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验幻相理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论部分的主体内容。先验幻相是由于知性范畴的超经验使用与理性的僭越本性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康德根据对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体系的研究与范畴演绎的分析,将先验幻相的样式分为心理学理念-灵魂的幻相、宇宙学理念-世界的幻相和神学理念-上帝的幻相三种。康德通过对三种先验幻相的阐释表明了传统形而上学之不可能,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2.
赫尔德的形而上学以及他对“存在”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对康德先验哲学的批判中。赫尔德和康德都批判启蒙哲学推崇的纯粹理性,但与康德肯定纯粹理性并为其运用划定边界不同,赫尔德从根本上否认理性的纯粹性,强调理性实际上是人类心灵整体运作的有机性,因而是人类心灵中各种力量共同运作的机能,最终体现为人类语言。语言是人类心灵在具体历史经验中生成的证明,在本质上揭示出“存在”与人的感性关联。以语言为切入点,赫尔德分析了人与“存在”的关系,认为语言是“存在”对人的感性给予,是人和“存在”关联的体现和表达。以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为基础,赫尔德在批判康德先验哲学的同时,阐明了自己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和观念。  相似文献   

3.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演绎”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里,康德提出了很多关键概念,它们为建立批判哲学的先验论证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然而,这些概念以及论证却招致后来研究者们的诸多批评,“先验统觉”便是其中之一。像盖耶、赫威尔及克利弗等人都提出了比较鲜明的质疑,比如,相对于感性中初始的杂多表象,“先验统觉”究竟是何时才发生的?它与“我思”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从源初意义上,它与“先验想象力”及“范畴”该做怎样的区分?对此,本文在结合语境的情况下,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相关疑问一一进行解答。进而指出,康德对于“先验统觉”的论证基本上是合理的,同时,由此建立起来的“先验演绎”也是成功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先验统觉”这一概念的基础上,第一批判的核心要义才能为我们所真正把握。  相似文献   

4.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范畴,是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先验感性论的基础。康德运用几何学、关系、贝克莱幻想、上帝、理性的二律背反五个论证证明了空间、时间的先验观念性,即空间、时间不是理性概念而是直观形式;直观只能直观到形式,即关系,而无法直观到质料;空间、时间不是先验实在的,不是“自在之物”之性状,而是观念性的。作为先验观念性的纯直观形式,空间、时间开启了康德先验感性论,化解了纯粹理性的辩证幻想,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开端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个构架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要素论部分得以初步完成。其中,先验范畴及其在具体应用时所对应的原理,都在先验逻辑与经验性的关系中给出,而时间图型又是先验性与经验性得以沟通的重要桥梁。于是以因果性为例,康德分别运用先天还原与经验投射的论证手法对之进行了充分地演绎。通过对其手法的分析可以认定,康德批判哲学的全部展开就是关于时间二重性的探索,即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先天批判。  相似文献   

6.
先验幻相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论部分的主体内容。它是由于知性范畴的超经验使用与理性的僭越本性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康德将先验幻相的样式分为灵魂的幻相、世界的幻相和上帝的幻相三种;具有不可避免性、整体性和功能双重性等特性。先验幻相的产生虽不可避免,但并不表明人类对其无能为力,康德提出了二元论的划分与幻相的悬置两种途径去阻止幻相对人类思维的欺骗。  相似文献   

7.
太虚《真现实论》依唯识学理,剖析、探究理性,并对康德的理性批判进行了分散但较全面的批评。康德所谓先天感性形式及知性范畴,为色心分位假法;物自体为第八识相分。意识相应分别我执似先验统觉将感性杂多摄持为"总聚假相";灵魂、神、宇宙等先验理念统一内外经验,它们起自六、七识于八识执实之俱生及分别我执;第八识总摄诸法归于见分、相分、自证分;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是真带质境,六识分别我执的"妄相"运用只适于经验的名言来分别"人我"常、一主体;分别共相的理智能运用于经验而不能运用于物自体,但"二相"是理智本性;众缘集现之摄持力归与法相唯识;缘起性空故因果律与自由一致。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研讨。康德的先验方法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方法 ,这一方法是建立在理论理性本原统一性 (同一性 )的原理和本原因果性 (根据性 )的原理之上。先验方法论不同于数学、自然科学的方法而是一种哲学的方法论。《纯粹理性批判》使用的综合法不同于《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分析法。本文也探索了先验方法提供给我们的一些有价值的方法论原则。如历史与逻辑、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探求人类认知前提、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方法论原则思想等  相似文献   

9.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中曾经提出了“感性与知性的共同根”这一重要问题,但长期被忽视。实际上,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并非如康德所言“不为我们所知”,而是清楚明白地存在于我们心中,它就是先验想象力。先验想象力和生产性想象力、纯粹想象力是同一的,但与再生性想象力和先验统觉有显著区别,因为先验想象力是纯粹的自发性,不仅是感性接受性的自发性的根,而且是知性自发性的根,它在康德知识论中,甚至在他的整个哲学中都具有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任务,康德同时提出存在确实性和逻辑完备性的要求。按照一般方法论观念,前者要求分析方法,后者要求综合方法。由于康德没有深入探究两种方法在认识论和逻辑上的差别,对它们之间的认识相容性缺乏逻辑批判,所以混合使用两种方法,最终造成批判起点的错认和综合方法的虚假运用,致使论证根据不合理,在先验逻辑的描述中包含逻辑偶然性和坏的形而上学因素。关于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的严格分析表明,二者具有不同的逻辑性质和认识有效性品格,不能简单并用,而只有综合方法才能满足理性批判的严格性和科学化要求,其起点应该是普遍的意识存在,它具有相对康德划分感性和理性并把它们事实化而作为起点这种做法的认识安全性和逻辑提升性,可以赋予理性批判以彻底论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理论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和奥秘所在。康德哲学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理论。本文通过清理和分析第一版和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演绎”和“缪误推理”等章节,大致描绘出若干自我反思的线索。同时也揭示了贯串在康德哲学中的内在化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所导致的种种矛盾和困惑。作者认为,要解决康德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超越康德,即从内在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回到唯物主义和实践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怀疑论问题的关注极为明显,其批判哲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回应怀疑论的挑战,但是由于康德并未明确区分出他所回应的怀疑论类型,使得他与怀疑论的关系解决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甚至将他的理论本身也视为是一种极端的怀疑论,因此厘清《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要回应的怀疑论类型则显得极为必要。本文认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要回应的是笛卡尔与休谟的怀疑论。  相似文献   

13.
康德留下的最后遗稿是未完成的第四个批判的纲要和相关内容的随想录或备忘录,可视为这一批判的雏形。遗稿提出先验的形而上学原理运用于具体的经验事实如何可能这样一个中心问题,承袭了前三个批判关于感性、知性、理性的本性和功能的论述,坚持现象和物自体的二分法,保留了《纯粹理性批判》所制定的范畴体系,更为详尽地阐明了作为先验概念和经验对象之间的中介的知性原理,这些都与批判哲学一脉相承。此外,遗稿的提问方式、阐述的内容、论证的程序、贯穿各部分的基本原理、行文风格等也都证明康德这部遗稿属于批判哲学。但这部遗稿又不是三大批判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所有方面都提高了一个层次,论述的内容超越一般的经验事物上升到三个最高对象——上帝、世界、人及其精神。康德之所以反复阐释这三个理念,是为了揭示万事万物的起源,找出其普遍联系和内在的一致性,从而把包括物质和精神在内的全部存在纳入一个统一体系,为批判哲学的大厦封顶。 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因果关系”范畴入手,对与其密切相关的以下问题加以分析:第一、“因果关系”在康德批判唯心主义哲学中是如何提出的,对此问题,本文对康德的形式判断表、范畴表及真理表的内在联系给以说明,给出“因果关系”在三个表中的地位;第二、康德是如何对它进行论证的,对此问题,本文主要借鉴英国哲学专家威廉·斯密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一书中的说法;第三、对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因果关系”的分析学习中牵连的问题的讨论,如“主体与客体关系”、“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等,这就必须放到批判哲学的大背景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过程虽艰难但必将受益匪浅;第四、康德在三大批判中对于“因果关系”都有过说明,但角度各异,本文也将力求能把“因果关系”在各个批判中的形态给以大致的说明;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康德的特殊的形而上学立场。  相似文献   

15.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版)中的第§12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是困难最大的篇章之一,它涉及到一些对于西方人不言而喻、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陌生的背景知识,同时也写得很不清楚,跳跃性大,需要认真细致地辨析。对这一节的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可以展示康德为自己的知性范畴表的完备性所作的辩护,以及对传统形而上学误用范畴和混淆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的做法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鉴赏判断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在《判断力批判》中“纯粹审关判断的演绎”不能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演绎那样以先验演绎为中心而完全排斥经验性的演绎,必须以先验演绎为主,同时结合经验性的演绎来完成对审美判断力的批判。这就是康德在对待“经验性的演绎”方法上所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断然否定”到《判断力批判》中的“温和接纳”。  相似文献   

17.
威廉斯对康德伦理学进行了尖锐批判,他认为康德所主张的义务优先、道德至上的方式是对真实人性的背离。道德的生活并非唯一有价值的生活,在现实中也根本不存在完全遵从先验道德法则的圣人,只存在有着丰富情欲和主观意愿的经验个体。因此,伦理学的关注核心应从“我的义务是什么”转到“我应当如何生活”上来。威廉斯的批判并非“稻草人谬误”,而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威廉斯对康德伦理学现实向度及其作用的理解仍旧不够深入。尽管康德得出的法则是先验的,但是通过对自我和他人义务的强调以及付诸理性的道德信仰,使得这种先验法则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在经验世界中有着重要的范导作用。道德义务与现实生活并不是彼此否定的对抗性关系,义务无生活则空,生活无义务则盲,两者应当保持一种适宜的张力以实现和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地评述了康德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分析了其意义和影响。作者认为,以莱布尼兹一沃尔夫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把上帝、灵魂和宇宙作为认知的对象,凭借理性的抽象思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被奉为“科学之科学”。康德从先验唯心论的立场.阐明了上帝、心灵和宇宙乃是经验领域之外的对象,揭露了理性抽象思辩的自身矛盾,论证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之不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地位,揭开了形而上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康德在论述中提出了先验辩证法、理性的界限、理念的规范作用,可知的与不可知的原则区别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先天综合判断在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自然形而上学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普遍存在或者应该存在,因而第三者问题就成为康德哲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难题.使纯粹数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的第三者的直观不是经验性直观,而是先天直观,即空间和时间.在构成纯粹自然科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的过程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自然形而上学中先验哲学或本体论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系统展示的纯粹知性的综合原理,其第三者是范畴,而范畴也是理性物理学或有形的自然形而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道德形而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即定言命令的第三者为何?这是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不同时期的“形而上学讲座”中阐明了“自然”一词包含的自然对象和本性的双重含义。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范畴的先验演绎”证明第二步,尽管未解决显象与范畴的“异种难题”,但康德对“范畴如何给视为一切显象的总和的自然先天地规定规律”之谜的解决,证明了认知的自然的规律出自人类本性,克服了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事实和价值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