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林丛  石人炳 《西北人口》2007,28(4):65-67,71
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形式,“丁克”家庭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并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由此,“丁克”家庭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在对国内近几年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丁克”家庭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大城市低收入老人群体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依据在广州的调查数据 ,揭示了低收入老人的群体特征 ,提出制订老龄政策时 ,适当照顾低收入老人 ,同时动员家庭、单位和社会都来积极关心这部分脆弱群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2001-2018年7期专项追踪调查数据,聚焦年龄效应构建个体增长模型,深入探究年龄视角下家庭结构转变对农村老人代际支持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代际支持策略随家庭结构而异,同时该策略会因老人年龄调节而有所调整。其中,随年龄调节,“变为独居”老人会为子女提供更多经济支持;“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与其子女间情感亲密越差;“变为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逐渐获得更多日常照料;“一直隔代同住”与“变为隔代同住”老人会得到子女更高水平经济支持,并减少照料支持提供。结果揭示了在老龄化与城市化并行推进的背景下,家庭养老在农村的主体地位仍牢固,巩固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对缓解农村社会养老压力意义深远;揭示了社会应重视不同家庭结构老人的群体异质性,提倡老人接受符合其养老期待的差异化社会养老服务;揭示了孝道观念深刻根植于子女内心并不断驱使其改进代际支持策略,通过两代人的不同支持行为,利用各自优势实现需求互补,这对促进家庭代际和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家庭养育关系中的“逆反哺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要素,其内部关系也相应变化着。家庭结构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方式,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费孝通先生曾从居住条件赡养方面,提出了两种著名的模式。一种在西方,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那是一代一代接力的模式,简称“接力模式”。用公式表示就是:F_1→F_2→F_3→F_n(F代表世代,→代表抚育)。另一种在中国,是甲代抚育乙代,乙  相似文献   

5.
选择“丁克”家庭的多学科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克”家庭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大都市已经相当普遍。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角度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本文认为这一现象在中国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出发,从宏观上说这种现象暂时还不会产生多大的社会问题,但是有可能出现“人口逆淘汰”现象,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视。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在这4亿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将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群体。“空巢老人”在生活起居、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养老服务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对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当前面临着一方面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保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公办福利院一床难求,民间投资养老机构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失能、半失能老人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农村,养老服务严重不足,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护理人员等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谭琳 《人口研究》2002,26(4):36-39
随着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 ,一批新“空巢”家庭已经出现。此类“空巢”家庭的成员是那些长大成人了的独生子女的父母 ,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不到 5 0岁 ,他们可能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 2 0~ 3 0年。本文旨在分析新“空巢”家庭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新“空巢“家庭出现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流动老人社会融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建构该概念的测量指标体系。流动老人兼具老年和流动的双重特征,使得老年社会学和流动人口两种研究视角交织在一条轨道上来理解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内涵。流动老人社会融合是指流动老人在流入地通过自我应对,尤其是社会支持等途径,消减遭受社会排斥的风险,建立起与其生活空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满足各种老年生活基本需要,实现生活质量提高的状态。从流动老人所处生活空间的角度分析,流动老人社会融合包括心理认同、家庭融洽、社区融合、区域适应、制度包融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若干代表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李婷  宋健  成天异 《人口学刊》2020,42(3):5-17
发掘中国社会特有的家庭结构变迁模式是理解中国家庭变动特征的关键,也是许多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9期的中国营养追踪调查(1989-2011)数据,利用分层交叉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模型观察我国三代直系家庭在三个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在年龄维度上婴幼儿以及老年阶段仍然拥有较高的三代直系家庭比例,这体现了直系家庭在抚幼和养老方面发挥的重要功能。在时期维度上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并没有展示出显著的变化趋势。相较于时期,嵌入社会变迁中的队列趋势是三代直系家庭结构变迁更为重要的驱动力。队列的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在整体上呈现出U型趋势,较老的队列处于直系家庭的可能性逐渐下降,而幼儿队列处于直系家庭的可能性不断上升。该趋势代表了老龄群体的"去直系化"与幼儿群体的"直系化"倾向。研究结果表明,在私人领域,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这些现代化因素仍然在促成家庭的小型化;在公共领域由于家庭职能(抚幼和养老)在向社会职能转变过程中的波折与分化,个体家庭会调整结构形态以应对不同阶段社会资源与风险的变化,从而塑造出了我国三代直系家庭结构的变迁模式。这不仅仅代表了传统和现代的博弈与融合,更是代表了一种家庭的实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0.
聂佩进  王振威 《西北人口》2007,28(3):62-68,74
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下的中国家庭,遵循着“反馈”传承模式,奉行诸子均分财产的制度。随着子女(主要是儿子)成家立业,父母会逐渐把家庭的财产以及家庭事务决策权转交给下一代,而老年的父母会由儿子们共同赡养。在此过程中,两代人的家庭地位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本文利用2005年“河北省农村地区婚姻家庭变迁社会调查”数据,选取结婚和分家两个事件,详细论述财富在父代和子代间转移的方式、时间、数量等,帮助我们揭开家庭财产转移的“黑箱,”理解亲子两代强弱地位的互换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丁克家庭的出现是一个社会现象,它的发展体现了一种新兴的文化,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深远。我们用传统的眼光来审视它,用新兴的观点去接受它。我们应该探索这种以核心家庭为主,以丁克家庭为辅助和补充的家庭模式,使核心家庭与丁克家庭形成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欢 《人口学刊》2017,(6):71-80
伴随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养老模式的变迁,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农村老龄人口在养老上不仅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成年劳动力的外流,在养老服务上也面临着供给不足。农村老龄贫困家庭尤为值得关注,老龄人口的自理能力是否会对家庭贫困产生影响?家庭贫困与老人自理能力及服务需求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基于此,文章以精准识别家庭贫困成因为思路,以老龄化为视角,探析农村老龄人口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具体方法是基于CHNS数据库19892011年9次调查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分别对各个假设进行面板Logit回归估计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农村老人自理能力与服务需求显著正相关,与低收入家庭、家庭规模呈现显著负相关;老人服务需求与家庭收入、生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自理能力对服务需求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服务需求满足程度、个人收入与医疗保险对老年家庭贫困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自理能力对农村老人家庭贫困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非老人家庭中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也有显著的关联性。因此,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针对农村老年贫困家庭,应优先满足其经济和健康需求,从而为精准识别老年贫困和精准帮扶贫困家庭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农村老龄人口养老服务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新"空巢"家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庚常 《人口研究》2004,28(1):48-52
最近 ,谭琳教授的《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一文引起笔者的强烈共鸣。她在文中指出 :随着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 ,一批新“空巢”家庭已经出现。此类“空巢”家庭的成员是那些长大成人了的独生子女的父母 ,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到 5 0岁 ,他们可能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 2 0~ 30年。她将新“空巢”家庭界定为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后出现的一批以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家庭成员的中年“空巢”家庭。谭琳教授的这施展新论引起笔者更加关注的是在我国农村 ,新“空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不同类型家庭的养老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在今天仍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化的发展趋势决定着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存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家庭在经济上赡养老人的功能逐渐被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所代替,但对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仍是家庭养老的主要内涵.然而,家庭作为养老的依托和载体,其结构、规模正逐渐核心化、小型化,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这对家庭养老又将产生什么影响?所以研究分析目前中国城市家庭结构与老年人生活起居及精神面貌的关系,对巩固我国的家庭养老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老龄化与家庭结构的演变使中国"空巢"家庭大量增加。"空巢"家庭老人增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现象已是当前和今后政府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2004年独居老人的调查显示,部分"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困难、缺乏照料、精神孤独等种种生存危机。切实解决好对"空巢"老人的照料,妥善安排好"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构筑社会网络的支持系统,不仅是广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迫切要求,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实地研究方法,通过在湖北仙桃某村收集李氏家族盛衰变迁的历史资料,对其家族三代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发展变迁,总结出几十年来农村地区家庭养老秩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从这三种家庭养老秩序的变迁中,得出老年人家庭养老生活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加大对老年人社会资源的培植,提高老年人在养老秩序中的资源和地位,国家对农村地区家庭养老的投入对于提高老人的资源和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低生育率时代,制定降低养育成本的公共政策要充分考虑家庭生育特征的重大变化。目前,生育一孩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一孩的养育经历深刻影响着家庭再生育决策。本文基于多重家庭均衡理论分析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养育成本分担模式的差异,使用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视角解析当前我国家庭养育成本分担模式对一孩母亲再生育计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女性肩负的养育成本责任增多,母亲在承担着照料孩子主要角色的同时分担着传统家庭中由父亲独自承担的养育经济成本,此外还要担负养育导致的机会成本损失。新时代家庭养育分担模式已经不再主要表现为“男主外,女主内”。更多女性期望在家庭与职业间寻找新的平衡。女性在家庭中提供经济支持对再生育并不完全起到消极影响,有较高收入能力和良好工作保障的一孩母亲是再生育的潜在群体,对生育构成阻碍的是伴随女性经济成本承担出现的机会成本压力。丈夫在养育照料上的平等分担对女性再生育没有起到十分显著的影响,预示着性别平等理念还未彻底渗透于养育家庭内部。祖辈照料是转移女性照料负担,促进生育行为的积极力量,但因老人身体不佳导致的隔代支持缺乏正逐渐成为再生育家庭的困扰。  相似文献   

18.
《人口学刊》2018,(3):103-11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照顾问题日益突出。社区照顾相比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有其特殊的优势,越来越受欢迎,但仍需要创新。社区照顾只有结合中国实际才能真正成为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可靠之策。社区内结伴互助照顾模式是在结合中国熟人社会、老人交往特点以及参与社会的内驱力而提出来的,是社区照顾的一种表现形式。社区内结伴互助模式是指依托社区,以吸引或者信任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以自愿为前提,由老年人自己根据需要在社区朋友圈中寻觅合适伙伴并结成互助合作小组以实现快乐养老的模式。社区内结伴互助模式适用于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且在本区内养老的老年人,是人们按照一定程序把原始互助行为推向组织化的一种尝试。社区内结伴互助模式以互助自助的自我服务为主,成本较低;注重老年人社会参与,精神充实且富有人情味;坚持自我管理为主,有利于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资本提升;强调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相结合,可以有效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内结伴互助模式与国家的社会服务政策导向相吻合,符合政府关于社区治理和老龄工作发展方向,中国社会特有的重人情重关系的文化理念以及熟人社区的内在约束力又为发展社区内结伴互助模式创造了条件,近些年来国内开展的互助养老服务实践更为其提供了经验,因而发展社区内结伴互助的老年照顾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欧盟的老龄人口养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立平  孙颖 《西北人口》2010,31(5):15-18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欧盟存在北欧模式、大陆欧洲模式、地中海模式和东欧模式等多种老龄人口养护模式。因为发放老年人口家庭养护补贴资金的方式不同,欧盟形成了不同的家庭养护劳动市场;欧盟各成员国的正规护理劳动力在技能、职业培训和职业资质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与此同时,欧盟的老龄人口养护出现了老龄人口养护从机构护理向家庭护理转移,老龄人口居家养护市场化和老年人口养护行业社会地位与收入均相对低下等态势。本文旨在论述、评估了这些模式的异同及演变趋势,以期为中国老龄人口的养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延长。现在北京、上海市已进入老年社会,到2000年全国也将进入老年社会①。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研究老龄问题学者的重视,也引起了有关政府官员的注意。养老保障问题,老年人如何养老等问题已经被逐步地提出来,中央及不少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些有关政策,逐步解决了老年人的不少问题。社会及公众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准备也在不断地被强化。在老年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至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面临的问题尚未受到重视。这个群体就是身边无子女的老人家庭,他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