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虚假人类中心论"与"真实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而引发了对以往“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应该说,这是人类面临生态环境危机,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结果是有些人把问题简单而武断地归结为“人类中心论”,进而提出“非人类中心论”。实际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为是“人类中心论”问题的症结是以往的“虚假人类中心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以“非人类中心论”代替“人类中心论”,而是抛弃“虚假人类中心论”,建构“真实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2.
"环境进入伦理"必然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即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之争.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道德哲学方案,其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它作为"环境进入伦理"的基本问题之争,实际上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从这一意义上看,环境伦理学不是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非此即彼,而是"思"入"环境一伦理之论题"并进而探索"环境进入伦理"在实践视阈中呈现的道德世界观之改变与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实践的哲学或哲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林红梅 《学术交流》2006,(3):121-124
目前,环境伦理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独特的理论,按照其道德关怀和调节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动植物、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顺序来看,它可以分为:人类中心论、动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其中,动物中心论主张关怀动物的苦乐感受,生物中心论则将其道德考虑扩及所有的生命,生态中心论则要求人类“像山那样思考”,虚己而统观自然。作为个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动物中心论认为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是否应该受到保护与该动物所属的物种无关,也与该动物所属物种的个体数量的多少无关。如果感受能力相等的话,它们受到的道德关怀就应该相等。整体主义的大地伦理理论正好相反,它以物种的濒危程度和对生态系统的贡献为标准。濒危物种的个体对该物种的存续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意义更大,因此更值得重视。动物解放主义和大地伦理学虽然同属于环境伦理学,但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探求》2015,(5)
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中外学者和政府开始了深刻反思。生态文明理论在发达国家的实践中逐渐成熟,现阶段有较大争议的主要是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论(主要指弱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生态中心论者主要关心经济、政治阈值与生态阈值的比例等问题,人类中心论主要考量人与自然及其后代的关系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行思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计划性等问题。广东相较于中西部的工业化程度较高,但是工业文明带来的问题也相对突出,因此研究生态广东理论、探索广东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路径、培育广东全民"生态思维"成为显课题。  相似文献   

5.
丁立群 《求是学刊》2005,32(5):9-12
过程哲学和文化哲学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自不同的学术传统,但二者在很多问题上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尤其是在生态伦理问题上,过程哲学从机体主义出发,文化哲学从人类中心论出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同时,过程哲学与文化哲学也存在一些理论分歧,尤其是在自然是否具有主体性这一问题上.过程哲学认为自然是具有主体性的,这种主体性是生态伦理的必要前提;文化哲学则认为人类是唯一具有主体性地位的存在,人类中心论同样可以成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二者都强调采取行动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 2 0年 ,国际社会科学界及相关组织在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认识上 ,经历了由“增长”主题向“发展”的转变。尽管对“发展”解释不一 ,但目前至少在两方面达成基本共识 :所谓发展 ,是一个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整体性变迁过程 ;发展的价值指向是“人” ,所产生的结果应该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代表性的理论除了弗朗索瓦·佩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义提出的“新发展观”外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发展的目标》论文 ,同样应看作这一认识转变的重要反映 ① 。但在 2 1世纪降临之际 ,欠发达国家依然面临严重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出现一种脆弱国家研究思潮。脆弱国家理论主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测量指标衡量发展中国家的脆弱程度,以期有助于世界安全和减贫目标。它在西方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一些低收入国家的战乱与贫困现象,发达国家自身的脆弱性问题,全球环境的脆弱性以及由此引发的西方学术思维方式的转变。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思潮,脆弱国家理论也存在标准不清、西方中心论立场、沦为西方国家利益的理论工具等局限。  相似文献   

8.
自 2 0世纪最后 2 5年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以来 ,人类的宇宙观、自然观、世界观和社会观都出现了飞跃的发展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第二次“哥白尼式的大转折”。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认识趋向一致 :地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它是不可替代的。维护地球环境的完好无损 ,必须打破政府、企业、民族和社会的界限 ,动员地球上的全人类共同参与。当前 ,产业正向“装配—分解—再装配”的再生利用型的生产结构转变。都市生活也在“与环境共生”的口号下 ,发动建立“新社会生活系统”的意识变革和再建运动。学术界自然不能置身其外 ,在“知识…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发展研究中,“生态文化”不仅被提出,而且已经被论述。一般认为,生态文化是一种否定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文化形式。笔者赞同这样的理解和看法,把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历时态”划分的文化类型来看待。同时还认为,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现时发展的总趋势和新阶段,人类由传统文化转向生态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文化形成的客观必然性决定了人类选择生态文化的必要性,生态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态学的文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蒙德·威廉斯是一位独具理论特点和实践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 ,他的理论思想至今仍在文学及文化批评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前英语文学和文化界风行的“文化研究”热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威廉斯等理论家的努力。本文从威廉斯代表性论著入手 ,评价他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基本理论阐释 ,从中可以看出他作为文化批评家的思考轨迹。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时代的一系列观念应该发展。作者论述了生态时代和共同体观念、生态时代观念的思想来源、生态时代与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关系、宽恕和恩惠 ,探讨了未来生态时代和社会共同体的基础。其主要的思想内容是强调未来的社会共同体形式应该与生态自然之间建立起相互有益的平衡 ,改造我们的文化以使生态时代的生活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活跃于清初顺治时代京城诗坛,被称为“京师三大家”的王铎、薛所蕴、刘正宗三位诗人,对清初京城后进的金台诗人群体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顺治末年至康熙初期的“燕台七子”“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等新兴金台诗人,多有受其教诲与提携者.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视界中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艳 《学术交流》2001,1(2):17-19
马克思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学宝藏,关心人的存在,关注人类的未来,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成为马克思关注的中心话题和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聚焦点.马克思研究的是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和人的主体地位看,马克思哲学体现着一以贯之的人学主线.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长达 5 0年的“冷战”期间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和东方共产主义两大力量在世界戏剧舞台上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世界保持着一种“不稳定”的稳定状态。今天 ,很多力量在竞争全球或地区霸权 ,而美国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它通过军事力量、经济影响和文化 ,对世界事务实施一种帝国统治。但这种统治决不意味着全部。在很多地方 ,宗教的、地区的和民族的运动大胆并热情 ,然而也带着莽撞 ,它们毫不理睬创造一个全球的、现代化社会的努力。在帝国主义和恐怖主义所造成的混乱的世界秩序里 ,远古的甚至是原始的理解正与现代性信条相竞争。文章提出生态纪研究和过程思想 ,它为建设性的后现代的未来文明提供充满希望的、奠基性的哲学要素  相似文献   

15.
刘方喜  赵树军 《阅江学刊》2012,4(3):88-96,120
建立在马克思“财富哲学”和“关系哲学”基础上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由“实体经济”而“符号经济”的财富流转过程,来批判性地反思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关系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资本的当代新形态,融入了艺术等文化因素的“符号经济”以及竞争性文化符号消费的无度扩张,一方面,“向内”制造人的等级差异、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竞争性符号消费又导致物品的无度消耗,进而导致自然物质资源的无度消耗,“向外”激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当今全球社会冲突与生态冲突在相互激化中日趋尖锐。“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是循环经济理论在社会层面的实践,它要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知识资本为内生力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统一.因此从“3R”、知识资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已成为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它不仅反映了知识资本、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而且反映了“3R”、知识资本、技术创新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来自山东省17个地级市统计数据的演示运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保平 《求是学刊》2005,32(3):53-59
经济发展成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经济发展成本的最小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围绕经济发展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理论基础,通过强化制度安排来减少经济发展的代价。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来自人类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而深层原因则在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因此,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统一性,必须强化制度安排,运用制度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来抑制经济主体可能发生的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机会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战后美国南部"文化危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朋 《学术交流》2004,62(9):163-167
美国有史以来,其南部一直是一个亚文化区域,走过了一条与其他地区十分不同的发展道路,有着自身独特的保守主义文化传统。二战以后,南部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其经济模式、政治运作乃至种族关系等方面都逐渐与美国主流社会趋同,于是,"多元文化主义"中的南部"文化危机"问题成为美国学术界论争的对象。事实上,南部文化并没有随着南部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变革而出现危机。实质上它是论争各方在文化的概念上存在分歧、中产阶级理论的误用和美国当下保守主义思潮的巨大影响所致。美国南部文化特征依然鲜明。  相似文献   

19.
鲁岩 《学术交流》2003,2(11):123-126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