和活动空间的方面也会发生变化。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并不是两个问题的,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在政治哲学里,该理论是人们认识个人自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萨特前期所说的自由可以说是纯粹个人的自由,看不到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关系。“二战”期间和战后,他的思想有了根本的改变,他对社会对人的自由的影响和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一些论者对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探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寻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处理的原则,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的智慧之光照在人身上,开创人“自己认识自己”之先河。在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中,人被置于至尊的位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却把社会置于个人之上。中世纪,是无视人的历史地位的漫长之夜,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只是通过人与神的关系表现出来。文艺复兴运动,以尊重人性、提倡个性自由和现世幸福为特征,直接了当地肯定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原则。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统治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时起,它的思想家们就开始系统而又深入地阐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从抽象的人性出发,阐述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在霍布斯的“利维坦”即国家里,国家是唯一的,人们和等级只是它的“成员”和“职能”。而在斯宾诺莎的民主政体里,个人应该永远保留财产权以及信仰和思想自由。卢梭力图把个人的自由和服从统一在国家整体里,这一既要整体权威又要个人自由的矛盾,构成了他的社会契约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们,机械论的倾向使他们在人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赵磊 《天府新论》2016,(1):69-74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不仅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具有客观必然性,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样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同样也包含着客观必然性。因此,“对必然性的认识”并非只是对“自然科学”必然性的认识,人类通过社会革命来争取自由的举动也决不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的“自以为是”的举动,而是一个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顺其自然”的过程。只有在进入“个人全面发展”阶段之后,人类才真正获得了“自由个性”。 没有全人类的自由,个人的自由永远是不可靠不踏实的: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人“被强制”、“不自由”,那么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被强制”、“不自由”的下一个。但凡夸夸其谈自由的价值,口口声声说自由是生命和目的,却对民生之艰难熟视无睹者,如果不是天真幼稚,就不过是“伪自由主义者”而已。  相似文献   

5.
自由问题是西方社会和政治思潮中的基本问题。西方自由理论分歧的焦点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洛克式自由”与“卢梭式自由”是西方自由理论分歧的典型代表,而且二者的分歧一直沿续到现代。当代西方自由学说的主流是洛克式自由。70年代以来西方保守主义的兴起和盛行,明显地反映了洛克式自由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同时他又强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②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强调自由发展的个人,并且重申自由发展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个人,是实践主体,而不是抽...  相似文献   

7.
必须否定一些错误的自由观,如绝对自由论、唯意志论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的“自由”是主观和客观、有限与无限、社会权利与主体能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自由与个人自由的辩证统一。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复杂的。应当全面而正确地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8.
共产主义之为共产主义,决不是简单的“共产”或曰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即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果对共产主义的如是理解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话,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只有在马克思“社会三形态”学说理论框架的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才能建立。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才会“消失”;劳动才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才会“充分涌流”。[1]而“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正是以此为…  相似文献   

9.
葛迎春 《中文信息》2013,(5):118-119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的享受越来越高,可对比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越来越不高,尤其是对婚姻的满意度越来越不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离婚率进入了快车道,乡镇的离婚率也越来越高,为此,在保障公民个人离婚自由权利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社会为离婚自由所付出和将要付出的代价,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这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北方论丛》2006,(2):92-96
在章太炎“依自不依他”之说的深刻影响下,鲁迅等章门弟子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性解放主张。时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他们更是积极倡导个人自由,充分张扬了“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这一宗旨。今天看来,他们对个人自由的呼吁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历史观,反映了他们对封建专制的深入批判和对社会进步的美好憧憬。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章门弟子对个人主义的认识也不断趋于深化。  相似文献   

11.
人们无法准确理解自由的性质以及界定自由的程度,是不能划定自由和认识自由的根本性障碍。在“实有的自由”、“观念的自由”和“真正的自由”中,“观念的自由”是有缺失的。在法律中所谓“观念的自由”就是一种人为设定的自由,其介于经验和超验之间。法律精神并不能保障人们自由,相反,它仅仅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必然结果。在权威的继替中,只有当人们放弃那种世俗的信仰,从实证的经验不断靠近那种先验的存在时,人类社会才得以寻求到自由的真意。  相似文献   

12.
陈华森  鄢英 《兰州学刊》2007,(7):45-47,126
自由主义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压力以及自由主义对自身的扬弃.然而,对自由内涵的理解、对国家作用的认识、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人自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把握以及对社会阶级关系的认识的扬弃并不能消除自由主义天生的缺陷,现代自由主义仍然无法摆脱其困境.  相似文献   

13.
那种认为马克思不讲个人、不注重个人自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马克思的哲学和自由主义的差别不在于要不要谈“个人”而在于如何去理解“个人”;不在于要不要讲个人自由,而在于如何才能真正抓住个人自由的本质问题.自由主义所讲的个人是天生的、自然的、独立的,马克思所讲的“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社会的、关系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身在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从事生产的社会个人.仅靠在价值观念中宣称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或者只靠在政治国家层面保障个人自由权利是不能实现个人自由的.只有进入物质生产领域,关注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生产关系,才能抓住现代个人无法自由问题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自由.个人自由还是要在社会中,在理顺个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实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思想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坤 《江汉论坛》2006,1(12):47-5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观,思想深刻且内容丰富,而它又往往最容易被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进行误读,要么走向无政府主义,要么走向专制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揭示了人的自由的本质,把个人的自由发展看作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最终尺度,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最终目的,因而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他们拒斥那种埋没个人自由的“完全虚幻的集体”;同时认为人在国家中所取得的自由程度取决于把“国家的自由”限制到什么程度,即取决于把公共的权力限制到什么程度;并把自由时间看作人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社会学是将人人皆知的事情说得谁也听不懂。其实,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的科学。它指导人们如何超出个人的范围去观察社会,并直接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相互作用,去“认识个人经历与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区分“局部环境中的个人困扰”与“社会结构中的公众问题”。它从社会的高度看人,从人的深度看社会,将人人皆知的事情说得更深透、更清晰明了。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须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很好地把握它,并进而取得一定的成绩。以学习社会学而言,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高离婚率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高离婚率的积极含义在于社会更包容和人们尤其是文化高及经济地位上升的妇女享有更多婚姻自主与个人自由。而其消极后果是社会急剧变迁背景下共同体弱化而个人的过分自由,难在婚姻生活中找到慰藉。其社会原因主要是:调解机制匮乏、家庭核心化、社会流动加剧及经济压力加大。个人原因在于婚姻的责任意识差及个人社会性低下。解决之道在于重建共同体,加强初级群体建设来培育个人责任感与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 认识自由与政治自由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正确地认识这两种自由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改造自然与社会、造福人类,这就是认识自由的实质。认识自由是没有穷尽的,人们将一代接一代的认识下去。认识自由就其本性而言并不渗透阶级的属性。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18.
自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长期以来,在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整体本位”和“个体至上”两种对立的思维模式。马克思认为,人既是个体,又是整体,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社会应该承认和保护个人自由,并把自由置于社会的普遍利益之中,使每个成员平等地享有基本自由。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观点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也暴露出来了。因为仅仅认识必然性人们所能得到的只是一种低水平的自由,即只能是利用自然界的现成物。人类要获得高水平的自由,就不能仅限于认识机械的必然性,还必然认识统计规律性、偶然性,以及由必然性与偶然性、由各种不同的必然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种种可能性。自由必然包含选择的因素,必然性提供的是唯一性,只有可能性才为有选择的自由提供多样性发展的客观依据,所以自由是认识和实现一个可能的世界。这个可能的世界不仅是指客观世界,而且包括人本身。人本身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因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因经历和所受教育不同而有多种可能的发展。可能性渗进了主体的因素,面对各种可能性,人发挥自身选择的主体能动性,创造自己的新生活。把握这一点,对于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理性与民主》一书中,张东荪特别讨论了人格问题。他承认,人格(personality)本质上是欧西的,中国文化中没有这一理念。但是,一个理性与民主的社会“必须有精神自由,要精神自由必须有人格成立”①,因而,人格的建立是中国社会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追问:人格生成的基础是什么?张东荪的回答是: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以及个人对自身存在的自觉。古希腊人把个体视为最终的实在,国家与社会只有作为个人达到最圆满生活之理想的工具时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性。欧西的人格观念奠基于希腊决非偶然。但在中国思想中,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