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形成了后现代性的审美范式。在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层面上,作者和读者的传统身份渐趋模糊,双方共同参与创作,形成主体间性式的审美交流。从接受层面来看,由于文本的不确定性,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就只能寓于每一次的文本体验当中。从网络文学的自身特性来看,它也表现出游戏化、娱乐化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新闻生产研究表明,媒介会试图发展出一定的样式来组织、构建及展示讯息并形成常规。对样式常规的认识有助于人们反思固定样式所带来的认知局限与偏见。而正在兴起的数据新闻实践中,故事作为传统新闻样式常规之一,在众多数据新闻生产者的话语里频繁出现。数据新闻是依然在讲述传统价值与假设下的故事,还是已经形成了新的结构样式?如果是后者,这种样式体现出哪些特征?蕴含着何种价值观及潜在意义?通过分析数据新闻生产者的认知经验性文本及其建构的文本--数据新闻作品,既可以看到新技术条件下重组后的新闻编辑室对传统新闻价值与样式的继承,也可以看到新闻采集、呈现及其理念的变革。数据新闻依然以叙事为中心,但这种叙事已经建立在新的技术与理念的基础上,并且是讲述一个由数据驱动的、可视化的新闻故事,一个关乎读者且可以自己讲述的故事,一个更能把握真实、抵达真相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在现象学视野的观照下,审美经验的一般精神结构包括意向性、想象与理解。意向性是审美经验发生的起点,它廓清了审美对象的所指,揭示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亲密关系,呈现了经验的内在时间性。想象是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精神结构,是一种在直观中再现一个其本身并不在场的对象的能力。理解是审美经验中具有理性功能的一种精神结构,意味着审美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各种文学样式都有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这独特的审美特征决定着作家在创作这种文学样式的作品时的审美要求。作家的创作个性表现在作品中的审美意识的个性差异是各有特色的,但是这种差异是受着特定文学样式的审美特征制约的。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也有它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并由此使它与其他文学样式相区别。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是自它萌生、形成以来就逐步形成、完善的。  相似文献   

5.
审美经验具有"真理性",它可以成为人类心灵达到共识的一种途径。审美经验在认识论上的普遍性在于它建基于教化、趣味与判断力。审美经验虽然首先是个体经验的传达,但审美对象作为体验中的意义"构成物",具有意义的统一性。审美观看的过程,就是对象向意义的"构成物"转化的过程,这一构成物的存在就是审美经验之真理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自然是一个进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具有客观性与先在性,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道德关怀对象应从人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这种整体主义的环境哲学,体现着当代哲学范式的转向:从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向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转向。一些学者对它的质疑和诘难,根源就在于没有这种哲学范式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意境叙述的结构是意境叙述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结构本身不仅是一种叙述策略,同时也是对人类艺术化生存世界的建构和把握.事意二元结构在互动、交叉的双向运动中形成了富有无限意蕴的网络化意境叙述结构,从一个角度呈现着意境叙述独有的民族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9.
由于早期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紧密,文学理论的早期研究范式大多是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入手,这种文学观念把文学看作是对象现实的模仿、再现或反映。到了现代文学理论中,文学理论研究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形成了新的理论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和结构主义为代表。到了所谓的后现代的文学理论中,由于图像文化的勃兴,又出现了文学理论的新的转向,即图像转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两次转向,大致存在着文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和文学图像学这三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中国文化起源、思想特征阐述了中国极富特点的人文精神传统及其形成,重点论证了人文精神在传统中国画诸如线条、水墨样式、空间组织形式、题材与内容上的具体体现,肯定了它的积极审美意义,并指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范式转变是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上升到一个新境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实现从革命范式向现代化范式的转变,形成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精神;实现从普遍化范式向民族化范式的转变,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以物为本范式向以人为本范式的转变,从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古代园林窗牖文化的源起、演绎为脉络,通过对古代典籍、文献中有关其样式、材质、技艺的勾沉,探讨了古代文献典籍中对窗牖的诠释。尤其介绍了诗人笔下那些借叙事而状情的情态化诗句,旨在对这一形式的情境描述由物境上升到心境的显在介质体进行分析,特别是基于对其诗意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诠释,进而阐明这一融传统诗意化情境与审美特质为一体的古典园林文化的载体形式。  相似文献   

13.
环境的审美经验首先是一种与日常经验相关的经验,是一种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体验。其次,它存在于鲜活的审美感知中,是一种真正的感知联觉,是感觉样式的全面整合。再次,它融合了最独特的地域体验,这种地域体验,使得环境审美经验超融了日常经验,从而建构起最深沉的家园感。  相似文献   

14.
传统艺术往往以模仿和再现为指向,具有写实性、唯美性和叙事性,并由此形成和谐优美、规范理性、清晰明确的审美范式.当人们用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去把握表意模糊、崇尚自由、结构不明、随心所欲的西方现代艺术时,难免会出现审美困惑,并形成审美障碍.传统艺术的美学范式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强烈个性是形成审美障碍的主要原因.西方现代艺术直指艺术家的心灵深处,深刻反映了当代艺术家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时间、空间等社会现实真切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固有的难以名状的精神与心理状态,更切近当今人类的主观内心世界,因此,这种感官上的审美障碍恰恰体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审美尊重.  相似文献   

15.
当代工笔画家通过自觉地在现代语境中生活与思索,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观念形态和艺术追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原有语意结构中语言、语义的稳定组合,在深入生活的同时,勇于做出各种尝试,通过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进行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等诸多因素的混融与碰撞,从而获得了表达上不同于过去的审美样式。正因为他们的努力,中国的工笔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才不会成为孤芳自赏的传统艺术的遗孤,而是在多元的艺术舞台上挥洒着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重大流变从来都是伴随着媒介的改变而发生的,依傍着高科技媒介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艺术便是当下电脑、录像、网络、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混同与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可是,与新媒体艺术勃兴的发展态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对新媒体艺术理论的研究却很少.通过对新媒体艺术的厘清,特别是对其语言品格特性的集中探求,并在新媒体艺术本身语言范式的支点之上,将它置放在与传统的对比中进行甄别,探寻新媒体艺术独特的感知方式和审美资质,以及这种感知方式和审美资质对影像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寄寓篇 兴寄比喻,乃中国传统艺术中主观情志藉客观事物来表达的一种美学体现方式。应该说,这也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体系的最重要的表征之一。 兴寄比喻,说到底,是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的一种精神联系。因为在整个宇宙生命圈中,人注定要同世界上的各种物象打交道。人一来到世上,就会张开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与认识这个世界。人对外物先从感受开始,逐步进行物与物的比照:辨别甜酸苦辣,这大约是生命的本能,然后才会启动自己的智慧,慢慢形成美丑善恶的观念,并进而寻求天人、物我之间的种种联系。初民们由物生兴,用物作比,以物寄情,借物寓意,尽管原始,但已经显示出人类对世界的启蒙性的把握和跟万事万物的广泛联系。所谓自然崇拜这种精神现象(天象崇拜、灵物崇拜),这种原始宗教中的物我关系,既包括着畏惧感,神秘感,又包含着亲合感,祈求感,既具有宗教性质,又具有审美性质。也可以说,自然崇拜,已经意味着人类对于生命之美的最初的选择、评价与追求。人类对自然外物的宗教观照与审美观照同时发生。宗教观念.亦包含着审美倾向与美学内容。兴寄比喻,从人的意识形成时期起,就在人和物、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通向艺术、通向美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在美学观念下,隐喻具有一种基本的两极结构。这种结构对文学意义的产生与诠释具有重要作用。文学文本在话语结构、形象组织和意义表达上,都要以隐喻的两极结构为基本结构,并依托这一结构进行文学观念的传达。而在隐喻的两极结构中,张力充当了意义表达的最直接动力,它使文学的审美结构变得更富价值和意义。理解文学审美结构的隐喻本质与张力构成,对理解文学自身的深层观念及其表达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花间范式”单一格局;以“耆卿为舆台”分流成两种审美范式,一种被周邦彦发展成清真范式,另一种被苏轼推衍成东坡范式。东坡范式与文人言愁风尚紧密相关,可归结为“东坡愁”。“东坡愁”的审美范式呈现三个审美特征:主体立场由“代言”转向“我言”;缘事动情,加强词作的叙事功能;呈现须眉本色及“性情之外不见文字”的美学风貌。苏词从容调度各种表现方法,将各类愁绪审美化,其旨归却指向人生的自由层面,以超然自适的文化人格从各种愁绪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20.
自从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审美范式以来,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从传统绘画为主的“光晕”语境中,走向了以媒介视觉为主的现代性“惊颤体验”境遇。视觉文化的审美话语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文化的革命性转向,目前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转向”“图像革命”“视觉转向”的理论维度出发,辨析视觉文化理论的生成谱系以及审美向度,并结合本雅明关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论述,以此寻找其审美路径。本文主要以视觉话语的构造形态来书写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经验意涵,并试图在视觉话语的审美空间中分析本雅明的视觉文化理论的寄喻结构与阐释阀限,从而明确视觉文化理论的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