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生死问题在彝族古典自然哲学中?从本体认识论到辩证法都肯定世间万物包括人类有生死?认为自然界生命乃至人 类的存在?是一个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相依而对立统一?而全人类的生与死观念是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人类社会历 史进程的生活写照和生活缩影?反映和再现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个体生命生与死是灵魂崇拜和祖 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反映和说明了“生是死的前奏?死是生的转折”的生死轮回观? 彝族对人类生死现象的认识?不只有唯心 主义的人类生死观?同时也含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两种相互并存?也相互矛盾统一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异文化田野调查中?彝族诗人阿库乌雾通过视阈的广阔性和视角的平行?保证了其民族志研究对象在形象上的丰 富内涵和真实性? 在旅美诗集«凯欧蒂神迹»中?他创作了大量与印第安神话、历史和信仰相关的诗篇? 这些诗篇既是异文化 田野调查作用于诗人情感的艺术结晶?也是诗人对印第安文化的深度描写和忠实记录? «凯欧蒂神迹»创造性地实现了民族 志与诗歌的结合?以诗歌为“世界语”?对于深化世界对印第安民族的了解?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鉴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代凉山黑彝反抗土司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凉山黑彝反抗土司的斗争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是互相关联的。黑彝反抗土司的斗争是以经济变化为基础,同时又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将土司驱逐出凉山中心区,逐渐利用租佃制剥削奴隶、依附民的黑彝,成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当权派。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封建因素开始萌芽。研究明代凉山彝族社会这两方面的重要变化,对彝族奴隶社会发展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应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彝族地区对明王朝经营西南边疆有重要地位。明朝初期,中央政府对彝族地区军事行动是儒学教化的基础,明王朝在彝族地区逐步形成卫所、屯田、土司、儒学教化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格局,彝族地区步入明王朝推行的国家治理快车道,儒学教化作为国家景观和制度安排,是明王朝在西南彝族地区推行文化软实力的安边之道。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云南经济形式多样化的一个时期,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契约也随之产生。土地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交易往往较其他更加的严谨而慎重,因此产生了为保障交易双方利益且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土地买卖契约。以«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第 101 卷«彝文账簿文书»中收集到清代云南禄劝地区的17份土地买卖契约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了解当时彝族地区土地买卖契约的组成部分及特点,结合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形式,从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对契约中所体现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下?对彝族土地买卖契约文献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彝区推广土司政策,是历代王朝政策的发展与创新。土司政策其主旨不改其旧以顺俗施化的特点,一方面通过授以彝族土酋之官爵,遵循彝区的社会经济模式,用律法形式,规定了彝族土司的权力和义务,对属民及地方军事的管理与治理,提高了彝族土司的地位,使彝族土司成为传达王朝政令的执行者和地方的统治者。另一方面,土司政策服务于中央王朝,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的思想,在政治文化上的强制变迁,军事上的武力驱逐,血腥镇压,使凉山彝区土司的权力边缘化。之后,土司逐渐被新的势力团体黑彝们所取代,土司制度最终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7.
雍正朝始?清政府对云、贵彝族聚居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吴三桂作为清初清廷在西南疆域的代理人?在彝族文献«布 默战史»«吴三桂野史»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塑造:«布默战史»将之视作仇人?而«吴三桂野史»中则对其带有一丝同情? 究其原 因?一方面是吴三桂在不同时期对待彝族群众的政策态度不同?另一方面也归因于记忆群体所接受的记忆不一? 同时?虽然 两本书反映的事件有所差异?但也反映了云、贵彝族地区对于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呈现出新样貌,体现在理论研究层面,即在该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在原本的研究基础上逐渐拓展,将教师意识、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设置、教学策略等内容纳入研究体系中,且各方向的研究紧密结合,逐渐呈现出体系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由此可见,教育生态学理念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注入新生力量,具有研究与实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环州李氏土司的先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来自四川安宁河流域的安氏土司。但查阅史料,环州李氏土司先祖来自安 宁河流域安氏土司查无实据,可能为后世所附会。其实,彝族李氏土司先祖安讷是在明嘉靖年间被从寻甸调征武定凤氏土司 有功而“功授总管”,得以镇守大、小环州,在环州世袭了前后十六代土官。  相似文献   

10.
土司制度贯穿元、明两代。元代全面实行土司制度,边疆民族地区出现了一种“土流并治”的格局。但土司制度在封建王 朝统治者心目中,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安抚边疆民族地区的权宜之计。土司制度在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明代的土司政权在政 治组织形式上已经被纳入了明王朝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而在土司的统治区域内,在政治、经济结构上仍然保留了地方的民族 特点。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对西南彝族地区的进一步加强,逐步开始了所谓的“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11.
彝族口述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这些珍贵的资源及其载体正在快速流失和消亡,急需进行数字化保护。 该文首先阐述了构建彝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资源体系的意义,然后研究了彝族口述历史资料资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资源体系 构建的原则和方法,最后得出了彝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资源目录体系和元数据信息表。彝族地区的图书馆、档案馆、文化 馆等机构在进行彝族口述历史资料采集和数据库建设时,可以依据这一框架和目标,开展彝族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库 建设工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2.
“土司学”的提出以及推进的速度和力度需要总体考察与评估。“土司学”最初只是明清时期学校教育实体的名称,自从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概念被阐发以后,引起了政界和学界的重视,并取得类似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扶植、土司遗产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等良好的社会效益。然而,“土司学”推进的力度仍然有限,这需要在重视土司资料发掘整理和研究内容视野拓展、加强土司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两个着力点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3.
清朝对滇川黔交界的彝族地区所进行强制性“改土归流”,引起了该地区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表现在政治上,土司土目势力的衰落和新兴彝族地主的出现;经济上,领主经济逐渐缓慢地向地主经济过渡;文化上,汉文化不断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发展变化与该地区民国年间彝族地方势力的崛起有直接的关联。所以这个问题的探讨,在西南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家支的形成以祖先崇拜为表象,其实质是资源竞争环境中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及在与自然作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生存模式,凉山彝族家支制度的某些方面与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因此引起了较多的争论。家支在独特的资源配置方式驱使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权力结构,国家正式权力希望家支非正式权力符合现代价值规范,而家支非正式权力期待国家正式权力能够最大限度调和彝族传统文化诉求。家支的权力结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法治的普世价值,也显示了其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做适应性的转型。正确认识其权力组织形式对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彝文文学史»是目前彝族文学史中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其中民族语文学凸显民族艺术特质和民族文化特征、立足民族性将外来文学精华民族化三个方面?构成了其民族文学观的主要内容,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其实质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文学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明朝时期,由于朝廷对西南的控制力有限,对贵州各地的管理比较松散,水西彝族土司和周边的同族土司、播州土司、水东土司获得机会进行政治地位的角逐和资源的竞争。在旷日持久的竞争中,明王朝对土司进行了调控与整合,水西土司虽然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广阔的生存空间,但终因其历史局限性难逃衰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民族学、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整体性宏观研究“中华民族发展的一把钥匙”。历史上在云南蒙化彝族地区(今云南巍山)的“土司制度”,不仅维持了封建国家统一的“一体”格局,也促进了作为中华文明“多元”组成部分的云南西部蒙化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从土司制度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普遍推行可看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古代就早已是我国各族儿女认同的共同目标,土司制度对此格局的最终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代彝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在元代初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以职衔、承袭、朝贡、纳赋、征调、教化等为标志,体现出明廷与彝族土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臣服与反抗,统一与分裂,因时因事交织在一起,终明一世,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9.
从元代起,封建中央王朝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代进一步发展至完备。唐崖土司是鄂西历史上以军事武功著称的几大土司之一,明季势力达到鼎盛。加强唐崖土司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和拓展鄂西乃至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研究与民族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覃氏族谱》和地方史料,对唐崖覃氏世袭及其征调进行初步梳理和讨论,以期对鄂西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土司文化与民族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圣地移植是西藏历史地名“一名多地”特点的重要形成原因? 它不仅是藏族文化发展史的动态反映?更 为我们研究西藏早期历史上的象雄与吐蕃关系、吐蕃王统世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概而言之?两个“ 魏摩隆 仁”?凸显出西亚、中亚、西北印度文化对以象雄苯教为代表的西藏早期本土文明的影响?两座“苯日” 不但标志 着源自西藏阿里冈底斯神山的象雄苯教在工布地区的传播?也暗示了早在雅隆王朝(吐蕃王朝的前身)正式成 立之前?象雄就已武力征服藏东南的娘波、工布、塔波三小邦?两座“拉日江妥”?揭示了雅隆- 吐蕃王朝的政治 中心由工布向山南雅隆河谷迁徙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