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鲧、禹父子治水相关记载既有超自然的神话,也有远古历史传说,一般认为先有超自然的神话,经过历史化改造,转变为远古历史传说。鲧、禹故事无论历史化发生之前,还是之后,其基本内容都是治理洪水,和创世神话似乎无关。部分神话学家认为这组治水神话的原型是创世神话之一即所谓捞泥造陆型似乎根据不足。  相似文献   

2.
女娲、伏羲神话是中国神话史上流传最长、演变最多的神话,较早时期各自独立叙述,女娲神话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显示出一种农耕民族"地母"和女性始祖神的特质.伏羲神话的流传地区似乎与女娲神话流传地区相近;以后,逐渐靠拢.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他们互相联系的最早文本是出土于南方的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这就似乎为这样一种假说提供了证据,即伏羲、女娲相互联系起来以至与洪水兄妹婚神话三者联系起来可能是在南方完成的.于是,女娲在作为女性氏族首领、地母、造人神、高禖神等等之后,与伏羲连称并列,更明显地突出了其生育崇拜的意味,与伏羲一道成为整个人类女性和男性始祖神,以至阴和阳的象征(在北方地区).当其随着民族的迁徙流传到南方以后,与南方各民族的洪水神话结合起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神话中藏葫芦避洪水繁衍人类的姐弟或兄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神话浩如烟海。学术先贤们徜徉在神话文献的浩瀚海洋中,潜心耕耘,留存下许多可供后学瞻仰的经典著述,成为珍贵的学科奠基性财富。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原始思维的产物,以文本为中心而对神话展开的多角度静态研究,成为长期不变的学术传统,至今影响甚巨。晚近,自中国现代神话学发端以来,学者们在继续推进神话文献研究的同时,逐渐将目光投向田野,致力于寻觅当下的民间口承神话,并进行整理和研究。此后,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神话学的发展呈现出多种面向,但其研究依然以文本为主,侧重于溯源考释与文化内涵阐发。总体而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向后看”一直是中国神话学研究的主要指向,而现实生活中民众(尤其是汉民族)讲述和传承神话的文化现象,似乎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只见森林,不见树木”[1](P12)--这不能不说是学科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4.
中国希腊神话题材比较沈芸中国和希腊的初民似乎对高山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迷信,中国的昆仑山是以黄帝为主神的群神之下都,而奥林匹斯山则是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首的神国的大本营。宙斯和黄帝分别为两个神之主宰,这仿佛是两个虽无往来,然而又十分相象的神话家族,双方的...  相似文献   

5.
巨著与巨响     
中国文学史的历史有多长? 任何一部格致中国文学的《中国文学史》似乎都能说清。但它们常会于不知不觉间犯一个概念错误:开篇于远古神话,终结于个人创作。作为民族的整体意义上的文学,神话当然是其源头,但他们忘了,源头而下流出的是两条河流,一条是个人意义上的创作,这很晚近。另一条则是奔腾不息、  相似文献   

6.
《弗朗肯斯坦》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成名作,这部作品的问世引起了整个文学界的轰动,评论家们似乎更关心其营造的哥特式小说气氛以及其享有的科幻小说鼻祖的声誉以及作品中展现出的神话如失乐园故事以及希腊神话人物普罗米修斯的原型。然而,除了恐怖、科幻、神话,女性浪漫主义仍然也是其展现的一大主题,玛丽通过《弗朗肯斯坦》尤其向读者展示了以爱情和冒险为主题的女性浪漫主义以及其神话性和群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紫新 《今日南国》2007,(9):70-71
张艺谋年薪:1亿元。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张艺谋  相似文献   

8.
神话三黄埔的精英神话解构:作为嫡长子,黄埔一期虽然占尽天时地利,但并未使"天下英雄尽入彀中";黄埔系虽然基于共同利益诉求结成,其实质也不过是国民党内升官发财、党同伐异的便捷小道。"黄埔一期"不敌小学弟几十年来,"黄埔一期"成了黄埔生的形象代表,绝大部分黄埔光环被套在了一期毕业学员的头上,"黄埔一期"们,似乎个个都是战神下界。  相似文献   

9.
文化间哲学引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间哲学似乎是成问题的,这是由于哲学和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性质.每一种哲学都声称在每一个主题上都没有出乎其批判性反思之外的领地.而文化,依作者的定义,是一个集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特定时刻无所不包的神话;换言之,它给予我们以可理解性的视域.为了开启文化间哲学的可能性,作者引入了神话的功能,并以此与逻各斯的功能互补.而不同哲学和文化之所以不可通约,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的神话之内.但事实上神话本身具有流动性,这为不同哲学和文化之间的沟通以及它们各自的"去神话化"和"文化间化"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文化间哲学也因此成为可能,作为单一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之间的中道,为我们在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博大精深的悲喜剧研究中,人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悲喜剧的来源问题。本文从西方诸多关于原始文化的著作中发现有一种远古时便广泛存在的季节神话和操演季节变换的仪式,在其中人类不仅从神秘主义的角度合理解释了自然的变迁,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冬去春来,悲尽喜来,这就是人类悲喜剧最早的根源,而悲喜剧在人类神话中是循环往复一体化的。  相似文献   

11.
论美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美国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似乎使教育机会均等成为现实。这样美国的学校教育在西方民主化进程,开始扮演着世界宗教的角色,不断创造着新的社会神话,并有效地维护这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建构的基础和目的是什么呢?为此,本文利用现有的资料文献首先对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制度和功能作出分析。其次,通过西方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劳工阶级的孩子为什么还会像他们的父辈一样,遭受到学业失败并适应“工厂-地板文化”的。第三,学校中为什么存在着一种“反学校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是劳工阶级权力的一种延伸吗?第四,透过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制度,我们可以理解学校教育是怎样制造社会神话的,并有效地维护着它。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认为, 神话是虚假的言辞。 如果说 Logos (逻各斯) 是让人对一个主题进行思考、探索的过程, 定义和概念是为了推动灵魂对对象的认识, 那么, muthos (神话) 是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人在追求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灵魂的非理性的部分如何可以配合这种探索, 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存在。 灵魂的这种思考与动作的方式, 似乎有着某种更加深刻的根源。 但是, 通过一个主题的引导, 理智的部分和非理智的部分被联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凡言巴蜀文学,皆始于西汉。巴蜀先秦文学一直是一令人遗憾的空白。 汉代巴蜀文学洋洋大观,赫赫灿烂.一下子涌现出司马相如、杨雄、王褒等一批极有影响的大手笔,似乎世上真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对巴蜀先秦散文史作一试探性的论述。文章包括慨述、东巴上古神话与古史传说、西蜀上古神话与古史传说、《鹖冠子》四个部分;《尸子》一书成于蜀,作者也葬于蜀,列入本文的附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神话史研究者主要是茅盾和顾颉刚。茅盾的进化论是历史的视角,但其视野仅及原始社会;顾颉刚的专题神话史也是过程研究,注意到了神话发展的动力问题。20世纪后期,袁珂的广义神话学的观念拓展了神话学的空间。神话史研究着眼于神话与社会的互动,是在社会矛盾与神话的运动中把握神话历史发展轨迹的。对待原生态的神话和次生延续的神话,是神话史研究不得不辨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神话时代以汉民族古典神话为典型 ,基本上可以分为单体神话与复合体神话两大类别。其中盘古、女娲、伏羲神话分别体现为单体神话中的三个基本时代 ,即盘古神话是我国第一个神话时代 ,标志着天地开辟、宇宙起源 ;女娲神话是第二个神话时代 ,标志着繁衍与世界再造 ;伏羲神话则是第三个神话时代 ,标志着文明初创。其后 ,炎帝与黄帝神话、帝喾颛顼神话、尧舜禹神话则进入复合体的阶段。作为最为古老的口传历史 ,远古神话曲折映现出我国社会初期发展阶段的进程 ,其文化史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6.
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和创化神话是中国远古神话发展的三个阶段,它们的审美意识具有不同特点,自然神话的审美意识缺乏社会性特质,英雄神话则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意识中的外化,而创化神话标志着审美意识在原始神话发展过程中的成熟。  相似文献   

17.
神话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前的黎明之光,是原始文明的最高成果。古典神话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但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如佤族距离人类的童年时代不到百年,他们还在以神话的方式思维着,他们还在创造着神话,他们的神话是活形神话。对两种不同时间段的神话———古典神话与现代佤族活形神话进行比较,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从而展示神话发展的真实历程和佤族活形神话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神话生境     
神话生境是神话存活的必要条件与相关要素,如神话创造者、神话展演过程、神话的时空要素和传承方式等。神话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百姓,而是掌握着族群权力的精英阶层,他们以神话来控制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规范社会的行为。神话展演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空间和参与者。神话传承涉及的因素为传承人、传承媒介和传承语境。书面文本仅仅是神话的“木乃伊”,只有深入地对神话生境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神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活着”的秘密。  相似文献   

19.
神话是人类早期精神文明的结晶,而“创世”是神话学的核心问题。对中国创世神话的原始资料进行研究、梳理可以看到:中国虽然有着丰厚的创世神话,但内容保存零散,多以视觉性叙事的形式展开,并且在多文化系统互融的过程中形成,这些特征是造成西方早期神话学忽视中国创世神话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创世神话在中国先后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特殊的,具备显著民族特色的神话历史化、神话哲学化、神话世俗化和神话艺术化演变。这四种演变方式是中国创世神话在本民族文化语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独特形式。  相似文献   

20.
回族是否有神话,这是民间文学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一些人认为回族有神话。主要依据是,有很多神话流传于回族群众之中,且具有本民族特色;即便是从其他民族中接受过来的,也已得到了回族群众的承认。一些人却说,回族神话的一部分是阿拉伯神话和中国境内若干民族神话相融合的产物,另一部分则是体现着这种融合的文化特征的新创造的神话,回族当然有神话。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回族没有神话。他们的基本论点是: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期,而回族形成于元、明,随着“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因此回族没有神话。他们承认,《阿丹和好娃》的神话在回族中广泛流传,但它不是回族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