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考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为例,通过对建筑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反思,提出建筑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时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历程证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中国,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的意识形态的开放与专制,极大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繁荣与衰落。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探讨建筑艺术在建筑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建筑与社会的关系。建筑艺术决定于建筑的使用,通过建筑体验发挥功能性作用,是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需求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和方向标;建筑现象是各种社会影响因素和艺术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现实在建筑上的投影。  相似文献   

3.
作为科学的建筑哲学回答了传统建筑学的一系列重大疑难理论问题揭示了中国现实中"建筑"一词的确切概念及其所概括和穷尽的"建筑领域三范畴";披露了建筑的第一本质和根本特征及其二者之绝对性;发现并论断了建筑的三大普遍永恒规律及其辩证互动机制,阐释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传统与创新、一元与多元等相关疑难理论问题,提出了"形式链"新概念和"形式主义相对性"等新原理;指出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是艺术"、"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这两对概念各自间的原则分野,在确证"建筑艺术"的同时,否证了"建筑是艺术"这一非科学的传统说法;论证了建筑与城市互为依存与制约的根本关系,指出了现代大城市建筑向"第三度"进军的无可争议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建筑反映着社会的结构,亦即社会的物质现实和思想意识.因此,社会文化的变革和要求,必然反映到建筑上.经济、文化、艺术、思想、信仰、民族和时代的特征等,在建筑语言上都会得到相应的反映.本文从汉字与建筑的关系入手,对古代伦理文化对建筑空间组织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建筑装饰的文化关联问题进行阐述,以期揭示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对古代文化在古代建筑中的反映得出一个较为透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想像对现实的征服--赵树理"问题小说"内在结构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内在结构由现实的世界和想像的世界两部分构成.现实的世界是为了提出问题,揭示现实的矛盾性,想像的世界是为了解决问题,突现主流政治的光明性.赵树理这一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性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再创造他通过对现实矛盾与现实黑暗的理想主义超越,用意识形态的逻辑建构出一个想像的世界,以想像世界征服现实世界,来突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力量,最终使现实世界与想像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一创作理路也在赵树理文本的艺术形式层面表现出来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出集体意象和个体群像统一的艺术特色,同时它的突显也造成赵树理文本中不可避免的创作缺陷.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中,转型造成经济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变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国家的社会职能,以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理论为指导,拓展理论与实践的空间和领域,重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建筑是建筑理论及设计手法在源自解构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吸收新科学思想(如复杂性理论、分形理论、自组织理论等)生成的一种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颠覆性改变的建筑新样式。它祈求建筑的物性、人性与神性的有机统一,挑战秩序、稳定性与僵化,崇尚新奇、自由、多元和无序。作为一种建筑新样式,解构主义建筑旨在对现代建筑的理性主义加以批判,深入剖析建筑现状与生活世界,试图从艺术与哲学的高度来达到重建一种回归本原的全新的"建筑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林徽因诗作的"建筑美"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创作与建筑艺术的交叉问题,揭示了建筑学知识的厚重积淀,使林徽因的诗歌既有对新月派建筑美的主张呼应的一面,更有突破和创新的一面.其突破和创新既体现在诗形的建构上,也表现在诗歌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深层交错上.  相似文献   

9.
发端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一种国际思潮,其引起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动了现代政治最为敏感的神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一个是现实可行的方案?"意识形态终结论"在所谓客观的社会学研究背后,隐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在方法论上具有形而上学性。其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对精神分析与社会学方法的误用,滥用精神分析使得"社会心理化、心理生物化"成为解释社会历史的公式,而其意识形态的立场则使得社会学的实证方法不再客观,充满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使当前中国的社会存在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自发思想"正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认为,"自发思想"必然体现非社会主义倾向.要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持久稳定,就必须坚持将社会主义思想"灌输"给工人阶级以及其他的社会阶级和阶层.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文学     
本文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与建筑,西方古代文学与建筑,以及现代文学与现代建筑三个方面,阐明建筑与文学这两种艺术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与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建筑的本质特征的分析,并对中国古代建筑、外国古代建筑及现当代建筑的深入分析,初步建立起建筑与文化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技术是建筑走向“可持续发展”这一漫漫旅途中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文中阐述了 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与类型,辨析生态技术、高技术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 础上反思建筑创作本源。  相似文献   

14.
古代人类对宇宙和原始时空的认知均始于日影时空测算。古人创建历法、指导农耕、辨别方位、启蒙文明等,都是以时空测算原理为基础而实现的。文章立足早期人类文明建筑,如金字塔、巨石阵、观星台等,研究古代建筑物中所蕴涵的时空原理及其时空测算的技术特征,深入挖掘时空测算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建筑在社会大众对现代建筑的种种质疑中诞生了.它不受任何法则束缚,主要表现为多元与折衷,在建筑文化上既反映了新技术的时代性,又表现了大众化、历史化、地方化的特性.后现代主义注意建筑的文化与传统,积极地拓展现代建筑中未包容的文化内涵.后现代建筑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对现代建筑所提倡的建筑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了修正与超越,从而使建筑的发展又走向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对乡土建筑与建筑文化趋同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土建筑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建筑及地域建筑的继承与吸收 ,同时还应具备国际性建筑的时代特征。现代建筑乡土化、乡土建筑现代化是现代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叙述性设计与叙述性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叙述性设计作为后现代流派的渊源,阐明了叙述性设计是在满足设计的实用功能基础上的某些表达功能.以叙述性建筑为对象探讨了叙述性设计的主要理念:包括它的基本内容(叙述的内容和叙述的方法)以及它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场所与人性和它所包含的时间因素等特征;进一步归纳出叙述性设计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指出了叙述性设计表达与理解的差异和表达方式间接有限的局限性.并以墨菲西斯的建筑作品为例进行叙述性建筑的解读.这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扩大思路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雕塑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雕塑与建筑的关系问题,论述了雕塑与建筑的历史渊源以及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雕塑与建筑有亲缘关系,雕塑艺术,尤其是现代抽象雕塑艺术,对于现代建筑语言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根深蒂固的。雕塑给予了建筑灵魂,让建筑更象雕塑、更象纪念碑、建筑更具视觉冲击力,有些建筑,甚至直接追求雕塑语言。建筑与环境更离不开雕塑作品的衬托,雕塑艺术品在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让建筑更具环境包容与公共认知。雕塑给了建筑美的语言、高尚的灵魂,建筑给了雕塑生存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建筑空间的构筑 ,依赖于力学的原理和方法 ;而构筑中的工程难题 ,又促使力学的发展。两者相互依赖着从实践经验走向科学 ,走向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以木真文彦之作品《螺旋大厦》( Spiral)为分析对象 ,在立体主义艺术视野中 ,探讨了与绘画革新理念相关的建筑学理论。主要包括现代绘画中所表现出的新时空观念对于建筑的影响 ,以及立体主义绘画发明的“拼贴”技法对于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