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副文本的合理运用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安乐哲在《道德经》译本中将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正文本翻译前,通过副文本阐述译者重译典籍的因由、目的、底本的选择以及哲学语境的建构;翻译中,阐明译者“中国式叙述”的翻译策略、语言和文化语境的建构以及读者服务意识;翻译后,再现道家哲学语境,并彰显译者的翻译惯习。译者发挥主体性利用副文本建构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多重语境,不仅使读者加深了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也为中国典籍的翻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讹脱倒衍的文献错误,这些文献错误若不经校正,将影响我们对典籍的准确使用。«山海经»同样包含不少的文献错误,影响了该书的使用价值我们对«山海经中山经»的文献错误进行校订,尽量还原其本来面貌,以为学界提供一个正确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从在雷德兰斯大学学习西方哲学时算起,我总共花了13年才完成博士学位。因为当时找不到教授中国哲学的地方。西方至今仍坚持哲学不过是盎格鲁-欧罗巴大陆哲学而已。我此后的学术生涯越来越致力于挑战这种哲学传统中种族中心主义的顽固偏见。我在夏威夷大学开始了与郝大维的学术合作,这源于我们对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哲学了解方式所存在的缺陷的共识。我们翻译中国哲学经典时建立了一套策略性框架,旨在使读者重新检讨中国哲学中关键术语的本身之意并能适当运用这些术语。  相似文献   

4.
«憩园»作为巴金 20 世纪 40 年代最重要的小说作品之一?在对家庭生活的反思上承继了«激流»系列的精神启蒙?但 也因作者对人生和家庭问题的思想转变?启蒙的内核出现了一定变异? 在«憩园»里巴金不再热情激昂地批判封建旧家?转而 以一种温情和悲悯对小说中的人物报以无差别的人道主义关怀? 不同于巴金在其他作品中采用的单线结构?作者在«憩园» 的叙事中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手法?在较短的篇幅中包含了繁复的内容?形成了其复调品格? 因此启蒙的承继与变异、人道主 义精神和复调品格就成了讨论«憩园»接受绕不开的三个接受视阈?  相似文献   

5.
雍正朝始?清政府对云、贵彝族聚居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吴三桂作为清初清廷在西南疆域的代理人?在彝族文献«布 默战史»«吴三桂野史»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塑造:«布默战史»将之视作仇人?而«吴三桂野史»中则对其带有一丝同情? 究其原 因?一方面是吴三桂在不同时期对待彝族群众的政策态度不同?另一方面也归因于记忆群体所接受的记忆不一? 同时?虽然 两本书反映的事件有所差异?但也反映了云、贵彝族地区对于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汉学家郝大维、安乐哲运用比较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庄子哲学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他们发现在“自我”、“真”、“道”或“天”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上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存在深层次的差异,这些差异背后则是中西方哲学在世界观、思维模式上的不同预设.以“比较哲学”的视野研究庄子哲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西方的概念和框架束缚庄子哲学的缺陷,即从中国哲学本身来理解中国哲学,但是这种研究理论和方法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它过分强调双方差异性,过于重视比较哲学理论的构建,而把《庄子》文本的细读置于次要地位,使庄子哲学本身丰富的内涵和面向被人为限定了.依此看,中西方哲学的交流尚需深化.  相似文献   

7.
在异文化田野调查中?彝族诗人阿库乌雾通过视阈的广阔性和视角的平行?保证了其民族志研究对象在形象上的丰 富内涵和真实性? 在旅美诗集«凯欧蒂神迹»中?他创作了大量与印第安神话、历史和信仰相关的诗篇? 这些诗篇既是异文化 田野调查作用于诗人情感的艺术结晶?也是诗人对印第安文化的深度描写和忠实记录? «凯欧蒂神迹»创造性地实现了民族 志与诗歌的结合?以诗歌为“世界语”?对于深化世界对印第安民族的了解?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鉴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分类识别,从而达到身份鉴别的目的,其具有识别的自动性、自然性和风险防控的复杂性等特征。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众多,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基于公益目的的应用和基于私益目的的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具有侵犯个人隐私、贬损个人人格尊严、侵害个人财产权益等风险,法律规制无力是这些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是治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良好契机,未来可以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基础,渐次推导出适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规范,明确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法律原则以及使用者的义务,并区分不同应用场景下法律规制的重心。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追述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产生的过程、其研究对象、学理假设和基本方法,着重指出平行研究,特别是中西文学间的平行研究目前所存在的严重问题。文章认为,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要走出困境,可以向中西比较哲学的平行研究借鉴"语境化"方法。在这方面,比较哲学家郝大维、安乐哲合著的《期望中国》一书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语境是语用学的重要概念,在它的多种功能中,对翻译影响最大的是其制约功能。由于构成语境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这些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作用也体现在翻译的不同层面。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原语物理语境对原文文本语义的制约,译文读者认知语境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及译入语社会语言语境对译文文本译语的制约等。充分认识语境的制约作用对于成功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翻译是译者将原语的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道德经》在被翻译成英文的同时,也将其中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传入西方社会。美国译者S.Beck在翻译《道德经》时,采用了与异化相对的归化法,以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和精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与文化语境密不可分,译者要充分解读原文语境并考虑译文读者所属文化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增益、删减或创造性改动,以便译语读者在译语文化语境下能和原文读者一样,获得美的感受。文章通过赏析许渊冲所译《声声慢》发现,为了达到原文与译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对等,译者在翻译中可以采取变通手段,只要译文与原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达到相同的审美效果,就是好译文。  相似文献   

13.
«当代彝文文学史»是目前彝族文学史中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其中民族语文学凸显民族艺术特质和民族文化特征、立足民族性将外来文学精华民族化三个方面?构成了其民族文学观的主要内容,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其实质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文学民族性。  相似文献   

14.
以《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为基础,将《论语》五个英译本在文化特色词与句子等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和探讨五译本在语言风格与翻译策略的异同。通过多层面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五译本的显化策略运用非常普遍,影响策略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与社会语境;翻译风格各具特色,如森舸斓译文多使用各种长句与段落解释,辜鸿铭译文明显趋向英语地道的叙事与篇章手段,理雅各、刘殿爵、安乐哲的译文更强调原文形式传达,但阅读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图式-信息理论观照下的文本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式作为康德之哲学认识论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中心概念,从哲学和心理学领域进入语言、信息和文化领域,为翻译提供了宏观视域,开拓了新的理论解释空间.翻译是以原文本为一端、以译入语读者图式为另一端双向的意义构建过程,涉及横向参照与纵向追踪两个维度,译文是原文信息在译语文化图式中的语境化,是隐文本和显文本经同化与顺应后平衡的产物.图式作为一种隐性信息和文本的显性信息共同构成翻译的对象.图式不仅参与原文向译文的显化赋形,也构成文本翻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对仅以显文本为出发点的忠实和主观性等理论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从比较哲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首先在认识论上要避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从而看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性和平等地位,在此基础上促进中西方哲学的互惠互动。在方法论上,从元典出发,构建相关的哲学语境,再在该语境中进行文本的翻译和转换,特别是对关键哲学术语的翻译,一定要体现中国哲学思想和语言的特质,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强加上西方文化的预设。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过程也是结果。从翻译过程来看,翻译是"语境重构"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过程,从翻译结果来看,翻译是产生同原文等效的译文。翻译过程研究催生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动态研究,从狭义角度看,是翻译语境研究,即从译者视角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重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宏观翻译策略及微观翻译方法的研究;从广义角度看,是从研究者视角进行包括翻译语境在内的源语语境、原文语境和译语语境、译文语境的翻译语境化研究。翻译结果研究产生以译文为中心,重视译文批评的翻译质量评估的静态研究,涉及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立和翻译质量评估参数的设定等。两种翻译途径殊途同归,从不同角度研究翻译本质。  相似文献   

18.
对戏剧文本中成语进行翻译不仅要考虑成语字面意义下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考虑戏剧语言可表演性、精炼和个性化等特点。语用等效强调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将原文的语用意义充分传递给译文接受者,使作品在译文接受者和原文接受者身上产生大致相同的效果。本文以《茶馆》英译本为例,对这部作品中的成语翻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在戏剧文本翻译中应用语用等效原则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也应遵守关联原则.文化翻译应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充分考虑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是使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及文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译文读者接受之维。从接受美学来看,林译小说在晚清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林纾古雅的文笔、合宜的翻译选材及其中国语境化的翻译方法,这使得译文不仅迎合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且提升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林纾翻译的成功也给当代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译者在翻译时,要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来考虑译文的"可接受性"和译文的"异质性",要根据读者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