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2003年9月举办之“太原建城2500年”庆典所据之公元前497年,实为“晋阳”城首次见诸中国历史文献之年,这以后之2500年仅是“太原”历史的一部分。晋阳城史前之二千余年的太原历史则更为辉煌,金天氏封台骀于太原,尧、禹曾一度在太原的建都,以及此后太原发生之诸多历史事件,构成了一部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的生生不息完整的发展历史。太原在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形成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对这一段历史我们应当百倍珍惜。  相似文献   

2.
1902年山西大学堂创办之时,即以原任晋阳书院山长谷如墉(芙塘)为大学堂总办,并接收晋阳书院和令德堂的学员,成立中学专斋。所以,山西大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的晋阳书院。现在把这个曲折过程略作介绍。一、晋阳——河汾书院明朝,太原设有晋阳书院,是山西的最高学府。万历九年(1530)冬天,山西按察司副使陈讲倡仪取得当时大吏们赞同,利用已经迁走的巡抚衙  相似文献   

3.
晋阳的历史年龄已有 2 4 99年 ,晋阳兼称太原则已有 2 2 4 9年了。太原 ,尽管宋初统一战争中有堕晋阳而建太原之沿革 ,惟从地名学、从原始居民传承、从政治地缘等视角看 ,由晋阳到太原 ,都是一座持续发展之城 ;战国赵、十六国前秦、北朝东魏、北齐、唐、五代后唐、北汉七朝都或别都 ;向为中央肩背而国家安危兴亡所系及其“表里山河”天下独有之地理形势 ;地处古来华夏族旱地农业文化与戎狄游牧族草原部落文化接合地带 ,是以为民族融合之会归及其多元文化 ;具有太原老陈醋、晋祠大米、汾酒、太原葡萄酒、并州快剪刀等独特的传统工艺与特产 ;典型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代典型历史人物及其典型的社会性格 ;晋阳古城待发掘的恢宏遗墟及其城郊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河东——山西地区由于所处战略位置冲要,战略形势完固,向为国家安危兴亡所系。晋阳是河东——山西的中心,是以为兵家战守必争之地。历史时期发生于晋阳的战事达50次以上,该文系集中就其中战争规模颇大、旷日持久而历史影响既深且巨者,春秋晋四卿晋阳之战、西晋刘琨晋阳抗战、唐李光弼守晋阳之战、五代唐晋太原之战、宋平北汉晋阳之战等古战场,提出文献考证和野外考察报告。  相似文献   

5.
省会太原的前身晋阳城,古代曾有7个政权在此建都(包括陪都),人称“7朝古都”。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初期都城就在晋阳。 春秋末期,晋国封建势力迅速增长,出现了中行、范、智、魏、韩、赵“六卿专权”的局面。六卿与晋公室的矛盾日益尖锐,诸卿间的斗争也日趋升级。其中六卿之一的赵简子是新兴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为了扩张领地,争取战略优势,派其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缘的晋水之阳建筑城堡,名曰晋阳城。初建的晋阳城,城墙由土夯成,高厚坚实,为一城高4丈、周4里的正方形城堡。城内建有高大宫殿,宫殿墙垣,皆以狄蒿苫楚构筑,宫殿柱质,以炼铜铸就,富丽而坚固。  相似文献   

6.
林海 《山西老年》2012,(6):25-25
隋唐时期,突厥称雄北方,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晋阳城成为北方军事重镇。隋文帝封他的次子杨广为晋王,驻守晋阳。公元605年,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他把晋阳作为他的"龙兴"之地,在北齐晋阳宫外,又筑起了高13公尺,周围3.5公里的城墙,叫做新城,在城边修筑了高13公尺,周围4公里的“仓城”,并且又修建了一座晋阳宫。由于隋炀帝荒淫无道,大兴土木,爆发了各地农民大起义。  相似文献   

7.
晋渠考     
晋渠是晋水北河智伯渠的一条支渠。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晋渠住晋阳县西一里西自晋阳县界流入。”又据清代治河专家康基田《晋乘蒐略》记载“李勣任并州长史时,勤于晋阳,边麈无惊,突厥不敢南牧,胜长城远矣。世勣于贞观十三年(639)筑城于汾水之东,曰东城,汾西为西城。武后时崔神庆于东西两城间筑中城,所谓太原三城也。当世勣筑东城,汾东之地湿卤,城中井水苦不可饮,乃架引晋水于汾水之上入东城,以甘民食  相似文献   

8.
李敏 《山西老年》2014,(5):22-22
解放战争初期,晋夫同志任太岳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1947年部队整编时,军区主力部队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晋夫同志被分配到第八纵队任参谋处长。1948年夏季,我军发起晋中战役,八纵队是主力之一,我参战部队密切配合,横扫晋中平原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包围了太原,困守太原孤城的阎锡山惊恐万状,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为稳定军心,急忙把国民党军第三十军从西安空运到太原增援。  相似文献   

9.
在中共山西地方党早期活动的历史上,王振翼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是晋阳大地上矗起第一面反帝反封建大纛的刊物——《平民周刊》的创办者和主编,又是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之一,还是“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的组长。过去山西地方党  相似文献   

10.
古埃及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诞生地之一,不过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50年一前2152年)的埃及人却宣称,他们来自“蓬特之地”,意思是“上帝之地”。于是,蓬特就成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即使翻遍了古埃及的文献,蓬特这个地点在哪里,依然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1.
"瀍水"是洛阳的一条河流名称,"瀍水"之"瀍"来源于古代洛阳的方言词语"廛"。"廛"产生于殷周社会变革之际,与"周公营洛"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西周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廛"由"一家之宅"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最初形式——"廛式商业模式"。由"廛"引申而来的方言词"店、摊、坛、场"等在今天的河洛地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苹果源流     
苹果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果树,迄今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史,但是人们很少注意在不同的时期,苹果有不同的品种和名称.早期栽培的苹果品种主要是原产我国新疆西部的种类,古人称之为柰和林檎,其中林檎是比较受欢迎的种类.唐以后又增加了楸子、频婆果、海红等种类.频婆果可能是原产新疆的红肉苹果,其名称来源于佛经,它是元代以后人们喜爱的种类,并被简称为“苹果”.19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栽培的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品种,虽然仍叫苹果,但与历史上的苹果差别很大.与此同时,柰、林檎等名称也逐渐为人们所遗忘.由此案例研究可看出,轻易地以今天的名称推断古代同名栽培植物是非常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3.
太公初封于齐,国小地狭,后世渐行开拓,至战国时期湣王灭宋后,齐国疆域遂臻于极盛.在此齐国版图最大时期的地域范围内,自夏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皆曾有诸多古国存在.这些古国的居民皆为东夷土著,而有国者族属不同、姓氏各异,炎帝后裔之姜姓及东夷姜姓、赢姓居多,后有周族姬姓,间有舜后妫姓及黄帝之后任姓等先圣后裔.这些古国最终都成为齐国的一部分,而各古国之文化因素则随之逐渐汇集融合,终成日后特色鲜明之齐文化.  相似文献   

14.
合肥的地名语源见于史籍的有多种解释,其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说得到较多认同,但对于施水(南肥河)如何与肥水(东肥河)相合却一直未能澄清。“施合于肥”是通过两河之间的一条古代运河实现的。这条被称为“巢肥运河”的古河道在史籍和传说中可以找到印记,在当地存有遗迹。它支持了《水经注》的说法,为合肥的地名语源提供了一种比较明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毋康蚤死,无子嗣,《离骚》之伯庸有子嗣,则毋康与伯庸无关。"熊毋康"、"无康"当作"孟康"。句亶王与伯庸无关。句亶王的封地在"江上楚蛮之地",则句亶王的封地与屈氏无关。句亶王、鄂王、越章王中之句亶、鄂、越章非为熊渠统治区域之内之地名。所谓"客卿产生于战国而不见于春秋"之说根本不能成立。楚武王子瑕是从周受屈为客卿,瑕采食之屈地就是今山西省吉县县城正北七公里处,此为屈氏起源之地。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界围绕"轩辕"名号来源取得的研究成果,大致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认为黄帝"轩辕"的由来与黄帝的制作发明有关;第二,"人因地名"与"地因人名"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三,认为金文中的"天鼋"即是"轩辕"的观点;第四,从音韵角度出发得出的其他观点。就目前学界的整体研究来看,因观察视角广、涉及领域多,多数观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用某个空间发生的事件来指示该空间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事件都是在空间里展开的,事件指示空间属于凸显特征记忆,符合转喻认知"接近即同一"的原则。事件指示空间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描述式阶段,表现为"事件(作定语)+中心语"语言模式;第二是黏合式阶段,表现为"事件(作专名)+通名"语言模式;第三是转喻式阶段,表现为事件直接作地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